生态伦理视角下乡村建设规划中风貌延续研究

2020-10-20 14:02郭金龙
广告大观 2020年4期
关键词:生态伦理

郭金龙

摘要:“三农”问题已经成为了国家发展中的关键战略问题,伴随着土地改革的进一步发展,“美丽乡村”建设已经拉开帷幕。在美丽乡村规划建设的过程当中,要突出本地区的特色,要注重对于乡村原本的风俗风貌的保存。但是当前,很多乡村在建设中为了追求眼前的利益,原本的风貌被破坏。通过从生态伦理学的视角出发,对乡村规划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分析,从环境道德层面、功能道德层以及形象道德层面等多个层面上,为乡村建设规划中原本风貌的保留和延续提出了一些相应对策,促进乡村规划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发展。

关键词:生态伦理;乡村建设规划;风貌延续

当前,政府对我国农村土地改革的基本方向、主要任务目标和主要方法过程都进一步明晰了具体要求,也对农村土地改革和农村发展做出了全新的规划和指示。实际上,早在2015年1月,有关部门印发了《关于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这一个政策的出台落地实际上也就标志着我国农村土地改革进入到了实质性的发展阶段。在接下来的四年当中,农村土地改革的政策加紧落实,取得的成绩也是日益凸显。在我国的安徽省、河南省等部分地区,美丽乡村的建设如火如荼地开展、美丽村庄的布点有条不紊地进行。

在乡村规划和乡村建设的过程当中,很多的规划都是在遵循老村址、老住宅的基础之上,本着治理环境的根本目标,对配套设施、新建设的住宅房屋、贫困户以及拆迁户安置区的建设采用“见缝插针”的形式。还有一部分村庄采取的是更加创新的方式,在村庄现有的村庄原貌的基础之上进行新一轮的建设和开发。当然,不论是通过何种形式进行的村庄村貌、房屋建设的开发,都会涉及到新环境的建设、老设施的改造、新房屋的构架等问题。在这样的一个过程当中,不仅在硬件配套上会实现一定的改观和变化,而且在文化的保留和传承上也会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为此,在村庄村貌的规划之中,如何能够保持原有的风貌而且能够满足广大农民和广大住户的根本需求,让整个农村的环境既能够适宜居住、又适宜于经济的发展,才是我们在乡村规划和建设中应该关注的核心问题。

一、生态伦理视角下乡村风貌概述

“乡村风貌”,不仅包括乡村原有的自然生态景观和村庄肌理,还涵盖村风民俗、文化傳统等相关的内容。笔者在研究过程中,查阅了相关的国内外文献和研究资料,重点对乡村建设规划中风貌延续的有关理论和典型案例,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分析以后,发现这些文献资料中有关乡村风貌的延续给出了相关的对策和建议,但是在生态伦理学视角下进行论述的研究成果还较少,对这一方面的研究还存在着欠缺和不足。

在《生态伦理学概论》一书中对生态伦理学的基本内涵进行了明确的阐述:“生态伦理学是一门以生态伦理或生态道德为研究对象的应用伦理学。它是从伦理学的视角审视和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1]从这个定义的描述当中可得出如下结论:生态伦理学实际上是基于道德层面和精神层面所提出的一个概念,是对道德领域的一个升华和发展。在生态伦理学的视角之下,要将环境和人放在一个同等重要的位置之上,既要关注于人的进步,同时也要关注于环境的保护。让整个环境能够得到可持续的发展。原本意义上的“人本主义”的思想和情怀也应该得到变革和进步,关注于自身,也要关注于环境和生态。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引导之下,让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让自然生态与人类文明的建设和发展放在一个同等重要的高度之上。

二、乡村规划中基于生态伦理学视角下的问题

(一)环境道德理念承载下存在的问题

1.乡村规划当中对于环境的破坏问题日益严重

乡村的村貌、建筑的原本格局,在重新的规划过程当中被破坏、被改变的现象极为常见。最为常见的就是为了建设公共区域而占用大量的菜田用地和农田用地,使原生态的土地遭到了破坏。[2]在乡村规划和建设的过程当中可能会涉及到一些新的建设,存在砍伐树木、人工驳岸等行为,让原本的生态链条断裂,这也是造成整个农村地区生态环境失衡的一个重原因。从本质上来看,这种做法与生态伦理学视域之下所倡导的“坚持环境道德理念,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确立为一种道德关系”理念和原则是背道而驰的。

2.乡村风貌的破坏程度不一,乡村原本的田园风光不在

为了加速乡村经济建设、推动乡村新发展而开展的乡村规划过于急功近利,不顾农村的自身特点而一味向城市学习靠拢的做法,使乡容村貌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田园风光不现。殊不知,这些乡容村貌代表的是一个乡村的形象,也承载着广大农民的寄托。

(二)功能道德理念承载下存在的问题

1.“城镇文明”侵蚀“乡村文化”

农村建设过程当中过于急功近利,过于靠近城市、效仿城市,导致“城镇文明”逐渐替代了“乡村文明”,原本的淳朴的民风民俗似乎一去不复返了,这对于农村原有的风貌保存而言是极为不利的。在我国很多的乡村地区,乡村文化都是经过了几千年的沉淀以后而形成的,在农村地区,以乔家大院等为代表的还是我国重要的文化艺术瑰宝,对于有效的保护和必要的传承是当务之急。但是,伴随着城市现代化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向农村地区的流入,也让农村原本自然的生活被改变、被破坏。

2.经济发展相比城市更加落后,导致配套设施不足

虽然近些年农村经济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与城市相比还具有很大的差距,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要远远落后于城市,在水电、天然气等基本生活配套服务的规划和建设上还存在不足。

(三)形象道德理念承载下存在的问题

1.农民对于乡村格局变化表现出来了较强的排斥心理

进行农村建设的重新规划,原本的村风被改变,甚至原有的生活方式都被改变,这就让那些年龄较大的农村民众很难适应。勤劳淳朴的农民思想比较保守,而世世代代生活的地方发生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这让很多村民难以适应,对于这种变化表现出较强的排斥心理。

2.对乡村规划的重要性存在着认知不足的问题

乡村规划活动的发展不仅需要硬件配套设施的支持,同时 也需要辅之以必要的宣传手段。通过宣传,来让广大的村民能够认可乡村规划的方案,能够支持乡村规划的工作。但是,由于宣传引导不到位,导致农民对于乡村规划建设的重要性认知不足。无论是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还是在精神文明的建设领域,都忽视了农民的需求。

三、生态伦理视角下乡村建设规划中风貌延续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基于环境道德理念之下的有关对策

1.景观打造顺应自然,绿化配置兼顾生态生产

在原本的乡村景观的基础上进行重新的建设和规划,不仅要注重创新,还要注重“还原”。要想让原本的村俗风貌不被大面积地破坏,至关重要的一个手段就是要顺应整个农村的自然景观发展走向,顺应自然发展的要求。只有在这种统筹兼顾的思想的指引之下,才能够真正地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才能够在满足当地村民的基本要求之下、满足生态发展的基本要求之下,建设出更加有自然特色的新农村。[3]在新农村规划和建设当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注重对于传统的村貌的保存,而最忌讳的无非就是对于环境的破坏。实际上从根本上来看,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进行美丽农村的搭建,并不是成功的,相反破坏了生态平衡,是一种失败之作。

2.通过公共场所的打造来为村民的生活提供便利

新农村建设、原本的乡土风貌的还原不仅要注重房屋、街道,更要关注公共区域。在公共区域的打造上要下一番功夫,因为公共区域可能在农村的日常生活当中承载着更为重要的功能和作用。公共区域的类型是十分丰富,包括公共健身场地、公共图书馆、活动中心等。这些公共区域在选址的过程当中也要充分考虑到农村环境的允许性,考虑到农民的实际需求。在选址上要从便捷性的角度上出发,让农民们真正地享受到由于公共区域的建设而带来的“福利”。

(二)功能道德理念承载下的对策

1.整体考量乡村肌理,力求村庄建设与自然相融合

在整个乡村规划活动推进开展的各个环节当中,要对整个过程进行肌理性的考慮和分析,其最终的目标就是要让整个村庄的新一轮规划活动与村庄的自然环境能够高度地融合起来。这也是遵循了“合自然之理”的基本要求。除此之外,要注重对于乡村历史和文化的调研、挖掘,进一步的传承和保护。根据村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去设计村庄未来的发展,去提升村庄整体的良好形象和知名度,这也是一个十分有效的手段。[4]对于乡村地区的建设和规划发展而言,要彰显自身的优势,就要汲取城市特色,又要规避城市特色。

2.结合农民实际生活生产开展基础设施建设

在农村规划当中最不可忽视的就是基础设施的建设,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关系到农民生产生活中的切身利益。因此,在乡村规划改造的过程中对这一内容应该引起充分的重视。基础设施的配置也要符合村庄实际,不能与乡村的基本风貌相违背。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类:首先是生活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雨污设施、水电、天然气等等,这是广大的村民在生活中必须的保障,也是乡村规划和建设中的重点内容,只有广大村民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下一步的乡村规划才会更加具有意义;其次是健康基础设施建设,随着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健康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在乡村的小广场等公共场地安装一些健身设施,不但可以起到锻炼村民身体的目的,还可以丰富村民的业余生活;最后,就是精神基础设施建设,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农民的精神生活不断丰富,建设村民图书馆、活动中心等精神基础设施建设是十分有必要的。

(三)形象道德理念承载下的对策

1.以村风村俗保护为载体重视特色文化架构的搭建

在生态伦理学的视角之下,应该注重对于道德层面上的保护,要注重对于新农村规划当中原有的风俗风貌和乡土人情的保护。对于农村全新形象的打造固然是十分重要的,要从“特色”的层面上出发,对于本村的民俗和文化给予充分的保护,这当然也是新农村建设和美丽农村建设过程当中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在我国东部、中部以及西部等不同的地区,“乡村旅游”成为了整个旅游产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形式,乡村旅游承载的内容也更加丰富,不仅有自然景观的欣赏,同时也有人文景观的体验。而“乡村旅游”有发展最为有效的一个手段就是注重对于民风民俗的保护,这也是整个农村的无形资产。将这些文化瑰宝与新农村的建设融合为一个整体,这不仅能够带动整个农村地区的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同时也能够充分满足外来游客对于文化体验的需求。

2.加大宣传力度,使广大村民积极投身到美丽乡村建设

在乡村的重新改造和规划建设过程中,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和领导干部只是“引路人”,乡村改造的主体还是广大农民。要想使乡村规划改造顺利进行,就要从村民的利益出发考虑问题,其中风貌的延续和文化的传承保护就符合村民的基本要求。同时,还要加大宣传力度,使村民们主动投入到美丽乡村的规划建设中来。

参考文献:

[1]  林红.生态伦理学概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  邓洁,宋建军,姚国鹏,易旺,邓慧妮.新农村建设中传统风貌保护与开发研究[J].现代园艺,2019(19)

[3]  田华荣.因地制宜理念在河南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的运用[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9(07)

[4]  张博为.2008.我想在农村盖个房子——我国农村民居风貌是如何形成的?[J].住宅与房地产,2019(14)

(作者单位: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生态伦理
高校大学生生态伦理教育研究
老子生态伦理的逻辑理路
试论先秦道家的生态伦理思想
广西百色市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价值研究
壮族生态伦理思想形成因素探析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程生态教育之开展
迪士尼动画电影中生态叙事的生态伦理研究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生态伦理智慧及其现代出路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路径探讨
鄂伦春族生态审美意识的衍生与文本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