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2020-10-21 11:11张琛
青年生活 2020年8期
关键词:儿童教育留守儿童农村

张琛

摘要:由于农村去城市务工人员的增加和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农村地区出现了很多留守儿童,并且他们的基本教育情况不能够很好解决,出现了很多问题。故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值得关注,并且应该分析问题现状、出现原因以及解决措施,以便农村留守儿童可以获得正常的教育。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儿童教育

一、概况

现阶段,农村很多地区都出现了父母外出打工,孩子由爷爷奶奶照顾,或者哥哥姐姐照看的留守儿童,他们疏于管教,容易犯错,在课上不认真听讲,课下不好好完成作业,顶撞打骂老师,与同学关系恶化……针对社会上这样的特殊群体,对他们的关注和教育,也成为了我们应该考虑和深思的问题。

近年來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乡之间的结构,大多数在农村务农的中年人都选择去大城市外出打工,而此时孩子就只能在家里跟着老人一起生活。由于青少年时期的孩子心理成长路程复杂,处于心理转型期,缺少第一监护人父母的陪伴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是极为不利的,所以由于这些孩子缺少陪伴极易引发一些心理问题,造成他们的抑郁倾向,甚至自杀。

在接触农村留守儿童的日子里,与他们沟通过程中,以及在试图联系他们父母的过程中发现,父母手机号一般都打不通,有班主任叫家长来,却都是上了年纪的爷爷奶奶坐着一两个小时的公交车从村里赶到镇上……然而老人来到以后,对于孩子出现的问题管教也无济于事。

这一系列的现象对比在城里上学的孩子,每天都有父母的陪伴和关爱,有好朋友陪伴他们,业余时间、周末还能去游乐场玩耍,而农村学校的学生并非简单的一两个家庭会如此,试想整个中国的农村教育问题又会有多大需要改进的空间。

二、教育缺失导致的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从小缺乏父母的关爱,他们会对周围环境感到陌生,不太会相信身边的人,把自己封闭起来,即使遇到问题也不会寻求帮助和解决,所以大多数的留守儿童会逐渐出现性格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纠正与解决,还会出现以下心理问题:

(一)性格方面

内向、自卑心理严重:因为缺少父母在身边,留守的孩子们无人倾诉心声,容易自卑,不爱与人交流,久而久之会敏感多疑,胆小懦弱,意志薄弱,心理承受能力差。喜欢独处:这是自卑的另一种表现,这些孩子经常以自我为中心,认为别人走不进他们的内心,缺少对他人的基本信任,不愿意也害怕与他人交往。

攻击性强:敌对心理与逆反心理严重。本身青春期的少年就处在逆反心理期,此时就会脾气暴躁,蛮横霸道,冲动易怒,喜欢和人对着干,存在暴力倾向,多见于男孩。班主任或教师对其进行管教时,经常不服,会和老师们对着干,更有甚者会大打出手。这些学生会在办公室老师对他们进行教育时候产生不满情绪而顶嘴,教师对学生动手,学生也开始和老师在办公室开启了“打架模式”。情感冷漠:自私冷漠,怨恨父母不能给他们温暖,会对亲子关系产生怀疑或失望,对父母感情淡薄。很多留守儿童认为父母对他们可有可无,提及父母缺乏爱与感恩。

这些问题一方面是来源于留守儿童内心的孤寂,无依无靠;另一方面可以看出学校和社会对于这些孩子教育问题的淡漠,使其无法在最好的年龄健康成长。

(二)学业方面

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务工期间,临时监护人(通常是祖父祖母或外祖父祖母)由于年老体衰、文化水平较低,无法对留守儿童进行辅导。因此,在学习方面,只有极少数儿童成绩优异,大部分儿童学习情况不容乐观。

父母外出打工挣钱,认为这样是为了给孩子更好的生活,但没有对孩子的学习进行足够的关心。尽管留守儿童们的父母对他们疏于管教,却仍然对自己孩子的学习有较高的期待。而青少年时期的学生容易受到社会不良影响,社会发展变化快,诱惑因素较多,电子设备、网络游戏容易对他们的心灵造成毒害,他们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学习是学生最主要的任务,首要矛盾没有处理好,侧面进一步反映了教育失衡问题。

(三)行为方面

农村留守儿童的行为问题不仅会阻碍其身心的健康成长,还可能使其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如果这些不良行为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干预和纠正,势必会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巨大隐患。总结国内的研究成果,农村留守儿童的行为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退缩行为:胆小孤僻,沉默寡言,紧张焦虑,不接触陌生人,只与熟悉的人玩耍,不愿上学等。依赖行为:过分寻求他人的友好反应和情感支持,过分地依赖监护人,无法独立完成自己应做的事,行为拘谨,缺乏自信和独立性等。逆反行为:对人缺乏基本的信任感,爱与人唱反调,对抗情绪严重,不服从或违抗老师和监护人的命令等。攻击性行为:以自我为中心,情绪易激动,对人暴力,常羞辱欺负同伴,爱抢走别人的东西等。课间休息的时候经常会看到同学在走廊打闹,打急了还会红眼。违纪行为:抽烟酗酒,赌博抢劫,拉帮结派,偷窃勒索,看黄色录像,网络成瘾等。甚至有一些高年级的男生还经常去低年级学生的班级里找女生搂搂抱抱,肆无忌惮……

在行为方面可以看到,这时候的留守儿童问题不仅仅局限于心理与学业,而是人格上有了障碍。现代社会频繁出现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很多都是疏于管教的留守儿童沾染了社会不良人士与社会恶习,导致走向违法犯罪道路。

三、问题出现原因

(一)家庭教育匮乏

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缺一不可。任何一方缺失都会造成一个独立个体的人的不完全发展。留守儿童一般缺乏父母的管教,自由发展。留守儿童年龄多处在7-14岁之间。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父母与孩子之间良好的亲子关系则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对促进孩子健康发展至关重要,然而大多数留守儿童和父母之间没有良好的亲子关系,因为父母在外打工,孩子很少能跟父母面对面进行沟通交流,孩子也没有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和呵护,有些还不能理解父母外出打工是为了这个家,在他们看来以为是父母抛弃了自己,留守儿童长期生活在没有父母陪伴的环境中,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自卑内向的性格特点,除此之外,留守儿童不愿接触外界,封闭自己,这就导致与他人沟通交流和良好的言语表达能力减弱。

(二)监护人不能完全胜任对孩子的管教

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孩子托付给亲戚或者老人抚养。由亲朋好友做监护的,对于别人的孩子,通常是不敢管、管不了、也没法管,对于学习成绩方面和心理健康方面,他们是从来不会过问的,他们认为只要保证孩子的人身安全问题就可以了。

由老人抚养的孩子于隔代长辈交流更加困难,老人们思想容易固化,往往出现固执、怪异的想法,留守儿童经常耳濡目染,这就极不利于孩子性格的正常发展。并且对于老人来说,照顾精力旺盛的孩子是很有难度的,孩子长期与老人带在同一个地方不进行活动,容易造成孤僻的性格。

(三)学校教育存在问题

1.学校有差别对待学生

学校的教育对留守儿童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大多数的农村学校中的教育评价制度单一,学校教师针对孩子的表现往往以分数作为唯一的标准,因此对成绩较差的学生置之不理,留守儿童在这方面处于弱勢群体,因为没有良好的生活条件,加之没有监护人对其学习的监督而放任自流,留守儿童的学习存在很多困难,成绩往往处于班级下游状态。学生学习状态不佳,教师不愿管教,这样就造成了留守儿童学习的恶性循环,从学生个体来讲不利于他们的个人健康发展,从学校来讲也不利于学校校风的整体建设。

2.学校缺乏心理辅导平台

留守儿童的心理容易出现问题,就需要及时的疏导与解决,然而农村学校不能给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环境和硬件设备,学校没有条件开设心理咨询室,也没有受过心理学方面专业培训的心理健康老师,此外农村学校也没有建立完整的心理咨询管理制度。因此学校和教师对于一些留守儿童身上出现的心理问题不能及时发现,更不可能给予正确的指导纠正。

四、对策及展望

(一)亲属

1.父母

家庭教育的首要人物还是父母,作为父母要尽职尽责。家庭教育不能由学校教育代替,家长也不能将自己的教育责任置之度外。外出打工的父母也要学习一定的教育知识,要了解亲子关系的重要性,不要将孩子的各项问题置之度外,要引起重视。外出打工的父母也可以每周和孩子进行视频通话,向孩子传达他们的爱意,要注意和孩子的交流方法,不能一味地只关注他们的学习,还要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与人际关系问题,从多角度多方面对孩子进行关爱,会让孩子的心灵得到滋润,不至于产生一些消极的、敌对的情绪。

2.监护人

监护人要担负起父母的职责,虽然很困难,但是也很必要。监护人需要具备良好的素质,能够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不良行为,及时纠正他们的错误,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人际交流进行多方面的关爱与呵护;还要善于沟通和交流,对这些孩子们充满耐心,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关注思想动态,出现问题一定要及时和家长、学校沟通,寻求多方帮助解决问题,切不可顺其自然。

同时监护人可以言传身教,用自己的良好言行去感染孩子,带他们户外活动,亲戚看护时,对于这些留守儿童和自己的孩子不要区别对待,不要让这些留守的孩子产生自卑心理。同时,必要情况下还要对这些处于性朦胧的孩子进行一定性教育,避免在疏于父母管教之下的环境里犯一生会后悔的错误。

监护人相当于第二父母或教师的地位,言传身教是教师进行教育的良好手段,同样也会适用于监护人身上。孩子一般对不是父母的监护人会产生敬畏心理,此时监护人若再进行适时的指导,很容易使得留守儿童得到有利的熏陶,作为一种隐性教育存在,耳濡目染。正如“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的道理一般。

(二)学校

留守儿童在生活中除了接触监护人,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因此学校对于留守儿童的态度与关怀,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发展。

1.同学

学生在学校里接触最多的人群就是同学:日常上课,下课后吃饭、活动,都是和同学们一起的,所以对于留守儿童们来说,与同学保持良好关系非常必要。学校和教师要开展主题班会,对留守问题进行理性讲解,不要让非留守儿童对留守儿童产生敌对与歧视心理,进行正确的心理疏导与日常生活学习安排,互帮互助,给留守儿童们内心以归属感,被认同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良好的学习氛围与舆论环境是个体良好发展的外界条件,同学们之间形成互相帮助的良好风气,不仅有利于促进班级建设,更能够加强班级凝聚力。

2.教师

教师的态度在留守儿童的心里也十分重要,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要进行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导向,进行合理的言传身教,不要对留守儿童产生歧视,任课教师上课多关心孩子们的动向,及时与班主任老师交流沟通。

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不论每个学生的出身,都要平等对待,不可戴有色眼镜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师要关心爱护每个学生的内心成长,循循善诱帮助学生(留守儿童)在学业与人格方面和谐发展。

班主任老师在班级里要建立健全每个学生的个人档案,掌握他们的学习与生活的具体情况,了解父母是否外出务工,汇总分析;父母二人都外出还是一方外出,监护人是谁,联系方式都要掌握,以便在校内校外出现问题时候及时与监护人进行沟通。同时,班主任老师要积极把握学生动向,多开展班级活动发掘留守学生的特长,让他们在班级里尽最大可能发挥优势,积极融入班级生活。良好的集体参与感能让留守儿童们心里有归属和认同,能够摆脱自卑心理与环境带来的差异。

3.心理咨询

大部分没有父母陪伴的留守儿童还是很容易出现问题的,出现问题必然要进行解决,其中心理咨询占据了很大的一部分。当班主任工作达到一定量时,就需要专业的心理教师对其进行教育和沟通。但是大部分的农村没有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这就要求学校意识到此项问题的严重性,尽可能地为学生配备心理咨询室和心理教师,在出现问题需要解决的时候,能够第一时间对孩子们进行专业的指导和梳理,帮助他们在正确的道路上前行。

(三)社会

留守儿童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家庭和学校教育问题,更是一个需要被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随着经济发展,外出务工的农民越来越多,我国留守儿童的数量呈现上升趋势,所以作为一个群体,社会应该倾注更多的力量来关心这些孩子。

孩子是社会的人,是国家未来的希望。政府代表国家对下一代进行关爱责无旁贷。政府可以利用组织行为,调动人力物力和财力来实施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和支持。国家和地方政府应针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开展专题立法研究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法律制度,切实保障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制定适当优惠的政策,通过利用公共资源对留守儿童进行补偿;农村留守儿童聚集区还应该设立专门的检测体系;地方政府还可以和成年务工地进行协商,做好统筹规划和资源调配,让农民工子女去务工地上学。

政府代表国家制定、颁布教育政策与法律法规,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家对于教育,尤其是农村教育的重视。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要求:补齐乡村教育短板,着力解决“乡村弱”问题。而在此,留守儿童问题也是其表现与重要抓手。

总之,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我们不能忽视的,并且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也不能消除,社会各界应当广泛关注。教育问题的形成不仅仅在学生自身的源头,还在于本应该劳心劳力的社会各界没有尽到其教育职责。所以,国家、学校、家庭等方面都应着力去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给孩子们创造和谐有爱的教育生活环境,使其像普通孩子一样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胡义秋,朱翠英.不同学龄阶段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比较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15(01):105-110.

[2]刘静.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及解决对策[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9(04):157-159.

[3]韩晓明,李雪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综述[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13,12(1):28-32.

[4]王楠,韩娟,丁慧思,徐阳欢,胡月,张敏莉,杨森焙,刘维韦.农村在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及影响因素[J].中国公共卫生,2017,33(09):1320-1323.

猜你喜欢
儿童教育留守儿童农村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鲁迅儿童教育思想背景研究
体育舞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干预效应的实验研究
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教育
卢梭自然教育观及其对儿童教育的启迪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 新一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