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真实与意义真实:中国传统戏曲舞台美术设计的价值取舍

2020-10-21 05:22李建甫
神州·下旬刊 2020年5期

李建甫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传统戏曲及舞台美术在接受西方美学思想的同时,也展开对自身发展前景的思考。如果说以线条为基础追求自然真实构成西方舞台美术设计的内在思路,那么在故事、人物、剧情及文化符号的发生与演化中感受意义的真实体验就成为中国舞台美术设计的天然品味。中国传统戏曲舞台美术设计应当在延续这种文化意义的体验基础上进行自我革新。

关键词:自然真实;意义真实;中国传统戏曲;舞台美术设计

当下,无论是中国传统戏曲,还是中国传统戏曲的舞台美术设计,似乎都存在一种困惑:应该如何更好地延续和发展自身?这种困惑的背后,是改革开放乃至近代以来西方戏剧和舞台美术设计思想对中国传统戏曲和舞台美术设计的影响。需要注意的是,西方戏剧及其舞台美术设计有其自身的内在逻辑,中国传统戏曲及舞台美术设计也有自身的价值取舍。西方戏剧及舞台美术思想发展至今,其成果固然璀璨深厚,但如果因此便盲目照搬西方,而对中国已有的戏曲及舞台美术设计思想不加以反思和珍视,便难免出现“南橘北枳”的尴尬局面。

一、追求自然真实:西方舞台美术设计的内在思路

呈现“真实”一直是西方戏剧、舞台美术乃至思想的乃在追求,而“自然”则为西方对于“真实”的理解提供了一种途径。在柏拉图那里,“自然”其实是指世界赖以建立的那个背后的整体秩序,以及在这种秩序的规范下一切事物所能达到的完满状态。秩序是第一位的,现实是基于秩序而生,则现实世界不过是“理念”的倒影,现实是虚幻的、流动的,而秩序的“理念”则是真实的、静止的。[1]这种对于“自然真实”的观点,直接作用于古希腊的戏剧创作和舞台美术设计。古希腊的舞台为半圆型,由舞台向观众席,由低到高,层层放射。这种舞台结构的设计固然与当时古希腊城邦社会生活追求公共娱乐和戏剧陶冶的品味息息相关,但也暗含着舞台设计者的内在追求:通过将舞台放置于公众视野的中心位置,舞台上所展示的事物和剧情,将直接影响观众的思想,使之理解表象背后的整体秩序,不仅是心向往之,如果可以身体力行则更好。因此,在古希腊,戏剧和舞台不仅仅是娱乐的场所,更是教化的场所。而舞台戏剧的教化的思想基础,则是古希腊人眼中“自然的真实”。

进入近代,西方对于“自然真实”的理解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自然”不再被视为一种思想和理念层面的整体秩序,而被视为生物学和人类学意义上的自然现状,所谓“眼见为实”。人有七情六欲,有好胜乐货争斗之心,这些天生的情欲对于人而言便是最直接的自然的真实,而人全部的幸福不在于追求那些思想上完满、却对自己的欲望满足无所裨益的空谈,而是要承认自己的自然欲望,并对这种欲望加以满足。这种思想反映在戏剧和舞台美术设计上,便是自然主义的舞台美术设计思想:舞台应当尽全力“复原”戏剧中的事件所发生的场景。背景和功能性道具装置是这一时期舞台美术设计的重要内容。一方面,背景的图画为演员提供了一种“真实”的环境,使观众能够直观地感受剧情发生的环境与场景;另一方面,功能性道具装置加深了这种“真实”的观感。功能性道具又可以分为视觉性功能和实用性功能,其中,视觉性功能主要是通过道具对于舞台空间的分割来完成的,如一面装有门的隔墙或门帘,使观众通过空间透视来完成舞台剧情空间的分割;实用性道具则是可以直接帮助演员完成真实性表演的道具,如《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二层的窗户,《空城计》中的城楼等。

步入现代,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特别是光学的发展,西方对于“自然真实”的理解也逐渐由“是什么”向“为什么是这样”深入,其中,印象派和抽象派是对西方美术对于“真实”追求的一种颠覆和深化的典型。就美术而言,如果说线条构成西方美术的基础要素,那么通过光学以及抽象手法对线条的重构就将从根本上颠覆西方美术的基础。就戏剧和舞台美术而言,表现主义将情绪而非人物自身视为突出和刻画的对象,通过灯光等形式暗示观众以不同的心理活动和情绪感受;而象征主义则用意象真实来取代自然真实,运用各种象征物来指代内心情感。

总体来说,西方戏剧和舞台美术均在于呈現“真实”,且偏重于“自然真实”。只是,对于“自然”和“真实”的理解随着时代的更迭而不断发生变化。西方戏剧舞台美术的引进在中国的直观影响是话剧式舞台美术设计风格的产生,其强调自然直观真实的风格至今仍影响着中国舞台美术设计的思路。问题在于,步入现代之后,随着西方舞台美术设计思想的不断深入,舞台美术设计在追求情绪、意象、乃至舞台形式本身的多样性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导致一些舞台美术设计过于曲高和寡。就像包豪斯学院第二代掌门人汉斯·迈耶所担心的那样,一味地追求“先进”和“先锋”是否能够达成追求者自身的目的,是值得思考的。舞台美术设计作为一种公共环境的设计,为公众所接受几乎是其设计的第一要义。而就我国而言,设计出能够让人民大众能够接受,且确实具有审美品位的舞台美术设计作品,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标新立异,或许是一条可供借鉴的途径。

二、感受意义真实:中国传统戏剧舞台美术的品味

中国传统戏剧往往以历史事件为蓝本,这不是偶然的,而是凸显了中国传统文明的思想与艺术品味。如果说古希腊戏剧追求一种带有永恒意味的静滞,那么先秦及两汉所代表的中国古典文明的画作和艺术便充满了动态的张力。例如,早在仰韶半坡文明的彩陶中即可多见以鱼为代表的动物形象,其肢体舒展,隐约已是日后两汉飞龙走兽张牙舞爪形态之滥觞。据闻一多《说鱼》,鱼在中国语言中具有生殖繁盛的祝福意义。[2]这就将中国古代的思想品味与古希腊为代表的西方相区别:不是关注抽象的整体秩序,而是在具体的生活中亲身感受一种更为宏大的境界。在这里,“具体的生活”意味着亲身经历的无限可能性,换言之,生活必然是思想和行为的统一体,是明确的目标在不确定的环境中摸索、创造的产物。举个例子,中国有句古话,叫“听其言而观其行”,这意味着,在中国人眼中,所谓的“真知灼见”必然是通过行动表达出来的,而不仅是坐而论道的空谈。大概在古中国人眼中,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现实世界的情况却是多种多样的,于是便不可能存在古希腊式的静滞不变,而是要在现实的变动不居中寻找历史演化的规律和意义。[3]中国人耳熟能详的《三国演义》开篇即道“所谓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即是这种历史哲学的典型写照。

这种历史哲学的特點在于对直接经验的信任,但又不同于上文中西方那种自然意义上的“眼见为实”,因为经验的可信性并不在于必然为真——这是不可能的——而在于经验具有不断重组的无限潜力,并在这种无穷可能性的展开之中产生新的意义,不会止步在任何定论上,而这正是关键所在:有余地就有生机,无定论就有前途,因此,信任经验并非相信经验的内容本身的真实性,而在于相信经验所承载的生活与文化的可能性,以及在这种可能性基础之上的文化意义。[4]仍以《三国演义》为例,如果严格以西方自然真实的标准,那么《三国演义》的内容与作为正史的《三国志》其实是有诸多出入的,或者说是“不真实的”。然而,在绝大多数中国人眼中,能够诉说那段历史时期的故事的仍是《三国演义》。这是因为,历史的重点不在于历史事件本身,而在于后人能够从这些历史事件中获得的感悟与意义的启迪。

既然中国传统文化与其艺术形式的戏剧都致力于追求这种文化意义的真实,那么中国传统舞台美术设计也应当以呈现这种意义真实为基础的取向。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国传统舞台美术设计应当体现中国文化的审美范式和文化意境。中国文化有其独特的审美品位、文化符号和表达方式,这种文化传统构成传统戏曲本身的内容、中国观众欣赏传统戏曲的视角、以及舞美工作者设计舞台美术作品的共同的心理和文化基础。其中,文化符号作为文化审美的关键要素,在舞台美术设计中也起到重要作用。例如,在讲述先秦时代故事的戏曲中,可以有技巧地运用夔纹等时代特色的样式等,这既能增强戏曲本身的时代感和真实感,又能够以一种古朴的方式带给观众以审美体验。

其次,应当注意不同风格的舞台美术设计思想在舞台上呈现的设计语言的异同。每一种舞台美术设计的思想都有其独特的语言,既可以是舞美设计者的思想方式和表达方式,也会融入在舞台美术设计作品所呈现出的样貌之中。可以说,不同的舞台美术设计语言先天地规定了不同舞台美术设计作品的样式。当下存在一些直接、甚至盲目套用西方话剧或舞台剧的舞台设计思想,并将其不假思索地搬到中国传统戏曲的舞台美术设计之中。其结果是不仅舞台美术设计本身显得不伦不类,观众也很难带入到戏曲和舞台所呈现的情境之中。

最后,西方舞台美术设计思想中也包含有中国传统戏曲舞台美术设计可以借鉴的地方,不仅表现在具体的舞台,也可以从诸如电影等空间艺术中寻求借鉴。灯光的运用是西方舞台美术的一大重要要素。从最早期的借助灯光来取代线条、到后来运用灯光来渲染氛围和影响观众情绪,文至当下,灯光实际上已构成现代舞台美术的基础要素。对于中国传统期许舞台美术设计而言,应当认识到灯光等现代技术要素对于“舞台”这一概念的颠覆性影响。传统戏曲舞台受制于时代技术的限制,往往以单向光源为主,所发挥的不过是照明和其他一些基础的功能性作用。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那就是:中国传统戏曲舞台美术设计有其自身独特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意蕴,这从根本上区别于西方话剧或舞台剧的设计思维和艺术语言。对于中国传统戏曲舞台美术的设计,首先要理解这种语言深层的文化意义、历史背景及其在舞台美术设计层面上的展开。同时,我们也不能固步自封,即认为传统舞台美术设计的一切思路都应当毫无保留地予以接受,而忽视时代的特点和观众对于戏曲审美的全新需求。中国传统戏曲舞台美术设计应当在秉持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的基础上,大胆借鉴西方现代舞台美术设计的有益思想与技术,以期实现中国传统戏曲舞台美术设计的日新乃至恒新。

参考文献:

[1]吕翔.希腊哲学的悲剧[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引言2—3.

[2]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2009:16.

[3]赵汀阳.历史·山水·渔樵[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2019:12.

[4]赵汀阳.历史·山水·渔樵[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2019: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