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寄宿制普通高中家校协同社会实践育人机制初探

2020-10-21 02:51方治豪
大众科学·下旬 2020年5期
关键词:育人机制家校协同社会实践

方治豪

摘 要:当前,中国正处于飞速发展时期,群众对于高中教育的要求也随之变化。本文拟从分析全寄宿制普通高中家校协同社会实践机制的内涵,立足家与校在社会实践的角色定位来剖析当前全寄宿制高中家校协同机制架构的现状与困境,提出构建全寄宿制普通高中学校家校协同社会实践育人机制的路径与方法。

关键词:社会实践;家校协同 ;育人机制

普通高中作为教育系统承上启下的部分,与国家整个教育体系的危机具有伴生性的特征。通过社会实践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是目前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全寄宿制普通高中家校协同社会实践育人机制的建立,是对于传统社会实践机制的革新,探索出全寄宿制学校社会实践新方法、新思路。

一、全寄宿制普通高中家校协同社会实践育人机制的内涵界定

本文讨论的家校协同的概念,是基于协同学理论演变而来,是指在学校中,各个家庭与学校基于平等的地位并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共同参与学生教育过程的现象。源于协同学中的支配原理(也称伺服原理)是参与的规律要求原理,在家校协同中的支配原理,证明了在家校在培育学生的过程中,原本无序的活动能通过一种“序参数”的临界点,而逐渐转化为规律、有序的活动。“序参数”设想中,整体内部需要有一占据主导的子系统来打破相互牵扯的平衡局面,通过协同整合来引导其他子系统开始规律有序的运动,这是家校协同的核心原则之一。

此外,协同学中关于“自组织”的原则,强调系统的运动应当是由一种自发结合而成的合作关系。在家校协同中,自发形成的相互制约关系,使得家庭和学校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不断寻求最佳路径,建立最公平的责任分配范式,以保证合作的存续和稳定,使之成为一种惯性合作原则。这是协同条件下,行为能够长效、稳定、规律运行的保证,是家校协同的另一理论核心。

本文所探讨的全寄宿制普通高中家校协同社会实践机制,是基于协同学“序参数”原则和“自组织”原则下组织的家校协同社会实践机制。这种机制区别于现行学生自行规划和参与的无序的社会实践机制,通过学校牵头,结合社区与学校整体德育实践节点的有序社会实践机制。在家校协同的社会实践机制下,首先需要明确家校协同构建社会实践机制的目的是利用家校联动,通过建立健全社会实践机制来达到学生的共建共育,以实现学生在学校和社会中“更好的生活”的“公利”,其中的关键是通过家校之间“公利”驱使家长参与到学生的社会实践中,而非现阶段“任务式”的社会实践。其次,社会实践也不单单流于形式,家校协同的社会实践机制是一种“有的放矢”,宽严相濟的社会实践机制。

二、全寄宿制普通高中社会实践机制的现状与困境

传统的普通高中社会实践机制存在诸多问题,首先表现在传统社会实践缺乏有效指引。传统社会实践机制在形式上比较单一,家长和学生完成习惯抱着“你布置任务,我应付完成”的心态。这一问题的原因在于,高中阶段的升学压力较大,其他的事务性任务习惯性交给家长完成。现在全寄宿制中学,一般是月假,学生在社会中锻炼的机会少之又少,放假回到家中,家长也认为应当给予学生一些自主空间,不忍心“强迫”孩子进行社会实践,导致传统社会实践机制达不到锻炼学生生理和心理承受能力的效果。

其次,家长学校开展的社会实践培训难度大、受众少。虽然现阶段普通高中基本都建立了家长学校,而家长思想政治素养的高低、职业年龄的差别,使得家长学校开展规范的、“因材施教”的社会实践培训难度非常大。

最后,在家校协同社会实践育人的价值认同上,现阶段的高中学校与学生家长之间未达成实践育人的协同共识。价值认同是实践协同育人的前提,所谓价值认同,是指价值理想、价值取向和价值标准等方面的一致性,表现为寻求基本理想、信念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在全寄宿制学校中,很多学生出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较为滞后的农村地区,其中大多数家长认为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不存在一致性,更加不希望孩子长大以后继续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与学校实践育人观念相悖,家校也就无法在育人价值机制上相互认同。

三、社会实践协同育人机制构建的路径探析

(一)学校要加快社会实践校本课程和教材研发,设立“家长讲堂”

建立以学校家长学校为核心,多学科协同参与的专门德育工作委员会,柳州市第二中学按三个年级的不同特点组成相关研究小组,进行认真的调研,根据调研结果,制定了家长培训的校本课程目标。组织骨干老师编写了家长培训校本教材《柳州二中家长手册》,学校领导和班主任们利用所编校本教材开展落实家长培训。利用周六的休息时间进行家长培训,全方位深层次地提升家长和中学生对于社会实践的认知,将社会实践更深入地融入综合测评体系。。

由于全寄宿制学校的特点,学生接触社会各类职业的机会减少,这就要求全寄宿制高中学校的社会实践课程中加入职业生涯规划。学校的教师也是一种职业,也仅仅是一种职业,在家校协同社会实践育人机制中单纯依赖一种职业,只能够为学生提供单一的实践经验与职业规划指导。设立“家长讲堂”,在课上邀请各行各业的家长现身讲学,发掘学生在不同专业、行业的兴趣,使学生更积极地参与进自主实践活动中来,培养学生自主实践模式。

(二)依托家长学校加深家校信任,统一协同社会实践育人机制合作思路

家长学校作为家校联系的一个重要平台,在以往的运行机制中,一般是“老师讲、家长听”,家全寄宿制学校中家校间磨合时间少,日常交流机制不畅通等问题。家长学校作为的一相对较为成熟的平台,应当深入发掘家长学校的功能,健全家长学校日常管理和沟通机制,将家长学校搭建成为家校之间展示、沟通平台,形成家校协同“序参数”。柳州市第二中学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建立了网络公众号,在网上进行家长培训。根据不同时间的需要发布相关培训内容,如《高考后家长应该做什么》、《高考冲刺·聪明家长都这样做》、《非暴力沟通》等近百篇主题文章,以此增强家校合作的包容性和信任度,统一家校协同社会实践育人机制构筑思路。

让各家庭和学生走近社会,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对家长们进行家庭教育理论的校本化培训后,让家长和学生们一起参加各种公益活动,通过公益活动实现社会实践育人目标,能够让家校都有实实在在的收获。

参考文献:

[1]孔祥年.新时代高校社会实践协同育人机制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08):86-88.

[2]卓张众,蓝秀瑜.高中家长学校“六级家长课程”开发实践研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9,20(02):25-26.

猜你喜欢
育人机制家校协同社会实践
利用博客平台 强化班级管理
家校协同PK“蒙式教育”
信息化环境下家校协同发展教学策略的探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学习仁学思想传承中华文明
自我教育活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结合“室内检测与控制技术”专业教育浅谈高职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暑期社会实践的探索与思考
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模式建立探析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学校育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