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政治冷漠现状及对策探析

2020-10-20 18:00郝佳君何菲菲胡亚婷
速读·中旬 2020年2期
关键词:大学生

郝佳君 何菲菲 胡亚婷

摘  要:为改善当前大学生普遍呈现出程度不一的政治冷漠现状,本文在界定了大学生政治冷漠这一概念的基础上,以山西大学本科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分别从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两个角度测量、描述以及分析当前大学生的政治冷漠现状,并根据定量分析的结果,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政治态度;政治行为;政治冷漠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目前已步入了新时代,而青年群体参与到新时代的建设当中有着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当中极富个性的代表之一,社会对大学生的政治参与寄予了非常高的期待。然而他们现在却普遍缺乏对于政治事务的兴趣,表现出了一种政治冷漠的状态。为什么他们会呈现出一定程度的政治冷漠并且如何可以有效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意识?本文以山西大学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将文献查阅和问卷调查收集到的资料作为依据,就政治冷漠问题展开分析。

1大学生政治冷漠概念的界定

目前学界的大部分学者主要从政治态度与政治行为两方面,对政治冷漠进行了以下三种比较有代表性的界定。第一种界定为态度冷漠说。这一学说侧重于将政治冷漠视为一种政治态度,即一国的公民对于政治事务的不感兴趣甚至是报以一种漠视的态度。第二种界定为行为冷漠说。这种学说侧重于政治冷漠是一种行为,即强调一国的民众在行为上不参与政治,对政治参与活动不了解甚至逃避。第三种界定为态度——行为冷漠说。该学说是将以上两种模式融合,把政治冷漠视作是一国公民在面对政治时,态度上对政治的不感兴趣、漠视甚至排斥的心理,行为上表现为疏离、逃避、不参与以及消极参与政治的行为。

在综合分析政治冷漠定义的基础上,结合当下大学生政治生活的特点,可以对大学生政治冷漠进行这样的界定:大学生政治冷漠是大学生由于外部或自身的原因,当其作为政治参与主体时,行为层面上表现为不参加或消极参与政治活动的政治行为,态度层面上表现为对部分政治相关的活动或问题不感兴趣、漠视甚至厌恶。

2研究的基本假设与方法

2.1研究的基本假设

在对大学生政治冷漠这一概念界定之后,我们认为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功利主义与利己主义价值观、政治制度的不健全性可能是导致大学生政治冷漠的主要因素。因此我们提出了本研究的三个主要假设:假设1、封建传统型的文化使人们潜意识的排斥政治参与行为。假设2、目前趋利价值观的导向是大学生政治冷漠的重要影响因素。假设3、政治制度的不完善性使大学生被动选择政治冷漠。基于以上3个基本假设,我们设计了整体的研究。

2.2研究的方法介绍

2.2.1抽样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以山西大学在校的24088名本科生为抽样框,从中随机抽取了150人作为我们的问卷调查对象。为了体现样本的代表性,我们主要采取了分层抽样与等距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去抽取样本。

2.2.2测量操作化

为了度量当代大学生的政治冷漠程度并且检验大学生政治冷漠的成因是否与我们假设的原因相关,从而针对性的找出解决方法,而其中最关键的环节是对“大学生政治冷漠”的概念进行操作化。在认真分析了“大学生政治冷漠”的概念后,我们决定从“政治行为”与“政治态度”这两个主要维度出发,从其子维度中分析其具体指标,从而进行概念操作化(具体见图1:对“大学生政治冷漠”的概念测量操作化维度示意图),并以此为依据设计调查问卷。

3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本次调查问卷共计发放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00份,有效问卷率约67%。其中,男性占整体的40%左右、人文和社科类占比较大为60%,其余分布在理工、艺体类。调查结果显示,45.45%的同学认为自己存在着政治冷漠,18.8%的人并不清楚自己是否存在政治冷漠,仅仅只有36.36%的同学认为自己不存在政治冷漠。而其中女学生的政治冷漠比男学生更加普遍。整体而言,山西大学在校本科生都在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内表现出相对的政治冷漠,并具体表现在政治态度层面和政治行为层面。

3.1大学生在政治态度上的政治冷漠

大学生政治态度上的政治冷漠主要是指在政治关注、政治认知及政治信任上表现出的一种不感兴趣和漠视的态度,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3.1.1对政治理论知识持轻视态度

问卷结果显示,大部分的学生对高校开设的思政课的作用认识不足。如:对于问卷调查中的“認为思政课作为必修课有必要吗”的问题回答中,27%的学生认为有必要,而在这其中只有10%的学生认为很有必要,有超过大半的人认为没必要或者无所谓。这一结果反映出了目前高校的学生对于学校开设的相关的思政理论课并不是特别感兴趣甚至并不了解其开设的作用。而这种对政治理论的轻视态度在行为上表现为当代大学生对于一些基本的政治常识的不了解,同时在学校开设的一些基本理论课程则是能逃即逃。

3.1.2对政治持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

当前,大学生对待政治的态度多种多样。有70%的学生认为我们应当积极的参与到政治当中,剩下的学生则表示尽可能少参与或不参与。但是实际上,根据问卷相关政治参与类问题的结果显示,大多数的学生对于我国目前的时政都不甚了解。这一实况就反映出了他们在观念上重视政参与政治,然而另一方面却又在行动上的参与实况较差,即呈现出了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这种态度导致当前大学生实际呈现出一种谈政治较多而实际参与较少的状态。

3.2大学生在政治行为上的政治冷漠

大学生政治行为上的政治冷漠,表现为大学生不愿参与、消极参与等各种政治活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2.1形式主义的政治参与

当前,信息时代的到来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信息的获得和传播更加方便和快捷,使得社会上的群众更容易了解到目前现实生活中的热点和各个方面。特别是大学生这一群体,他们此时在校学习,使得他们对于社会现状的关注就更加多于社会上的其他群体。然而对于一些在学校的有关政治的课程或者学习活动,更加倾向于理论的讨论和参与,无法使其运用于实际生活当中。或者说一些参与活动,无法使得大学生感到自己真正参与到政治讨论和表达中,而正是这样形式主义的政治参与,随之产生了大学生的政治敷衍和政治冷漠。

3.2.2“非自发性”冷漠现象突出

非自发性”是强调这一冷漠的现状大部分不是由于大学生自身的原因导致的,最重要的原因为合适的政治参与和一些表达途径的缺乏和不足,从而大学生没有充分的参与政治的机会。如下表1所示,展现了目前大学生自认为影响其政治参与的因素。其中,“政治参与渠道的不通畅”“参与后的效果不明显”以及“传统文化的影响”,这三个因素是大学生认为主要影响其政治参与的原因,这充分表明,当前大学生群体中出现的很多政治冷漠现象并不是一种自发选择的行为。

4大学生政治冷漠的原因分析

从前面具体的调查结果分析可以看出,不论是大学生在政治态度上表现为对相关政治理论知识轻视还是政治行为上的不参与或消极参与,导致他们呈现出这样的政治冷漠并非完全是自发性的成因使然。而主要影响当前大学生政治冷漠的原因与我们的基本假设相符,即传统文化的影响,功利主义的思想和制度的不完善性。

4.1中国长期传统文化的影响

我国以往落后的封建传统思想潜移默化的使得民众不愿甚多的参与到政治事务当中,加之我国是受血缘和地缘影响极深的乡土社会,一定程度上使得我国群众形成了一种同心圆式的处事方式,并形成了广大民众重家族轻社会的意识理念,从而不愿多参与到于“己”不管的社会事务当中,这些传统文化潜意识作用于当前的在校大学生使他们不愿过多的参与到政治当中。

4.2物质环境原因及趋利价值观的导向

当前,经济高速发展,社会竞争不断加剧,在校大学生不得不跟上时代的潮流,努力学习科学理论知识与技术方法,不断武装自己,以求日后在社会经济的残酷竞争中不被过早的淘汰。于是,大学生在自身成长方面投入过多的时间精力的同时,对于国家政治乃至社会就显得不那么重视了,即使有心也无力过多关注,更不用说参与政治生活。此外,过于追求自身能力提升的同时也导致了这个群体人情味的缺失,经济追逐的背后是趋利价值观下的自身利益至上,种种因素叠加之下,自然导致了当代大学生一定程度上政治冷漠现象的出现。

4.3政治制度环境原因

当前,我国虽然已经建立了诸多较为完备的政治参与制度,社会制度也在不断的完善与发展,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青年学生群体的政治参与途径却并不多且不太通畅。这就使得许多在校大学生对于政治参与并不热衷,从而使得他们无法对政治施加一定的影响,导致了他们因政治参与感弱而不愿参与政治,最终使得政治冷漠的形成。

5大学生政治冷漠现象的对策分析

5.1发挥群体效应,使大学生群体增强自身的责任感

传统文化和上一辈的影响使得当前学生不愿多说,但实际很多学生都对政治表现出了强烈的关注,而这种关注度则其实隐含了一种参与意愿。正因如此,学校就应当加强对于学生党员的选拨数量和选拨力度,综合考察个人的品质等各个方面,真正把有抱负有正能量的大学生吸纳到中国共产党中,为其他的大学生做好表率的模范作用,发挥带头模范作用,以发挥群体效应。通过让这些优秀的学生人才从理论学习、社会实践等途径,带动周围的大学生增强其政治责任感,积极地参与政治生活当中。

5.2高校急需对思政类课程进行实践性改革

思政类课程是目前大学生系统的学习政治理论的主要途径之一,同时也会对大学生的政治参与观产生影响。然而目前高校的思政课更加偏向于理论型的教学,与社会现实有较大的差距。而枯燥的理论型学习,使得许多学生只是听课而听课。因此可以通过设置模拟人代会,或是给学生机会真正参与到实际的政治生活中去等方法,将政治课堂更多的与实际接轨,使其不再是简单的思而学,方能调动起学生的兴趣,从而真正的关注政治事务。

5.3国家应加快体制改革,完善群众建言献策的途径

从最终数据反映出来的结果显示,多数的学生都愿意参与到政治生活当中去并且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然而实际的参与结果却与学生们呈现出来的积极态度截然相反。而造成这样的原因,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当前可供他们接触并实际参与的途径难以满足其表达和参与的要求,从而被动的出现了“非自发性”这一现状。这就需要我们的政府大力改革并且完善制度路径,提供更多的有效途径使大学生可以更多的参与到政治当中。

6总结

青年作为社会之英才,民族之希望,承载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任务。而大学生作为青年当中重要的一部分群体,现在却普遍呈现出一种政治冷漠的状态,他们对一些和自身关联性很强的政治社会事务采取一种“冷眼旁观”的行为。正是基于对这样一种现状的忧心,我们对目前大學生的政治冷漠现状做了定量分析并寻找导致他们呈现这样一种状态的原因以期提出一些有效的对策。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发现普遍的大学生的确都对政治持一种漠视态度,同时在行为上表现为消极参与或不参与政治活动。而导致大多数大学生这样表现的原因,其中主要有传统文化、制度的不健全性和当前经济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下使人们普遍追求功利的三种影响因素。根据上述原因只有从国家层面加强制度化的建设,高校层面加强课程的开展和学生的培养,方能真正的增强大学生群体的社会责任感而使其积极的参与到社会事务当中,从而在新时代的社会建设当中发挥大学生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杨光斌.政治学冷漠论[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5(03):99-104.

[3]朱学荣.当前我国大学生中的政治冷漠现象研究[J].重庆: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11.

[4]骆勇.大学生政治冷漠的成因及解决策略[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07(04):1-5.

[5]张铤.大学生政治冷漠的现状及其危害分析[J].教育评论,2015(05):7.

[6]刘君.大学生“冷漠症”的症候及治理[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10):15.

作者简介

郝佳君(1999—),女,汉族,山西太原人,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社会学、社会保障。

何菲菲(1999—),女,汉族,河南许昌人,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社会保障、政治学。

胡亚婷(1998—),女,汉族,山西太原人,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社会保障、政治学。

猜你喜欢
大学生
微信使用对大学生亲子关系的影响
浅议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培养路径
浅析大学生校园兼职
暑期近万名大学生兼职送外卖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成立首个村级大学生创业园
第十二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