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仁”、“礼”思想的当代价值

2020-10-21 21:17陶晓娟
青年生活 2020年8期
关键词:当代孔子价值

陶晓娟

摘要:孔子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他的思想在当今社会的发展中具有深远影响,孔子“仁”与“礼”思想更是意义深远。“仁”与“礼”的关系是一种相互关系。孔子“礼”与“仁”的思想对当代的家庭关系,人际交往关系以及社会关系的建立都具有重要的价值。本文主要通过阐述孔子“礼”与“仁”思想的产生、内涵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体现其当代价值。

关键词:孔子;仁;礼;当代;价值

一、孔子“仁”、“礼”思想的产生

孔子生活在封建统治时期,當时的劳动人民与统治阶级关系十分紧张。随着先进的劳动工具出现,生产力得到了提升,生产关系也得到了改善。但是,劳动人民在地主阶级的长期压迫与剥削下,过着十分艰苦的生活。此时,劳动人民与统治者之间的矛盾爆发了。孔子“仁”、“礼”思想的萌芽也开始出现。同时,周公逝世,礼乐制度瓦解,人们的道德意识开始普遍缺失。为了使社会得到有效的治理。孔子著名的“仁”、“礼”思想便产生了。

二、孔子“仁”、“礼”思想的内涵

在孔子思想中,“礼”既有礼仪之意,又指礼貌而言 。“仁”是孔子思想主流的终点,更是人们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仁”与“礼”之间存在相互的关系,“仁礼合一”对于孔子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礼”的含义及特点

“礼”是孔子思想的主要观念之一。关于“礼”,《左传》中提到462次,《论语》中讲到75 次,《左传》与《论语》中的许多地方都表现了“礼”价值,可以看得出孔子对 “礼”是很重视的。

所谓“礼”,原有广狭两意。狭义的“礼”,即指仪文而言;广义的“礼”,则指节度秩序。前者也指世俗礼生所知之礼,后者为理论意义之礼,在孔子之前,也有其他人对“礼”与“仪”进行过区分。例如,“《左传·昭公五年》记女叔齐之言:晋候谓女叔齐曰:鲁候不亦善于礼乎?对曰:鲁候焉知礼。公曰:何为?自郊劳至于赠贿国。礼无违者,何故不知?对一个安定的秩序,只有在安定的秩序下,才能够“守其国,行其政令,无失其民”。在现在的生活中,“礼”也指人们日常交往中的礼貌。在工作中有上下级间的关系、同事关系,在居民区有邻里关系,在家庭中有长幼关系等,要处理好这些关系,就要注意礼貌。

孔子关于“礼”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礼作为一套社会行为规范,其目的是协调各种关系,使人各司其职,即正名。‘孔子提出“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子路》)即只有正名,才能挽救秩序的奔溃,促使周礼的复兴。孔子的正名说是利用等级称谓的规定约束人们的行为。

其次,“礼”即礼貌。对于劳动人民我们应该有礼貌并且去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这也是当今社会一直所提倡的。

2.“仁”的含义及特点

“仁”是孔子思想的重点以及主流,“仁”的含义广泛,在不同的时期作用也不相同。孔子将“仁”视为最高的人格境界

首先,以“爱人”为“仁”。孔子主张以爱人为仁,知人为明。孔子提倡“爱人”,据文献记载,有一次官员们退朝后,孔子听说马场被烧了,孔子马上问人有没有受伤,而不是先问马的状况,因此,在孔子这里人才是首要的。孔子对他人的爱、同情和关心是“仁”的主旨。

其次,以“克己复礼”为“仁”。“克”是“约”的意思,克己是约束、克制、修养自己,复礼是合于礼。“孔子重视礼,重视礼的实践。另一方面强调“自仁”。即要学会学以致用,而不是要做给别人看。合于“礼”、实行“礼”的过程是人性化的过程,是“仁”(内在性的道德)在特殊社会条件下的外在表现。”“仁”与“礼”之间的关系,这是培养人优秀品格,从事自我道德修养的方法。由此可见,“仁”也指自我的修养,通过对“礼”的实践而有教养,同时不因礼而受到约束,努力体会与认识礼的真正的内在涵义,从而达到自觉、自愿、自律。

最后,“忠”与“恕”接近于“仁”。春秋时期,人们以“敬”为“仁”的原则之一,敬事与尽忠有关。孔子之后又提出“恕”道也是“仁”的原则之一。“忠”也意味着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恕”讲的则是推己之心的意思。两者综合被称为忠恕之道。‘实际上,“忠”中有“恕”,“恕”中有“忠”,“尽己”与“推己”很难分割开来,这是仁道的一体两面。这不仅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仁道原则,也是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相互关系的准则,乃至是人类与自然的普遍和谐之道。“仁”的内涵包括物我之间、人人之间的情感相通。

“仁”的特点首先表现在,“仁”指的是“仁人”、“仁者”,以“圣”为最高。在特定的语境中,孔子把“仁”与“圣”看作同一境界。‘其次,仁人叫“成人”即全人。“成人”即集智慧、、勇敢、多才多艺于一身,具备优秀的道德品质。“仁”也叫君子,是超越自然人道德的一些具有更高的道德品质。圣人和君子都是真实的人,他们都和真实中的人有一样的欲望,他们只是在精神境界的追求上不同,即超越自然与功利。

3.“仁”与“礼”的关系

“仁”与“礼”之间的关系,对于孔子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及意义。‘孔子认为,“仁”与“礼”的关系是一种相互关系,即“仁”是“礼”的内在基础,“仁”是遵守礼制成为发自内心的道德意识;“礼”是“仁”外化的具体道德规范,是“仁”实现的基本保障。这两者之间是相互不矛盾的,可以共同相互依存、相互并进。即“仁”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地为“礼”奠定了基础,“礼”的发展也将“仁”的优良的道德品质都表现了出来。

三、孔子“仁”、“礼”思想的当代价值

孔子“礼”“仁”思想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为人处事的基本准则,并由古沿袭至今,在当代产生了积极的价值作用。主要体现在家庭关系、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这三方面。

1.建立了和谐的家庭关系

孔子认为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稳定就要坚持孝道思想。《论语》云“: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即每一个有道德的人都要致力于“本”,“本”就是孝悌。也就是说,每个有道德的人都应该孝敬父母,爱护自己的兄长。孔子也认为孝道,必须善待父母,与父母相处和谐,否则就不符合孝道。孔子要求和谐的家庭关系即是尊重长辈、与父母、兄弟姐妹和睦相处,使整个之间的关系家庭和谐。同时,家庭和谐也是社会稳定的基础。

2.建立了和睦的人际关系

在频繁的人际交往中,孔子认为以真诚、善良的态度对待、爱护身边的人。孔子提倡自律,如果别人不能理解自己时,不要以自己的观点去要求他人。孔子认为“义”是人生追求的内在道德标准,追求物质利益应首先符合“义”。孔子提倡“见利思义”的价值取向,反对“见利忘义”,并以“义”为界,将君子与小人区分开来。古谚语常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不仅要有“仁”的美德,还要有“义”的品质,在孔子认为的人际关系内,“义”与“利”在“礼”的规范与制约下是和谐统一的。“礼”与“仁”思想的统一对于建立和睦的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建立了稳定的社会关系

稳定的社会关系的建立,需要建立一个适合当今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即遵循孔子思想中的“仁”与“礼”的观念。孔子认为,作为社会的一员,都应该遵循孔子“仁”与“礼”的道德规范。“礼”与“仁”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可靠保障,每个人都应该按照“礼”与“仁”的要求与规范来做事。只有遵循道德准则,这时的你才是有价值的,值得被大家尊重。只有人人遵循道德准则,社会关系才会更加地稳定。

孔子的思想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财富,孔子“仁”与“礼”的思想在当代社会中价值意义是非常重要的,“仁”与“礼”的合一,是孔子思想价值的真正体现。在当代社会中,我们应该以身作则,遵循孔子“仁”与“礼”的思想,处理好家庭关系、人际关系以及社会关系,使得整个国家更加的繁荣富强。

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教研室.《中国哲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第17页.

[2]郭启勇.《中国哲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第28-29页.30页.31-32页.

[3]李征宇.孔子“仁学”伦理思想的内涵及其现代价值[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

[4]程昌明译著.《论语》[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第2页.

猜你喜欢
当代孔子价值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一粒米的价值
关于当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和发展分析
“给”的价值
论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及其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当代》文学拉力赛”2016年第五站读者来信选登
《当代》背后的当代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
小黑羊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