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课程培育与过程管理体系建构路径探索

2020-10-21 11:11谭庆明
青年生活 2020年8期
关键词:管理体系应用型建构

谭庆明

摘要:高质量的课程建设及其教学实施是实现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而构建较为完善的过程管理体系是实现高水平课程建设的重要保证。管理体系建设主要在学校、院系、教师三个维度上同步进行,并最终通过一定的建设路径得以实现。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课程培育;管理体系;建构

一、构建课程培育与过程管理体系的重要意义

应用型高校高质量的课程建设及其教学实施是实现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同时也是其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基础。应用型高校之间,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决定了不同的课程建设及其管理制度。课程培育的重点是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与重构,而基于课程培育的整个过程管理体系,包括课程质量的定期监测与反馈、课程教学的持续改革、课程建设的评价与反思等管理手段及方法,则是高水平课程建设的重要保障。高校课程管理体系的构建,关键在于对内部机制进行有效强化[1]。

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把本科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教育教学的基础地位、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前沿地位,推进课程内容更新,推动课堂革命,建好质量文化。近年来,应用型高校在反思傳统的专业教育模式的同时,逐步引进了世界教育发达国家的通识教育传统和素质教育理念,在专业教育之前更加重视对学生开展“厚基础、宽口径”的普通教育,建立起通识教育课程、大类课程、专业教育课程的课程结构体系,重视学生沟通表达、团结协作、信息分析、理论学习、批判反思等通用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与发展,有效地转变了以往专业教育模式下学生通用素质和能力培养不足的情况。但是,应用型高校的课程建设依然存在课程体系不健全、课程建设质量不高、重理论轻实践、缺乏鲜明特色及创新性、课程建设同质化、评价标准粗放化、管理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亟需构建与完善课程培育与过程监测体系。

纵向来看,近年来应用型高校课程建设与改革主要遵循三条较为鲜明的思路:一是课程学习目标的转换,从侧重理论知识掌握转换到广泛应用能力的培养;二是课程学习模式的转换,从单个专业的孤立学习转移到跨越学科专业的整体学习;三是课程建设手段的转换,从改变课程内容为主转换到创新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为主。毫无疑问,这些改革思路的贯彻施行必须通过一定的课程培育及过程管理体系实现,而课程管理体系的建设也是应用型高校的一项重要的教学基础建设。

二、构建课程培育与过程管理体系的目标及内容

(一)课程管理体系建设的目标

长期以来,通过对科学进行分割来设置学科、对学科进行分割来设置专业、对专业进行分割来建设课程,使得人才培养缺乏可持续发展的素质和能力,表现出较为严重的专业化弊端。因此,在应用型高校当中建立、完善和不断革新课程培育和管理体系,能够改变当前应用型高校课程建设较多依据学科专业分化而不断分立、导致不同学科专业课程建设及管理高度分裂的局面;能够充分发挥“学分制”的积极作用,有效整合不同学科专业、不同类型的课程内容,避免学生知识结构的混乱和知识体系碎片化;能够有效激发专任教师参与课程建设及改革的积极性,凸显教师在课程建设发展决策中的地位和作用,达到教育实践和教育本质的统一,促使教师积极开展课程建设、持续改进以及高质量的进行课堂教学。

(二)课程管理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

1.学校层面的课程管理体系改革。学校层面的课程体系建设要充分考虑同一性和时效性。所谓同一性,是指课程教学目标和课程教学内容上的同一性,两者应保持内在逻辑一致;所谓时效性,是指不同的课程之间在时间上的关联,要求具有前后承接、上下贯通的时效。同一性和时效性能使学校层面的课程设置结构更加清晰,提高课程间的关联度,能够体现以学生的学习实效为主导的课程设置理念。因此,学校层面的课程管理体系建设,应当要高度重视通识教育课程内部不同课程之间、专业课程内部不同课程之间、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之间的同一性和实效性,构建起较为完善的知识教育体系,避免各类知识的简单堆砌,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知识、较强的创新实践能力,提升学生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视野及能力。

2.院系层面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有人才培养的地方,就一定会有人才培养模式,而人才培养模式就直接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及实施上。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涵盖了较多的要素,如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以及具体的课程教学目标;学时分配和课程教学进程;学分要求和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效果;所需的教学资源和教学设施;专业未来的发展方向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需特别注重不同课程之间的内在逻辑性,开设课程的教学进程与学科专业的结构紧密相连,有些学科较为强调系统性,这就要求课程的安排必须按难度循序渐进,如数学、物理、化学等;而有些学科专业更为强调整体性,如教育学、社会学、法理学等。此外,即使在同一学科专业里,不同的办学目标、办学理念、不同的人才培养层次也会导致人才培养方案的差异。因此,院系层面应当结合自身实际开展人才培养方案改革,避免人才培养同质化。

3.教师层面的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教师层面的课程内容改革,既需要体现不同课程之间的紧密关联和目标要求,也要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以契合社会现实需求。通识教育课程对于人才培养具有基础性价值和决定性作用[2],要求培养人才的学识构成必须贯通文理,即工科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和文科专业学生科学精神的训练;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以专业应用为目的,根据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加强课程之间的衔接性和渗透性,在课程教学方法和课程内容选择上突出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必须以工程问题为中心,课程学习的进度、内容要紧紧围绕工程问题的进度和难度来定,实践技能课程则强调面向社会实际需求,培训实用性的实践技能,满足学生提高就业能力的自主选择。因此,课程内容的改革需要严格根据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的不同要求来统筹进行。

三、构建课程培育与过程管理体系的现实路径

(一)明确目标定位,注重能力培养

从应用型高校的立场审视,其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就是在各种制约条件下,充分考虑社会服务面向的各类特点、学校自身的办学条件,以及社会对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特征性要求,在专业设置的层面对培养目标进行一种预期的设定。这种预期设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然是以“提高教育质量”为目的的人才培养,否则离开教育质量谈目标定位必将毫无意义。不同于研究型高校,应用型高校办学定位应是基于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专业教育,强调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践性和行业性,依托于学科、面向于行业,以专业建设为突破口,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定位应是以强调全面发展为目的、以能力提升为核心、以学科知识为基础、以实用技能為选择,培养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和相关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的主要面向是区域范围内的行业现场工程师和技术应用型人才。

(二)确立质量标准,提高教学质量

衡量课程建设质量,必须制定课程建设的具体标准,使课程评估有依据[3]。制定教育教学活动的质量标准,其意图在于规范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对教育教学活动整体过程进行监测、分析与反思,制定出一套较为可靠且具有操作性和可行性的应用型本科教学质量标准,按照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建立起应用型高校教学质量标准体系,这对应用型高校而言具有重要意义。应用型高校应确定基本的教学标准和多样化的适应性要求,在遵循本校实际科研实力和提升专业水平的标准前提下,努力制定出一套切合自身办学定位和要求的教学质量标准。这一套质量标准应符合应用型高校的自身实际,符合操作方法和技术要求,各个教学环节质量标准指标体系应当内涵准确、外延清晰、语言精炼,有利于管理人员对标准尺度的认识和统一,所做的价值判断客观准确,使教学质量标准可检测、可评价、可比较。

(三)构建监控体系,阶段性反馈和持续改进课程教学

应用型高校应当根据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确定课程教学质量应达到的标准,建立由学校层面决策、相应部门管理、教学单位执行、教师操作、市场检验的课程教学过程监测体系,确保“面向行业、服务地方、突出能力、应用创新”的办学目标能够实现预期,确保偏移既定目标的误差得以改正,确保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发展、个性发展。通过教学检查、学生评教、教学督导、教师听课、质量分析、社会评价、信息员反馈、毕业调查等制度,建立与课程教学工作环环相扣、能够反映课程教学各阶段情况的数据采集与分析系统,收集、整理、分析课程教学质量有关信息,实施课程教学工作状态监测。同时,积极通过工作例会、专题通报、教学简报、网上发布、局部交流等形式,反馈有关课程教学质量的信息,调整和改进课程教学工作状态。

(四)革新评价方式,强化过程管理

改革现有的课程考核评价方式,遵循“过程-结果”“学校-社会”双重结合的原则,建立多元化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加强对学生能力、素质方面的考核,重点侧重分析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应用型高校的培养模式由“专而不精”向“一专多能”的方向转变,让考评方式更加智能、科学、公平,让人才培养模式更能够经受得住社会的考验。此外还应当引入社会评价主体参与互动,校企双方共同协商创建质量标准及评分细则,实行校企“双导师制”评价。强化对教学过程的控制管理,应用型高校可以根据本学校的具体情况,识别和确定课程教学质量控制的主要环节,并根据课程建设质量控制体系中各具体流程配备相应管理人员,授予相应的权限职责、规定相应的职责任务。

参考文献:

[1]唐洁等.高校课程管理体系构建各机制之间的促进与制约[J],黑龙江高教

研究,2016(5):174-176.

[2]于志刚.推动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培育与完善[J],中国高等教育,2016(11):37-40.

[3]王振华.论高校课程建设的过程管理[J],教育与职业,2007(30):107-108.

猜你喜欢
管理体系应用型建构
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控制工程实验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多元建构,让研究深度发生
新建城区消防安全管理体系的完善措施
产业教授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地铁资产管理体系运行评估研究
基于ERP系统构建协同化的电力物资供应链管理体系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珠江”荣获《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建构游戏玩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