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对个性自由误读的现状与原因分析

2020-10-21 03:50刘浩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20年20期
关键词:误读大学生

刘浩

摘 要:个性的自由程度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人格独立以及个人前途的发展。近年来,一些大学生由于对个性自由的误读导致其片面强调个体的个性自由,有的则演变成个人主义,严重阻碍了青年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以及良好个性的形成。造成误读的原因主要有:个体自身对自由内涵的认知不足、学校等机构德育方法的不当、改革开放后外来思潮的影响等。

关键词:大学生 个性自由 误读

自由自古以来便被人们追逐与向往。因为渴望自由历史记住了李白、屈原;因为渴望自由人民加入了抗日救國;也因为渴望自由中国推行了改革开放。自由对于一个民族而言至关重要,同样个性的自由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也是至关重要的。个性的自由程度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人格独立以及个人前途的发展。马克思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这说明马克思主义是非常重视个性自由和个性解放的。但近年来,一些大学生由于缺乏对个性自由内涵的认知,导致其对个性自由的误读以及片面强调个体的个性自由,有的则演变成个人主义,侵犯了他人的自由和集体的利益严重阻碍了青年大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一、个体自身的不足导致对个性自由的误读

“自由作为人权的概念和人类价值追求,一般是指人依其本性所拥有的无害于他人的固有权利和一切行为。”[2]自由只有在无害于他人的前提下,才被认为是正当的,自由是有条件的,毫无限制的自由是不存在的。对自由概念内涵的不正确认知、当代青年大学生所处的特殊社会环境,以及个体对自由的渴望都是造成他们对个性自由误读的重要原因。

首先,个性长期受到压抑的学生易产生对个性自由的误读。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的近十年求学生涯中,经历了若干次的升学考试、毕业考试,尤其是进入高中后几乎每个月都有考试,使他们的神经始终处在紧绷状态。高中生回家时,父母会反复唠叨好好学习将来才有出息;到学校后,老师又说只有好好学习将来才有出路;同学之间聊天时会谈论彼此的远大理想,而理想如何实现,只有学习。学习本应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但当代的一些高中生们满脑袋被灌输的全是好好学习的思想,这些观念被大量的堆积在大脑中,把他们压的晕头转向、气喘吁吁。他们梦想着能够有一天,挣脱捆绑,遨游蓝天。终于,顺利通过高考之后,他们的愿望实现了。生活在大学校园里的他们顿觉神清气爽、心境开阔。远离了父母的唠叨,远离了月考的困扰,他们感觉自己彻底解放了,于是便随心所欲的做自己想做的事,享受属于自己的自由。对个体自由的过度关注与沉迷,导致他们误读了个性自由的内涵,损害了别人的自由。

二、德育方法的不当导致对个性自由的误读

对集体主义、团队意识培养方法的不当,是造成大学生对个性自由的误读以及形成个人主义的重要原因。改革开放以来德育不断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一些学校也开设了相关的德育课程。但之于置身于社会转型期浪潮中的不成熟个体而言,那些所谓的重视显得过于形式化、片面化。在德育实践活动中,集体主义价值观没有得到实质性的重视,多是通过一些气势宏大而实质内容匮乏的宣讲,以及一些老套的德育教材来对学生进行教育。而集体主义价值观念必须在具体的德育实践活动中才能得到不断加深与巩固。应当鼓励学生多参加集体活动,并指引学生在活动中扮演相应的角色,通过角色的扮演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集体的功能,理解个体与集体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并且通过角色扮演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以增强个体的主体性、独立性以及独创性,同时让学生懂得只有通过集体,个体的主体性、独创性才能真正得以实现。马克思指出:“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有个人自由。”[3]脱离了集体的自由,是一种缺乏集体主义的表现,是对个性自由、个性解放的误读。学校在德育过程中对集体活动、团体协作的忽视是造成学生对个性自由误读的重要原因。

三、外来思潮的影响导致对个性自由的误读

中国古代几千年的封建伦理思想严重地阻碍了人们个性的发展,剥夺了人们的人身自由与权力。在严酷的思想专制的统治下,古人对自由与平等依然是极其向往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表达了古人渴望社会成员都能享有平等权利、享受个人自由的一种良好愿望。但由于当时社会制度的制约,迫使人们向往自由的权力无法得以实现。而西方国家则不同,进入古代文明后除了黑暗的中世纪以外,在多数的历史时间里,都比较注重个体个性的独立发展以及个体自由与权力的表达。这种个性自由与解放的思想在启蒙运动中被推向高峰,为整个西方世界的发展与繁荣奠定了深厚的基础,至今仍影响着西方人的人学观念。中国经过新中国成立后的思想确实焕然一新,许多观念与思维都与西方发达国家靠得更近,个人的自由程度与权力意识都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由此也产生了一些极端追求自由的个人主义,对青年大学生良好世界观、价值观的塑造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中西方文化自古以来就有许多迥异之处。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导致个体的思想观念产生较大的差异,不同的文化背景也孕育了不同的个性类型。个性自由、个性解放本身是历史的一种进步,是一类先进事物的代表,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也就是要辩证地看待问题。个体在追寻自由的同时应该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把个性的自由与团体的合作相结合;把个体独立性、自主性的发展与团体的整体性、协作性的培养相结合。自由是有限度的,一旦超出合理的限度,便可能侵犯到别人的自由,从而产生对个性自由的误读。

结语

要避免大学生对个性自由的误读,必须引导他们学会把握自由的合理限度,学会处理自身与他人与集体的关系,既要个体独立性,又要团体协作意识。首先,应使他们正确认知个性自由的真正内涵。使他们敢于追寻个人正当的、合理的自由,积极培养独立的个性化人格,增强自身的独立性、自主性。同时,社会对于个体合理的个性自由、价值追求应给予肯定和保护。“我们要强调和建构社会价值对个人价值的涵盖,社会价值要以个人价值为基础和目的,把关心和不断满足人的正当利益需要,作为其价值方针和当然之责。”[4]同样,“社会先进的主流价值观,应当也完全可以容纳一切代表进步的个人价值追求,并将其融合为社会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属于个人的价值追求,只有体现出对社会整体的责任才是积极的。”[5]其次,应处理好个体与集体的关系。个体立身于社会之中,其个性化人格的形成、个人自由的获取,只有在社会化进程中才能得以实现。维果茨基指出:“个性是通过他在别人面前的表现才变成自身现在这个样子,这也是个性的形成过程。”[6]个体依赖于集体,集体由个体组成,二则的关系正如李大钊所述:“个性解放,断断不是单为求一个分裂就算了事,乃是为完成一切个性,脱离了旧绊锁,重新改造一个普通广大的新组织。一方面是个性解放,一方面是大同团结,这个性解放的运动,同时伴随着一个大同团结的运动。这两种运动似乎是相反,实在是相成。”[7]

大学生独立、健全人格的培养与塑造,关乎大学生的成才与发展。学校、家庭、社会在尽可能保证大学生正确认知自由的内涵、避免对个性自由误读的同时,应当重视青少年个性化人格的形成与培养。尤其是学校应当致力于培育多样化个性以及为集体提供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的建设。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在《全面发展个性的培育问题》中写道:“学校作为拥有高度教养和文化的基地,缺乏集体的多样而丰富的精神生活是不可思议的,个性缺乏丰富的精神生活也是不可思议的。”[8]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89页.

[2]王凌云,邱艳.扼制个性自由的平庸[J].呼和浩特:前沿,2008(5):151-15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82.

[4]鲁洁.超越与创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233.

[5][美]约翰·马丁·里奇等,道德发展的理论[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3.

[6]《维果茨基文集》,第三卷,[M].莫斯科:教育学出版社,1983:144(俄文版,参考龚浩然的《班集体建设与学生个性发展》).

[7]《李大钊文集》(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597-598.

[8]《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一卷,[M].莫斯科:教育学出版社,1991:1(俄文版,参考龚浩然的《班集体建设与学生个性发展》).

猜你喜欢
误读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误读”理论对解构主义的继承与利用
还原真实
影响的焦虑与“误读”
亲子阅读,别变成“误读”
被曲解与被损害的——评麦克白夫人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