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克莱夫·贝尔的艺术批评理论

2020-10-21 20:59贾舒捷邵倩
青年生活 2020年8期
关键词:印象主义意味批评家

贾舒捷 邵倩

摘要:二十世纪的西方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这让西方的一些艺术批评家开始重新思考关于艺术的一些问题,因此在这一时期西方的艺术批评出现盛世,各种艺术批评理论相继出现。克莱夫·贝尔是西方二十世纪著名的艺术批评家,他是英国现代形式主义美学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在他出版的第一本著作《艺术》中他提出了“有意味的形式”这一观点,认为艺术的本质是“有意味的形式”。他的艺术批评理论为了解西方现代艺术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他的艺术批评观在当今也具有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贝尔;有意味的形式

一、贝尔的艺术批评背景

对于西方二十世纪以来的艺术批评理论,文杜里曾经说过“当代的艺术批评与过去的艺术批评之区别就在于它集中注意于视觉的符号”。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欧洲出现了众多流派——浪漫主义、批判现实主义、印象主义、新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等等,他们都在冲击着传统的绘画流派的宗旨。其中,贝尔对于“后印象主义”十分欣赏,因为在他看来,就如前文提到的文杜里对于当代艺术批评的定义那样,后印象主义最能体现形式的审美意义,是视觉艺术的归来的标志。贝尔很排斥绘画进行叙述,就如一些摄影作品或是表现历史事件的绘画作品,在他看来这些都不是真正的绘画,他们只是在充当着传递情感与信息的媒介物。后印象主义的作品通过简化再加上崭新的构图方式来表达美,强调作品的视觉性。

贝尔为何会执着的喜爱“后印象主义”,这主要源于当时英国的艺术背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法国画坛在整个西方画坛中独领风骚。贝尔看到法国画坛的飞速发展,再看到英国画坛的保守与固执,让他对于英国画坛感到失望。当毕加索的《格尔尼卡》问世,立体主义在法国出现时,英国还沉迷在十八世纪的小汉斯·荷尔拜因、凡·代克等大师的作品中,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缺乏新意与理想,进而导致英国民众缺乏审美,大众审美渐渐被腐蚀。英国学院派的陈旧迂腐,让贝尔对于英国画坛的未来感到担忧。在贝尔眼中,法国的绘画是充满视觉性的,尤其是“后印象主义”,他们的作品是通过眼睛之间作用于人的情感。通过对“后印象主义”绘画的研究,贝尔认为,他已经找到了一切视觉艺术的共同特性,那就是“有意味的形式”。“后印象主义”的高更和梵高,他们强调绘画作品的情感性,极力在自己的作品中表现情感,而且多采用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大色块表现作品,这些正符合贝尔的观点“没有简化,艺术就不可能存在”、“绘画作品体现形式与视觉”。

二、贝尔的艺术批评理论

(1)“有意味的是形式”

“有意味的形式”由“意味”和“形式”两部分组成,“意味”指的是观赏艺术作品产生的感情,也就是“艺术品能唤起某种特殊的感情”,这个情感只来自于作品本身;“形式”指的是创作作品所用的线条、色彩、构图等等,这些形式仅仅是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体现。“有意味的形式”也就是在作品中,通过线条、色彩、构图等关系的组合而激发起人们的审美感受。这与之前的“再现性艺术”大不相同,再现性艺术是为了表述生活中已经发生的事件后,通过叙述性的信息传达,勾起人们的回忆与思考。贝尔认为艺术创作中需要抛弃这些因素,将生活中的一切进行隔离,重新进入一个新的空间时,艺术才能够高于生活,才能提升人们的审美感情。贝尔的“有意味的形式”去掉了艺术中自然因素以及人们自身的在未见到作品,因为作品的题材或作者带来的偏见或是爱慕,仅仅把作品的审美价值固定在作品本身,这样的艺术作品就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在历史的长河中永垂不朽。

“有意味的形式”,认为真正的艺术绘画作品与画的像与不像、美与不美无关,与是否再现无关,关键在于他的艺术性,所谓的艺术性也就是作品本身的形式性上。在贝尔的批评理论中,他坚信只有简化才能让艺术真正不朽的存在。为什么要对作品进行简化,因为艺术家创作的作品时“有意味的形式”,如果不对作品的形式进行简化,就难以将作品中带有“意味”部分提炼出来。将作品“形式”简单化是保留信息形式的前提。但是仅仅是认识作品中的形式和我们日常生活的形式,并不能够唤醒人们的审美,只有“有意味的形式”才能够唤起人们的审美。想要唤起人们的情感的这个过程中,贝尔反对印象主义仅仅关注作品对于社会生活的再现部分,支持后印象主义对于形式的大胆变形。他在后印象主义艺术家们的作品中看到了他认为的“有意味的形式”。如高更的作品《黄色基督》采用大量平铺的色块、简化的线条图案,像是一幅儿童画的感觉。大量黄色的使用,具有很强的视觉性,让观赏者的目光不自觉的被这幅作品吸引。虽然《黄色基督》中高更通过单色来强调画面的情感内容,用属于自己独特的线条和色彩组成的关系,也就是“形式”激发我们的审美情感,这也就做到了贝尔所说的艺术作品要具有“有意味的形式”。塞尚的作品《一篮苹果》,他在一张十分简陋的桌子上放置着苹果、盘子、酒瓶等物品,白色的桌布搭配上红色的苹果,冷暖色的对比,完成了对于观赏者的视觉冲击。除了色彩以外,塞尚对于作品的中线条也进行了变形,各种菱形、半圆形、圆形和曲线、直线、弧线相互交错,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对于作品中物品形式的变形和简化是的画面想要表达的重点可以突出,也就完成了贝尔所说的“有意味的形式”过程。

贝尔所说的简化。不只是简单的将画面中的细节去掉,而是在去掉细节之后对画面中保留下来的东西进行二次改造,使他们既有审美价值。“形式”包含着线条、色彩、构图等,构图的任务就是讲各个要素有序的组织在一个画面中,要各个形式成为一种关系,将这种关系展现给观赏者。形式的重要作用就是表达创作者的情感,“当一个艺术家的头脑被一個真实感受到的情感意象所占有,他就会创造出一个好的构图……在艺术家有机会得到某种情感意象之前,他是不可能创造出真正像样的艺术作品来的”。因此,简化是让作品达到形式和内容的和谐,让作品成为一个统一体的必要条件,只有这样才能够通过形式传达特殊的情感。

贝尔对于后印象主义画家的赞赏,并不是因为他们的作品中没有出现再现性的内容,更重要的是他们对于作品形式的变形,他们对于绘画特性的突出展示,在他们的作品中,观赏者可以抛弃内容,仅仅专注于形式的关系上,以此获得纯粹的审美享受。虽然贝尔的“有意味的形式”容易陷入极端形式主义的漩涡,但是不能否认他的理论切合现代绘画逐渐向视觉性靠拢的倾趋势。

(2)贝尔其它的艺术批评理论

贝尔认为,艺术家具有提高公众审美能力的职责,在贝尔看来,绝大多数的民众都没有极高的艺术审美能力,只有少数天赋过人的人们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能力。普通人在观赏作品的时候是很容易被作品中的内容带着偏离方向,如何将普通民众带回到正确的观赏轨道,这就需要批评家贡献自己的力量,批评家带领民众进行正确和具有理解力的思维模式欣赏作品。作品中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是真正艺术作品的前提,民众对于作品的理解往往是局部的,有选择性的观赏、感悟,这时就需要批评家指出作品中的形式关系,为民众的观赏提供正确的道路方向。批评家需要教会民众的不仅仅是观赏的方法,更重要的还有透过作品感悟到的人生意义,如何去把握人生。

在贝尔的艺术批评观中,他是将批评家独立出来的,批评家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专业的艺术家,他的批评也不需要对艺术家负责,他最重要的任务是让民众在作品中获得审美,因此他的理论往往不是晦涩难懂的,他不采用高深的语言,他的文字是平易近人的,他将审美看做是一场旅行,享受其中的乐趣,获得精神上的洗礼。

三、总结

贝尔提出的“有意味的形式”理论,奠定了他在西方现代艺术批评的地位。他的理论吸收了康德、弗莱的思想后,加入自己的理解,形成了一套独属于自己的艺术批评理论。他反对绘画中的叙事、反对绘画中的再现以及道德教化作用,他呼吁作品可以抛掉内容,专注于形式关系,将形式主义批评理论推向新的高潮。他支持后印象主义画家们对于形式的大胆变形,为后印象主义在英国的顺利传播做出来贡献,同时他极力打破英国古板僵硬的艺术面貌,为二十世纪的英国画坛注入新鲜的血液。贝尔提倡后印象主义、提倡现代艺术,不光是因为这些作品通过形式提供视觉审美,更重要的是他强调艺术的创造性的觉醒。贝尔的艺术批评理论准确的把握了艺术的精髓,他的思想虽有不足之处,但是在今天依然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张坚:《视觉形式的生命》[M],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4年.

[2]沈语冰:《20世纪艺术批评》[M],中國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年.

[3][英]克莱夫贝尔、周金环、马钟元译《艺术》[M],中国文联出版社,2015年.

[4]田川流:《艺术批评学》[M],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

猜你喜欢
印象主义意味批评家
第七代批评家
从拉威尔的《波列罗舞曲》议印象主义风格的包容性
由拉威尔《山谷钟声》主题形象塑造引发对泛印象主义风格的思考
印章的意味
美的意味
克劳德?莫奈及作品浅析
印象派音乐中管弦乐的语言形成分析
贾方舟:中国艺术批评家网是一个很好的网络平台
名人读《意林》
“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家奖”授奖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