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债帅现象浅探

2020-10-20 02:18周凯
文教资料 2020年15期
关键词:文官明代宦官

周凯

摘   要: 明代中后期,朝廷重文轻武,武官地位日益低下,权臣、宦官势力膨胀,徇私舞弊,政治风气腐化,军中将帅为谋求升迁,往往举债以行贿,形成了日渐严重的“债帅”现象,由此加剧了军队腐败,影响了军队建设,使边患危机日益加深。

关键词: 明代    债帅    文官    宦官    腐败

唐宋以来,军中将领为谋求高级职位,借债以行贿,到任之后,疯狂敛财以偿债,因此被称为“债帅”。明代中后期,世风渐下,“口谈诗礼半盗儒,醉拥韬钤多债帅”[1](205),债帅问题已成为军队一大弊政,使军队腐朽不堪,成为加剧明朝衰亡的重要因素,值得学界关注和研究。当前学界对明代债帅问题研究较少,故本文拟对明代的债帅问题作探讨。

一、明代债帅的产生

明代债帅的产生,与明代中后期武人地位低下、吏治败坏、高利贷盛行、官俸微薄有着密切的关系。

明朝以武力开国,建国之初,武官地位极高,“国朝建置之初,一切右武,如五军都督官高六部尚书一阶;在外都司卫所,比布政司、府、州官亦然”[2](31),再加上明太祖执政以威猛治国而著称,对贪官污吏深恶痛绝,严刑峻法,大兴肃贪运动,“一时守令畏法,洁己爱民,以当上指,吏治焕然丕变矣。下逮仁、宣,抚循休息,民人安乐,吏治澄清者百余年”[3](7185)。因此,明代前期吏治较为清明,武人尚不敢公然借债行贿以求升迁。

明代中后期,国家重文轻武,文官、宦官势力膨胀,形成了文臣领军、太监镇守之制,武官处处受文臣、镇守太监节制、掣肘,“既有将帅,又有监司;既有督抚,有巡方,又有监视。一官出,增一官扰。中贵之威,又复十倍”[4](6651)。武官地位日益低下,“武人至大帅者,干谒文臣,即其品级悬绝,亦必戎服,左握刀,右属弓矢,帕首裤靴,趋入庭拜,其门状自称走狗,退而与其仆隶齿”[5](32)。此种情景之下,武人为求升迁不得不结好文臣、太监。

明代中后期,太祖之法不行,“仁、宣之盛,邈乎不可复追,而太祖之法蔑如矣”[3](7186),吏治逐渐败坏,“天顺初,以迎驾为功者大开贿赂之门,在朝文武之士靡然从风,奔走其门,唯恐或后。以财宝先投者先得美职,无复论才之贤否,风俗大坏,不可胜言”[6](761)。明武宗时期,政治风气已经腐化不堪,“正德十六年间,权奸相继用事,政以贿成。我祖宗以来生养安全之道、礼义廉耻之教、纲纪法度之制扫荡无几。外而边陲之将,内而郡县之吏,陟者以利而超迁,黜者以利而幸免,而将与吏多不得其人矣”[7](508)。在这种腐败风气之下,武人为求升迁常常不得不行贿。

明代官员俸禄微薄为历代之罕见,“自古官俸禄之薄,未有若此者”[8](2003),因此,官员行贿往往需要借债。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日益繁荣,白银广泛流通,高利贷兴盛,甚至出现了专门针对官员为放贷对象的高利贷,称为京债、官债,“至正徳六七年来,京师权要始有官债虚立文约,逼夺轻赍,而弊又从此生矣!时各总运官多出其门,牵引为害,盖借公物以为私赂,希宠庇耳”[9](668)。当时宦官刘瑾擅权,大肆敛财,“诸司官朝觐至京,畏瑾虐焰,恐罹祸,各敛银赂之,每省至二万两,往往贷于京师富豪,复任之日,取官库贮倍偿之,名曰‘京债”[10](651)。

明代债帅现象大约出现于明宪宗时期,成化十九年十二月,辽东措置边储户部主事王佐奏:“近年文官迁转多拘于资格,武官任使多出于请求,是以污吏、债帅比比而是。”[11](4177)宪宗以后,债帅现象日益严重;明孝宗时,“将官有缺,多以纳赂而得。及至镇所,则大肆掊克,以偿前费”[12](3971);到了明武宗时期,宠信奸佞,债帅之风大炽,“权幸用事,执政大臣阴拱听命,凡推举京营边镇一应大小将官,无不资贿以成。四方金帛,填委京师;权臣之门,交手为市,朝廷为其蒙蔽,所司惟务顺从,遇有员缺,故为停阁,直待关节既通,方行具奏铨补。钱神横流于禁闼,债帅接迹于边庭”[13](2111)。

二、明代债帅的奔走行贿

明代中后期,权臣招权纳贿之风屡见不鲜,武官为求升迁,往往向权臣行贿。石亨为英宗“夺门之变”复辟的大功臣,“而亨恬不知戒,贿赂公行,强预朝政,掠美市恩,易置文武大臣、边将以张其威,有不出于门下者,便欲中伤。中外见其势焰,莫不寒心,敢怒而不敢言”[6](758)。明世宗时期,严嵩、严世蕃父子擅权当政,“天子方斋居西内,厌兵事,而大学士严嵩窃权,边帅率以贿进,疆事大坏”[14](5390)。严嵩之子严世蕃更是大开贿门,武帅纷纷攀附行贿以求升迁,“世蕃故凶侈无赖,既窃国柄,遂明目张胆,大启贿门,凡中外文武吏,无论大小迁授上下,……诸债帅墨吏群然趋之,择官选地取如探囊,朝求暮获捷若应响”[15](8423)。

吏部、兵部直接掌管文武官员的奖惩升迁,成为武人结交的对象。明武宗时,大学士刘宇得到当权太监刘瑾的赏识,曾任兵部、吏部尚书,“举用将领赃贿狼藉,迨转吏部,索赂于缙绅,不逮债帅之馈,乃悔曰:‘兵部自好,何必吏部也!”[16](1179)使兵部、吏部成为贿府。明朝后期,兵部武选职方,“明以贿为次第,凡都司守备各官负债皆数千计”[17](356)。崇祯时期,陈新甲曾在兵部任职,“雅有才,晓边事,然不能持廉,所用多债帅”[18](6638)。

明代自正统以后,宦官势力日益膨胀,形成宦官專权干政的现象。明代宦官贪婪异常,甚至公开索贿,太监刘瑾擅权,“索天下三司官贿,人千金,甚有至五千金者。不与则贬斥,与之则迁擢”[19](4982)。在这种情况下,武人为求升迁甚至自保,不得不奔走于门下以行贿。将领孙镗因为数次犯法,因贿赂太监金英而得以升迁,“镗粗猛善战然数犯法,初贿太监金英得迁都督”[20](4627),太监刘瑾专权时,势力达于边镇,操纵边镇武官的升迁,“瑾势日益张,毛举官僚细过,散布校尉,远近侦伺,使人救过不赡。因颛擅威福,悉遣党阉分镇各边。叙大同功,迁擢官校至一千五百六十余人”[21](7787)。

三、债帅横行的恶劣影响

债帅为填补借贷行贿所造成的亏空,巧立名目、盘剥士兵,导致士兵贫困,引起兵变甚至投敌行为。“又贪官债帅百立名色,巧为科敛,而辇载以输请谒之门者不可胜算。是以我军益困,终岁罢劳,不得一饱。而反佣工于富番,耕地养马以自给,甚至妻女盛涂泽、倚市门以乞食也。似此丧威,百不当一,尚望其赴汤蹈火、挟辀先登,立万里之奇功哉!举此一边,他可例见。大同兵变,职此之由”[22](1699)。胡宗宪上条陈言:“各边类多债帅,朘削士卒卒往往激而为乱。”[23](6427)。一些士兵不堪压迫,甚至叛国投敌,充当敌人的向导。“军则苦于债帅之诛求,妻孥冻馁不能聊生,辗转死亡,莫为轸恤,故甘心异类,北走匈奴为其向导耳”[24](3036)。

债帅贪污腐败,侵渔军饷,严重挫伤军心士气。“数十年来,边廪不收五谷,而收折银半为债帅之侵渔,半系凶年之减价,军士所得,已不足供给甚,或会计不周。并所谓折银者,亦不能给,军士伤心久矣”[25](1847)。债帅揽功独利,压榨士兵,使军士离心,士气日丧,毫无斗志,“今之边将,皆晚唐债帅,士卒战殁而名数不闻,士卒克捷而赏归权势,克减之私,办纳之苦,怨塞胸腹,志义乖离,尚安能驱而使之乎”[26](60)。债帅中饱私囊,沉湎于享乐,一遇警事,趁机要挟以求所欲,“太仓之金钱,日夜辇输以给诸镇武夫债帅,饱则扬去,徒益市良田美宅歌儿舞女自偷快而已。天下无事,处庙堂以嬉,猝有风云之警,则眈眈疾呼以求遂所欲”[27](407)。

债帅贪污成风,军中大小将官互相效仿,彼此挟制,影响军队建设。“盖自戎政圮,而将官非纳贿夤缘无繇进,多者费千余金,势不得不取之营伍以偿借贷,语云债帅。又岁有赂遗交际,诸当道主文胥役有常例,偏禆将月廪几何,势不得不克取之兵人。克取则惧丛怨,则又于队伍中逃亡阙者诡寓其十之一,藉需兵粮为用度。而自哨队伍长以下,转相仿效,以彼此挟恐,相制毋敢发。其有律己严厚,绳下以法,则众喙蜂涌,为蜚语以闻于廉访者,无何而挂弹劾若影响,甚则连名牍具愬,众为证而互讦之,将官或坐褫职及以飞赃抵罪,后来者益蓄缩畏懦,以营伍为传舍。苟得利以图复为夤缘,安望桓桓不二心之臣缓急为国家出死力者乎”[28](1265)?

债帅往往贪生怕死,长于剥军,短于战事,一遇兵事常常丧师失地,使边患日深。御史许宗鲁疏曰:“自弘治十八年以来,与虏失好,贡献道绝,于是乎兵争日繁。加以正德年间权奸柄用,债帅纵横,平居则剥军纳贿以自固,临事则丧师失地而无罚。宣府之兵首覆没于虞台岭,继而西海子、千家荣、贾家湾败衄迭见。而大同应州落岸桥之役,虏骑骋于野,我军连营数万,寂不敢动,兵威士气消折尽矣。自是虏患日侵,制御无策,于是弃边之议兴。”[29](901)于谦在论“土木之变”时一针见血地指出:“土木之溃,大事几危,正由为将帅者平日贪淫败度,受财卖军,互相交通,夤缘党比。战斗之事不习,兵戎之政不修,将帅互为仇雠,上下自相矛盾,以致临敌无功,望风瓦解。”[30](55)明朝末年,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内有农民起义,外有异族入侵,债帅充斥的明军腐朽不堪,在战场上节节败退,进一步加速了明朝的败亡。

四、结语

明代债帅现象的产生,与明代中后期政治腐败、武人地位低下、高利贷盛行、官俸微薄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反映出明朝政治日渐腐朽不堪。军队是国家的柱石,明代军中债帅横行,严重影响了军队建设,加剧了军政腐败,严重削弱了战斗力,成了导致明朝衰亡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曹学佺.石仓历代诗选卷·387·登高丘而望远海(丘浚)[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文渊阁本《四库全书》第1392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2.

[2]陆容.菽园杂记·卷三[M].北京:中华书局,1985.

[3]张廷玉.明史·卷二八一·循吏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

[4]张廷玉.明史·卷二五八·魏呈润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

[5]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兵志二[M].北京.中华书局,1981.

[6]李贤.古穰集·巻二六·天顺日录[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文渊阁本四库全书第1244册,1982.

[7]韩邦奇.苑洛集·卷九[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文渊阁本四库全书第1269册,1982.

[8]张廷玉.明史·卷八二·食货六[M].北京:中华书局,1974.

[9]章潢.图书编·卷八八[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文渊阁本四库全书第971册,1982.

[10]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四三·刘瑾用事[M].北京:中华书局,1977.

[11]明宪宗实录·卷二四七[M].台北:中研院史语所影印本,1962.

[12]明孝宗实录·卷二一二[M].台北:中研院史语所影印本,1962.

[13]陈子龙.明经世文编卷二0二·请复旧规令兵部季报方面武臣揭帖进呈疏(夏言)[M]北京:中华书局,1962.

[14]张廷玉.明史·卷二〇四·丁汝夔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5]明世宗实录·卷五一三[M].臺北:中研院史语所影印本,1962.

[16]明武宗实录·卷五一[M].台北:中研院史语所影印本,1962.

[17]陈鼎.东林列传·卷一四·崔景荣传[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文渊阁本四库全书第458册,1982.

[18]张廷玉.明史·卷二五七·陈新甲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9]张廷玉.明史·卷一八八·蒋钦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0]张廷玉.明史·卷一七三·孙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1]张廷玉.明史·卷三〇四·宦官一[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2]陈子龙.明经世文编·卷一六七·陈言时政十渐疏(余珊)[M].北京:中华书局,1962.

[23]明世宗实录·卷三五九[M].台北:中研院史语所影印本,1962.

[24]陈子龙.明经世文编·卷二八八·御寇论(薛应旗)[M].北京:中华书局,1962.

[25]陈子龙.明经世文编·卷一八〇·论宣大二镇疏(桂蕚)[M].北京:中华书局,1962.

[26]焦竑.玉堂丛语·卷二·筹策[M].北京:中华书局,1981.

[27]毕自严.石隐园藏稿·卷二·度支薄伐奏议序[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文渊阁本《四库全书》第1293册,1982.

[28]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扬州府备录·兵防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顾炎武全集第14册,2011.

[29]严从简.殊域周咨录·卷一九·鞑靼[M].台北:台湾华文书局,1968.

[30]乾隆.御选明臣奏议·巻三·劾卫颕等怠废军政疏(于谦)[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文渊阁本四库全书第445册,1982.

猜你喜欢
文官明代宦官
南京三座明代宦官墓的发掘现场及出土器物
陕西华阴市唐宋素墓发掘简报
明代科举对高考制度改革的启示
明代休宁隆阜戴氏荆墩门的派分、建构及生活
北京政府时期文官任用制度的运作成效
斗联话谐音
“宦官”与“太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