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阙下高校辅导员“道德成长”的研究

2020-10-21 11:11潘雪丽刘昉昉
青年生活 2020年8期
关键词:实践路径高校辅导员立德树人

潘雪丽 刘昉昉

摘要: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党和国家对“立德树人”的论述为高校德育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奠定了其在教育事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此外,教育的终极目的在于培养人和塑造人,道德教育的作用是使人向善向好发展,道德教育有着“使人成为人”的重要意义。同时,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这是从教育者的视角出发的;如果从受教育者的角度出发,则教育的根本目的是“道德成长”,故,立德树人的目的正是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均得到“道德成长”。

Abstract:The basic task of education is to establish virtue and cultivate people. The Party and the country's exposition of "establish virtue and set up people" provides a strong basi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or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establishes its very important position in education. In addition, the ultimate aim of education is to cultivate and mold people, the role of moral education is to make people good to good development, moral education has "make people become peopl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At the same time, the basic task of education is to establish morality and cultivate people, which 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educators; If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Educatees, then the basic goal of education is "moral growth. " Therefore, the purpose of establish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is to make educators and educatees get "moral growth" .

关键词:立德树人;道德成长;实践路径;高校辅导员

立德树人思想是我国古已有之的价值理念,高校进行立德树人教育是对教育根本任务和价值的积极探索。2006 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从政策角度界定高校辅导员的身份为:辅导员是从事道德育人工作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从社会职业体系角度界定高校辅导员为:专业技术人员,隶属于高等教育教师范畴中。

一、立德树人内涵

1.1 立德树人的历史内涵

立德树人思想古已有之,它具有深厚丰富的理论内涵,既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教育思想的继承,又是对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本質特征和根本目的的凝练。

“立德”和“树人”始于《左传》和《管子》。在此理念提出伊始,“立德”和“树人”是以两个独立的词语出现的:“立德”的提出可以追溯到《左传》,《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中提到,在“立德、立言、立功”构成的“三不朽”中,立德处于最为重要的地位,立德是修身之根本、价值之基石,人必须要最先立德;“树人”的提出,则可追溯到管仲的树人思想,《管子·权修》中所提到的“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充分体现出培养人才的重要性和长期性。“立德”中的“立”,有“主体自主”的含义。“立德”中提到的“德”,既包括人们内在的品格和德性,同时也包括外在的道德行为规范。

《现代汉语词典》中,“立”被解释为“树立”“建立”之意,由此可见,

“立德树人”中的“立德”强调的是使人在道德品性方面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从而成为后代追寻的榜样,达到人格上的不朽。

“立德”实际上是对“用什么培养人”这个问题的回答,道德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事物。立德的过程就是将外在的道德约束逐渐内化为道德认知、道德意志和道德情感,最后又外化为道德实践的过程。

“树人”中的“树”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释义为:“种植”“栽培”,举例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由此可以推断,“树人”即为培养或栽培人才。

“树人”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以高校立德树人中“人”

的所指来划分,大致可以分为教师和学生两个部分,“树人”指的是将教师和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对象,培养和塑造其成为自由全面发展的人。

1.2 立德树人的现实基础

“立德树人”作为一个专有名词首次被公开提出是在 2006 年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会议上,在会议上胡锦涛强调,教育工作的核心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他认为“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至此,立德树人成为我国教育领域的专有名词,在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立德树人”在各类报告和会议中多次被提及: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此外,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党和国家对“立德树人”的论述奠定了其在教育事业中的重要地位,也为高校德育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二、关于道德教育与“道德成长”关系的研究

2.1中华优秀文化中道德与人的关系思想

2.1.1 “道之以德”是教育原则

“道之以德”是儒家道德教育的重要方法,也是其核心教育原则。它最初作为儒家“德治”的重要思想被世人所知。作为“德治”的重要思想,“道之以德”对民众有着强有力的控制效果,指的是以礼教教养人、感化人。“道之以德”为高校辅导员“道德成长”提供了内在的遵循原则,同时也对高校辅导员立德树人整合各类德育资源、完善“德育成长”方式方法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2.1.2 “师以身正为仪”的表率作用

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家思想家均认为道德修养是判定一个人是否胜任教师之职最重要的标准。

此外,根据社会学及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在个人心理成熟、人格形成以及完成社会化的过程中,一定存在一个或者多个对其有着重要意义和影响的“他人”。高校辅导员是长期活跃在思想政治教育前线的中坚力量,在高校立德树人的过程中,高校辅导员无疑是影响学生“作为人”、“成为人”的重要“他人”。

2.1.3 “仁德”是安身立命的最高准则

儒家文化中的君子人格——“仁(德)”是人安身立命的根本以及最高准则,是君子所应该具备的首要道德品质;“仁(德)”是人立身为人、待人处事的核心修养。孔子的“仁(德)”思想无论是对个人道德修养的提高,还是对与他人的相处都有较大的启发。从对个人道德修养提高的角度看,“仁(德)”就是要正视自身,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学习充实、完善自身。儒家关于仁的品质的论述为高校辅导员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提供了依据,对“道德成长”内容的整合和归纳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2.2马克思主义道德和人的关系思想

2.2.1人的存在客观上是一种“道德性存在”

道德起源于人的社会意识,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是人类特有的现象,它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特征。关于人的“道德性存在”,大致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论述:第一,意识的角度;第二,社会关系的角度。这种关于道德和人关系的观点为德育育人提供了理论基础,为高校立德树人提供了内在原则,为高校辅导员“立德成长”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供了重要依据。

2.2.2“道德性存在”体现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教育领域中所提到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具体表现为德智体美等多方面的和谐发展,它既包括人的能力和潜能的全面发展,也包括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发展,还包括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人的“道德性存在”体现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观点为高校立德树人提供了内在价值依据,对高校辅导员“道德成长”应遵循的原则、教育内容、实践路径等层面的研究均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2.2.3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

道德对于个人的成长成才以及形成高尚人格同样有着基础和“根本”的意义。2014 年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引用了蔡元培先生关于道德相关论述后,提出:“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习近平认为要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遗余力的实现崇德修身的目标。在北大师生座谈会上,习近平指出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将道德实践作为道德教育的工作重心,作為祖国和人民奋斗的宏伟志向,要具备崇高的道德品质和踏实肯干的精神。

三、高校辅导员立德树人与“道德成长”的困境

在高校辅导员立德树人与“道德成长”的过程中,工作理念和内容陈旧、工作渠道不顺畅、工作方法有待改进、日常事务性工作比重过大、理论教授与行为引导较为分离等均是常见问题。概括为三个部分内容:外部失衡、内部失衡、多元冲突三个方面。

3.1外部失衡

高校辅导员工作范畴边沿模糊。高校辅导员工作内容主要由学生工作与非学生工作产生,现实工作中存在高校辅导员工作范围较广,其专业化和精细化有待提高等外部失衡情境。

3.2内部失衡

高校辅导员工作职责边际模糊。学生事务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学生发展指导工作产生,高校辅导员角色综合化的同时,还需要高校辅导员在各个方面都具备较完备的、系统的综合性专业知识等。内部失衡使其“道德成长”的内部驱动不足。

3.3多元冲突

高校辅导员工作职能边缘模糊。高校辅导员既有“教师和干部双重身份”的冲突,又有高校辅导员面对学生管理、思想政治教育以及生涯发展辅导等任务所必备的多种技能的冲突。此外,高校辅导员具备十分有限的资源、权限和职业发展路径等。多元冲突使高校辅导员“道德成长”的外部刺激不足。

四、结语

立德树人是教育及高等教育根本任务,“道德成长”是教育最初以及最终的依归。 立德树人的目的正是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均得到道德成长。高校辅导员立德树人与“道德成长”的实践过程中遇到外部失衡、内部失衡、多元冲突道德困境时,以道德人格构成自我个体,通过广泛道德要求,在“内化为个体道德能力、外化为个体道德实践和升华为社会道德认知”三个环节间的循环转化来产生实际作用,最终实现个体的“道德成长”与立德树人的辩证统一。

参考文献:

[1]陈勇.《立德树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

[2]程燕屏,《立德树人教育思想论析》《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2014年.

[3]蔡志良,蔡应妹.道德能力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4]朱江,高校辅导员立德树人任务及实现路径研究,[D]辽宁大学,2018.

[5]袁本新,王丽荣等.人本德育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与人才资源开发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6]王前军.论个体道德选择能力的培养[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7(2).

猜你喜欢
实践路径高校辅导员立德树人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
心理学在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分析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作用
浅析高校党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