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白于玉>》中的艺术美

2020-10-21 20:59肖晶
青年生活 2020年8期
关键词:艺术美意象

肖晶

摘要:《白于玉》是《聊斋志异》中仙人异境题材的代表短篇之一,其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有很大的艺术典型性,本文主要从美学原理角度分析《白于玉》艺术创造的过程,根据审美意象情感的显现从形式美和意蕴美两个角度分析《白于玉》的层次结构。

关键词:《白于玉》;艺术美;意象

《聊斋志异》凡490余篇,故事为蒲松龄整理前人志怪小说和个人想象创作而成,其中许多篇章被视为志怪小说的经典。其艺术成就卓越,记叙详备,内容上委婉曲折且起伏跌宕,时常采用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手法;富有诗化的文学语言增强了小说的艺术魅力,丰富小说的形态和类型;语言方面因人因事而多样化,采用俗语等;在文化传统方面体现了“不平则鸣”的抒情传统,“微言大义”的表达传统和温柔敦厚的施教传统和以幻为真的志怪传统[1],这些艺术创新之处使《聊斋志异》成为中国古典志怪小说的巅峰之作。除此之外,《聊斋志异》具有时代典型性并表现清朝文人的审美取向,本文以《白于玉》为例使用美学观点论证其艺术成就,增强理论性。

一、“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

中国古典小说在很大程度上通过内容的形象或意象抒情言志,作品艺术创造始终是意象生成的过程。“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莫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2]“眼中之竹”内化于心产生主体独特想法,用手中之笔将内心真实写照表达出来这就是创作的过程,在表达时主体也会受到不同原因的影响,郑板桥认为创作过程会涉及很多方面,除外在事物外还包括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思想文化等。经过魏晋、唐宋等朝代地传诵和发展,清代时期志怪小说的故事体制逐渐完备,蒲松龄在清代小说繁荣的状态下吸收前人的故事素材并充分想象创新,眼中之物和胸中之情合二为一,创作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聊斋志异》,《白于玉》这一短篇小说中主人公吴青庵起初一心从儒,希望科举功成名就,符合当时社会世人价值取向,以读书科举入朝为官为最高追求,“学而优则仕”是封建时期文人最高的价值追求,体现了清朝年间文人的价值取向,这也正是蒲松龄内心的真实写照,望考科举,求功名的心愿。

“胸中勃勃,遂有畫意”强调动机的心理意绪,《白于玉》寄托作者人生体验和追求,融情于叙事,吴青庵刻志抑苦专心科举期间,“一夜,明月之下,有秀才谒,白皙短须,细腰长爪”此人名叫白于玉,两人“遂晨夕与共,忻然相得”[3]。白于玉和吴生二人游仙镜,共赏美酒佳丽,悠哉乐哉。从蒲松龄的个人生活经历来看,这一故事情节可以理解是他在孤独寂寞中发出的幻想。弗洛伊德说“梦是愿望的达成”,蒲松龄几十年的时间在毕家游学、坐馆,“久已鹤梅当妻子,且将家舍作邮亭”长期孤独的生活使他幻想一位志同道合的友人。因其一生有志于科举却不得成功,他笔下的吴生后在白于玉的影响下弃科举而求道求仙,这正反映了蒲松龄的生平经历,更是内心的舒泄。

在已有的物质基础和社会现实的影响下,结合个人生平经历和内心情感,作者在创作过程中通过幻想他的审美意象越来越鲜明,越来越清晰,越来越生动,构成“描写委婉,次序井然”的故事,就是“情曈昽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的过程。

二、《白于玉》的艺术层次结构

王弼说“夫象者,出意者也。言着,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出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4]我国古代有“言”、“象”、“意”的区分,“言”强调作品的外在形式,“象”和“意”代表文章的内在意蕴。

1、形式美

形式美也是美感的一种组成部分,《白于玉》中对仙境之美和美人的描写细致巧妙,“桂树两章,参空合抱,花气随风,香无断际,亭宇皆红,窗内时有美人出入,冶容秀骨,旷世并无其俦”“见檐外清水白沙,涓涓流溢,玉砌雕栏,殆拟桂阙”[5],构思奇幻诡异,曲折而又汪洋恣肆的语言文风表达出作者丰富的想象力。优美别致的语言从外在吸引读者眼球,给人美的体验和进一步阅读的欲望。从整篇文章观察,语言雅俗结合,符合人物身份,根据情节变化而改变,将中国古代志怪小说推向最高峰。

《白于玉》中还运用了“假实证幻”的叙述手法,鲁迅评论《南柯太守传》说:“篇末言命仆发穴,以究根源,乃见蚁聚,悉符前梦,则假实证幻,余韵悠然,虽未尽于物情,已非《枕中》之所及矣。”[6]作者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件来验证梦境幻想的真实性,我们运用鲁迅的评论,将这种叙事手法称为“假实证幻”。文中,吴生应白于玉之邀,到仙境做客,宴游酒席间,吴生与一紫衣女子“戏挠纤腕”,后又“衾枕之爱,极尽绸缪”。吴生在床上惊醒,“(吴)一惊而寤,则朝暾已红。方将振衣,有物腻然坠褥间,视之,钏也”。“十余月,昼寝方酣,梦紫衣姬自外至,怀中绷婴儿曰:‘此君骨肉,敬持送君”[7]吴生睡醒后,发现梦中的婴儿卧在床上。蒲松龄在故事中用了双重证据作为凭证,一是吴生梦中醒来时从袖中掉出来的钏子,二是躺在吴青庵身边的婴儿。蒲松龄营造了幻真交融的艺术意境,并想方设法将意境与现实生活产生联系,以传奇的笔法,营造似幻似真的艺术美,增添了审美意趣,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2、意蕴美

言有尽而意无穷,意蕴是审美过程中主体品味的对象,即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产生的内在理解和领悟。《白于玉》中的吴生本一心求取功名,机缘巧合下来到仙境,被仙界辉煌、奇幻、美人等吸引,回到凡间后,放弃世俗名誉,决定游走从道,追求仙术,这体现了个人精神的觉醒,世俗功名是外在的,本心爱好乃根本。

《白于玉》情节曲折完整,给人美的享受,结尾吴生成为道士修仙,妻子葛氏坚守妇道,贤惠持家,吃了半粒仙丹永葆年轻的容貌,儿子梦仙中举为官,家族兴旺,故事的发展水到渠成,中国式的结尾意料之中,也是情理之中,读者在欣赏过程中感受到情节的起伏,人物形象的变化,获得自由的天地,体会到意蕴美。

艺术美是美学上的一个重要观点,同时也是欣赏文学作品时不可忽视的一个部分,《聊斋志异》作为中国古代志怪小说的巅峰之作,其艺术价值有一种阐释的无限可能性,我们应站在不同的角度深度挖掘。

参考文献

[1]吴兴兰、李汉举.《2001年蒲松龄研究综述》[J].蒲松龄研究,2005年.

[2]郑板桥.《郑板桥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第154页.

[3]蒲松龄.《聊斋志异》.[M].中华书局,第154页.

[4]:王弼.《周易略例 明象》.[M].

[5]蒲松龄.《聊斋志异》.[M].中华书局, 第154页.

[6]严五代、鲁小俊《<聊斋志异>与“假实证幻”》[J].蒲松龄研究,2017年.

[7]蒲松龄.《聊斋志异》.[M].中华书局, 第176页.

猜你喜欢
艺术美意象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探究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美
抚远意象等
《庄子》中的舞蹈意象
来自林间的风
高中语文古诗词意象学习策略研究
英语读思言的隐喻意象与教学互见
试述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学艺术美
让“艺术美”走进语文课堂
数码艺术的现代运用与未来发展趋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