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特征的校园室内交往空间设计研究

2020-10-21 11:11郑琰歆
青年生活 2020年8期
关键词:儿童心理空间设计空间

郑琰歆

摘要:据统计于2018年8月底,我国农村留守儿童人数比例下降22.7%,但还有697万人,仍需加强教育和关爱。近几年随着“乡建”的热潮愈演愈烈,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探宄农村地区的环境设计研宄,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校园空间环境的建设与发展的研究却寥寥无几,本文基于这样的研究背景和发展趋势,结合现有的相关研究成果,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视角出发探索适合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校园室内交往空间设计策略。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特征;校园室内交往空间设计

儿童期是儿童成长最关键、最脆弱的时期,作为个体,他们身心发展不成熟,没有独立生存的能力,也没有判断是非的意识,他们一般通过观察模仿身边人的行为进行社会活动,而父母是他们最直接的模仿榜样。但是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工作不在身边,大多数由祖父母或其他亲戚监护,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不能及时有效地进行正确引导和教育孩子,以及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再加上他们缺失父母最直接的爱,造成他们过早成熟,容易产生一些负面情绪和行为。这时的儿童除了受父母影响,也容易受周围各个复杂环境的影响。现有的农村留守儿童校园空间环境大多数无法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长期处于这样环境下,容易造成留守儿童不善于表达自我,性格内、敏感、自卑,负面情绪多,没有安全感等心理问题,导致他们不喜与人交往,内心封闭,人际交往能力较低。所以农村留守儿童亟需一个适合他们健康成长的校园交往空间。

本文将通过相关文献资料,对农村留守儿童校园交往空间进行充分研究和分析,并结合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特征以及需求础上,分析归纳出适合农村留守儿童校园室内交往空间的设计策略。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特征研究

经过查阅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相关的研究文献,发现研究者们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的探讨呈现出两极分化的结果。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比如性格孤僻、不擅交际、负面情绪多等,情况不容乐观。但也有部分研究者通过研究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比较,发现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之间的心理健康状况几乎无差,但留守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自信心等方面明显不及非留守儿童。通过以上结论得出,人际交往能力,自信心不足,性格封闭、自卑,情绪不稳定这几个心理特征是农村留守儿童比较突出、急需解决的问题,笔者也将从这几个方面重点分析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特征。

(一)心理较封闭,人际交往能力弱

由于留守儿童与父母长时间异地分离,导致他们无法及时得到父母的关心和爱护,也无法感受完美的家庭氛围。当孩子们遇到困难和挫折时,父母无法第一时间了解他们的心理动向,孩子们也不能及时向父母表达或求助。随着时间的流逝,留守儿童慢慢封闭自己,不愿与他人吐露心声或寻求帮助,性格也异常内向和敏感,与父母的关系也逐渐日远日疏。因此,留守儿童在学校里就会表现出不擅长表达自己以及与他人交往,在缺失家庭温暖的情况下,身边又没有其他同伴陪伴,他们的负面情绪得不到正常地宣泄,日积月累地增加会让他们的心理问题更加严重。

(二)性格较自卑沉闷,自信心缺乏

在外工作的父母一般将孩子交给祖辈或者其他亲戚监护,大多数监护人都会存在文化素质低、年龄较大、家庭教育能力不足等问题,因此留守儿童与监护人之间的沟通隔阂较大。他们一般与监护人的交流仅停留在日常生活问题,内心的情感交流少之又少,监护人也不会主动观察、注意留守儿童的情感问题和思想状态。缺少情感关怀的留守儿童会慢慢怀疑自己的能力,做事不自信,挫败感强,情感脆弱,抗压能力差。当看到有父母相伴、疼爱的其他孩子时,他们的失落感和孤独感会愈发强烈,随之他们的性格也会变得更加自卑沉闷、胆怯懦弱。

(三)情绪较不稳定,自控能力较差

儿童期的孩子自我认知和指导能力非常的薄弱,他们需要父母正确地引导和教育,树立积极的价值观,健康成长。对于早已离开父母的留守儿童来说,内心丰富的情感得不到抒发,内心的疑惑也无法排除,又缺少父母的管教,容易造成他们情绪不稳定、敏感、执拗,控制能力差,间接地导致人际交往能力弱,也容易造成行为偏差。

二、农村留守儿童对校园室内交往空间的需求

每个人在环境中产生的行为基于自身的生理、心理需求。美国社会学家马斯罗(Maslow)提出“需求层级论”,他认为人的需求基本上可分为下列六个层级:生理的需要,如:饥、渴寒、暖等;安全的需要,如:安全感、领域感、私密性等;相属关系和爱的需要,如:情感、归属某小团体、家庭亲属、好朋友等;尊重的需要,如:威信、自尊、受到人们的尊重等;自我实现的需要;学习与美学的需要。[1]在较低级的需求得到适当满足之后,较高层级的需求會相继出现,其中自我实现需求是人的基本动机。根据第二章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特征分析以及马斯罗(Maslow)的“需求层级论”,归纳出以下两点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对校园室内交往空间的需求。

(一)安全私密的个人空间

“个人空间”即每个人心中的安全空间。部分留守儿童自尊心较强,不愿在他人面前表达自己的负面情绪,从而导致更多的心理问题。私密的个人空间帮助他们宣泄、控制自己的情绪,在保护自身隐私的前提下又能给予他们身心最大的安全保障。

(二)实现自我的社交空间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少家庭温暖,在这过渡期,他们会逐渐把交往对象从家长转变为同伴,积极的同伴作用有利于农村留守儿童缓解家庭温暖缺失所带来的痛苦和负面影响。营造利于交流、交往的空间环境有助于农村留守儿童提高自身社交能力,减少孤独感;也有助于他们充分展示自我,增加他们的自信心以及归属感,使其积极适应所在环境。

三、国内农村留守儿童校园室内交往空间环境现状

(一)空间规划不明确,缺少交流空间

目前大多数的农村留守儿童校园建筑是走廊链接班级教室的形式,这种传统布局在初始规划上忽视了室内空间中教学区与活动、交流区的衔接,间接的忽略了留守儿童人际交往的需求,校园建筑内部中留守儿童休憩、社交的交流空间没有独立、明确的划分,现有的活动交流场所也仅局限于户外公共空间,限制了留守儿童活动、交流、减压等需求。

(二)空间功能形式单一,使用率低

校园室内的主要交往空间由厅空间、廊空间以及楼梯空间构成。它们都具备交通疏散、休息活动、交流学习等功能,但许多农村留守儿童学校没有重视交往功能,仅把它们当作交通空间或宣传陈列空间使用,以至于这些空间形式单一,功能简单,缺少交往功能。例如,面对课间短暂的休息时间,留守儿童一般选择停留在走廊进行休息、交流或者观望。传统窄小的走廊空间无法包容过多的留守儿童进行停留活动。伴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许多学校越来越重视交往空间与教学空间的结合,赋予了交往空间更多的功能,提高交往空间的使用率和教育效率。因此,面对农村留守儿童日益增长的交往需求,交往空间的设计需要进一步探索。

(三)空间设计缺乏个性,没有创新点

农村留守儿童校园建筑内部空间一般是走廊加教室或者大厅加连廊的传统布局,空间设计没有亮点,缺少童趣,不能很好的激发留守儿童的交往欲。“一字型”的走廊空间以及空间中单调的色彩显得乏味,没有趣味性。走廊中除了设置公告栏和宣传栏外,并没有发现其他的设施。合适的设施在增加空间的人性化和舒适性的同时也会提高交往的欲望,设施的缺少会限制交往行为。因此,目前农村留守儿童校园建筑内部交往空间的布局、界面、颜色以及设施等亟需改变。

四、农村留守儿童校园室内交往空间设计策略探析

从人际交往的层面上看,交往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一定方式进行接触,相互传递信息、沟通思想、交流情感,从而在心理上和行为上发生相互影响的过程。交往在人类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2]积极的人际交往行为有利于农村留守儿童情感交流、思想沟通,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校园中的交往行为分为课堂中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以及课余时间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发生的自发性人际交往行为。课余时间发生的自发性人际交往行为不受空间的限制,任何适合交往的空间都可以发生这种行为。本章将根据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特征、需求以及农村留守儿童校园室内交往空间的现状,提出适合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校园室内交往空间的设计策略。

(一)功能区域的合理规划

大多数留守儿童希望通过朋友的陪伴减少对父母的思念,因此比较渴望交往,需要开放灵动的公共空间;也有部分留守儿童内心比较封闭,不愿被打扰,需要比较隐秘的私人空间;另外还有部分留守儿童处于前两者之间观望的状态,则需要半开放半私密的过渡空间。从留守儿童的心理需求分析中我们可以将校园室内交往空间划分为公共空间、过渡空间以及私密空间,三个空间相互独立又相互贯通。此外还可以从动静两个层面将交往空间划分为动区、静区以及前两者的交叉区,并且根据功能的主要、次要关系合理布局。交往空间中公共与私密以及动与静的相统一,使整个空间各得其所,更富有韵律。

(二)空间尺度的合理把控

空间尺度是人体尺度的扩展与延伸,无论是总体尺度还是细部尺度都与人的尺度密切相关。[11]只有结合农村留守儿童的生理特征以及心理需求,才能把控交往空间的合理尺度。根据农村留守儿童的交往需求我们划分出公共空间、过渡空间以及私密空间。公共空间的使用对象是多人或者团队,包容性极强,需要大尺度的开放空间;私密空间的使用对象是单人或几个人,空间要有一定的私密性,需要小尺度的围合空间;过渡空间的尺度则在前两者之间,不局限于明确的尺度要求和分界线。大空间给人带来更强的开放性以及灵活性,小空间则给人带来较大的安全感,不同的尺度给人带来不一样的心理感受。

(三)感官元素的合理设计

视觉与触觉的刺激在人类的所有感官刺激中所占比例为80%~90%。建筑空间的视触觉元素包含了色彩(色相、纯度、明度)、材质(肌理)、造型(形状、大小)、光影等。空间对人类视触觉所产生的刺激因素中,首先引起视觉反应的是色彩,其次是形状和质感。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视觉、触觉、听觉、嗅觉等多样的刺激,其中在 3~14、15岁的儿童发育发展过程中,以视觉和触觉的刺激作用最为显著。[12] 在农村留守儿童校园室内交往空间中加入适当的视觉和触觉元素有利于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

不同的年龄阶段对色彩的选择也会发生改变。小学阶段的儿童普遍较喜欢鲜艳的颜色,比如红色和绿色,但长期处于大面积颜色纯、明度较高,对比强烈的空间里容易产生视觉疲劳甚至紊乱心智,不利于儿童的发展,因此我们要合理搭配空间中的颜色。农村留守儿童长期缺失家庭温暖以及安全感,在校园室内交往空间中应运用舒适、温馨的颜色搭配,舒缓他们的不安心理,比如鲜亮明快的红色、橙色、黄色等,可以小面积的点缀在墙面、家具、门窗等。

在儿童的整个发展发育过程中,触觉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儿童形成了对空间环境的理解。[12]不同的材质带来不同的触觉感受,通过对材质的接触激发留守儿童的好奇心,给他们带来奇幻的想象,调节他们的心理感受,拉近他们与空间、同伴之间的距离。

参考文献

[1]李道增.环境行为学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2]时蓉华.社会心理学词典[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

[3][日]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M].江苏: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7

[4]刘梦门、肖霞.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现状分析及对策[J].企業家天地.2013(8):65-66

[5]段淑霞.浅谈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解决策略[J].学周刊.2019(12):155

[6]胡燕.我国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研究的思考及展望[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12(1):89-95

[7]叶敬忠、王伊欢.留守儿童的监护现状与特点[J].人口学刊.2006(3):55-59

[8]王谊.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研究——基于陕西省的实地调研[D].陕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48-51

[9]王丹妮.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长春:长春理工大学.2013:8-16

[10]孙月玲.中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探索[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4-11

[11]肖季瑜.农村留守儿童活动中心设计研究[D].四川:西南交通大学.2015

[12]陆歆.基于儿童心理学的少年宫建筑内部空间设计研究[D].广东:华南理工大学.2011

[13]林余铭.当代中国城市小学建筑交往空间设计研究[D].广东:华南理工大学.2011

[14]张一.小学建筑交往空间设计研究--以成都地区为例[D].四川:西南交通大学.2011

[15]王旭.城市小学校交往空间构成及设计方法--以城市小学校廊空间为例[D].陕西: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

基金项目:

浙江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基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视角的校园空间环境设计研究》;项目编号:Y201943041。

猜你喜欢
儿童心理空间设计空间
《室内空间设计》
空间是什么?
基于IHSFCM的儿童心理健康分析研究
创享空间
《SOHO模式下的现代办公空间设计—婚庆展示区效果图》
南南的困惑
高娜作品——合一园艺空间设计
对有效开展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儿童心理视角下小学体育教学策略探析
刘鑫、叶满波、刘颖空间设计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