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四十年纪录片影像符号与中国文化形象建构探究

2020-10-21 14:38杨润森
大众科学·下旬 2020年5期
关键词:国家形象纪录片

杨润森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纪录片”不仅逐渐成为了一种集新闻、纪实及娱乐于一身的大众传播手段,更加成为了世界各国之间展示“软实力”、塑造本国国家文化形象的方式。作为独特的叙事媒介,“纪录片”更多的精神内涵体现为影像符号的融入与展现。国家文化形象的建构与传播,既影响着世界各国对一个国家的总体印象,同时也决定着本国人民对于自己祖国的认同程度。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良好的国家文化形象是形成本国文化自觉与自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关键词:纪录片;影像符号;国家形象

一、以“寻求合作”为目的,树立“发展中国”的国家文化形象影像符号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标志着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在寻求合作、急需发展的背景下,如何更好地“让世界认识中国”成为了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在上个世纪末期,中国对外传播信息“文化逆差”非常严重,文化的“软实力”与象征着国家硬实力的经济、国防相比有着较为明显的反差。因此,中国在世界上的形象很大程度上仍是“他塑”而不是“自塑”。为了更好地“走向世界”,通过“视听艺术”这一各国人民共通的语言成为了重要的渠道。此时,中央电视台推出的一部人文地理纪录片《话说长江》获得了空前热烈的反响。

《话说长江》是一部关于长江沿岸人文地理的25集纪录片,该纪录片更加注重发挥媒体的教化、宣传功能,而导演也是力图通过向全国观众展示长江沿岸的地理环境、奇特风光和风土人情,以此来打开人们的视野;并借此向世界各国展现中国的独特美景,并且通过“长江”这个只属于中国的独特符号给予西方世界以不同的形象感知。纪录片作为一种时空结合的综合艺术,视觉和听觉自然而然的就成为了影像传播的重要符号,而视觉符号其中就包括道具符号、人物符号、色彩符号、场景符号等。

就道具符号而言,从第九集的《大足石刻》到第十四集的《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再到第十七集的《瓷都景德镇》,石刻、岳阳楼、瓷器无不代表着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文明底蕴,任何一个道具符号都可以视为中国文化形象的独特代表;就人物符号而言,在第十一集《壮丽的三峡》中,十余人组成的纤夫队伍蔚为壮观,“脚踏石头手扒沙,当牛做马把船拉,一步一鞭一把泪,恨得要把天地砸”,每一位纤夫都身缠麻绳,弯腰驼背合力拉船,每一个黝黑的身影背后都代表着千百年来中国人民吃苦耐劳、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民族品质,而这样的人物符号更是极其符合中国劳动人民在改革开放、共同奔向美好生活的坚定力量;就色彩符号而言,即使画质粗糙、画面抖动等细节问题较为明显,主创人员仍然注意到了其中丰富的色彩符号的展现,如在第十五集《从武赤壁到文赤壁》中,初升的太阳、民房的屋顶、熊熊的烈火,寓意着激情与斗志的红色随处可见,这样简单的色彩符号在于当时不仅激起了全国民众奋发进取、努力拼搏的精神,更加向世界展现了发展中国的热情与动力;就场景符号而言,在中国国家形象塑造过程中,像长江这种带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符号”能够最大程度的跨越语言的障碍更好地进行文化交流。例如在第十六集《庐山独秀》中,运用了大量的篇幅表现长江流经江西境内时庐山的秀丽风光,创作者对这些景观进行了扫描式的拍摄,使这些景观真实客观地呈现在观众眼前,不仅让全国的中华儿女都能领略到祖国的大好河山,激起爱国之情,更能够向世界初步展现中国的精神内涵。

二、以“改变形象”为目的,树立“自信中国”国家文化形象的影像符号

改革开放四十年后,随着我国国家“软实力”、“硬实力”的不断强大,在建构中国国家形象、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愈发重要的今天,通过媒体传播国家文化形象更多的目的是为了树立“和平发展、求同存异、负责任大国”的国家形象,而发挥符号媒介在“交往互动、信息传播、提升形象”中的积极而有效的作用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因此,通过优秀的纪录片符号塑造国家形象是极为必要的。就国家文化形象宣传纪录片而言,其中所有运用的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符号都可作为一个独立的整体去对应新的符号学上的所指,形成其更深一层的内涵意义。[2]

此时,纪录片《辉煌中国》伴随着即将召开的党的十九大热血开播。全片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脉络,全面反映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纪录片中设计了多个板块,在介绍中国科技的同时将“大家”与“小家”结合起来讲述人物故事,通过城镇发展、医疗覆盖以及学校发展等问题,呈现我国如今倡导的文化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以及制度自信。而《辉煌中国》之所以取得如此成功,除了丰富生动的镜头语言和条理清楚的叙事结构,更在于道具符号、人物符号、色彩符號、场景符号等经典影像符号的选择与运用。

就道具符号而言,在第二集《创新活力》中,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射电望远镜FAST、全球最大的海上钻井平台“蓝鲸2号”、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C919等代表着世界先进科技水平的“中国创造”,国家科技日新月异、人民生活安居乐业,一幕幕画面共同构成了从国家到人民各层面的沟通交流、和谐发展的内涵表达;就人物符号而言,第三集《协调发展》,在艰苦环境中辛勤工作的西藏达孜县扎西岗村第一书记洛措,不仅用自己的工作时刻践行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和西藏扶贫政策,更向世界展示了五十六个中华民族团结统一、勤劳勇敢的新时代民族精神;就色彩符号而言,通过第四集《绿色中国》中讲述的绿色发展故事可以看到发生在中国百姓身边真真切切的巨大改变,并且由“绿色”这个象征着“和平、自然、环保”的色彩符号向世界展现出中国全新的发展理念,树立了不仅追求经济繁荣,还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国家形象;就场景符号而言,在第一集《圆梦工程》中,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已经通车,上海洋山港自动化码头往来的货船络绎不绝……这正是走向世界的中国力量,“一带一路”建设不仅把中国的发展经验传递到世界,带动世界繁荣发展,与此同时还彰显出人类命运共体的强大内涵力量。

三、建构策略建议

国家形象作为外部国家公众对该国客观现实状况的主观认识与整体评价,其建构具有传播主体多元性、传播方式多样性、传播渠道多重性、传播受众多层性的特点。[3]需要明确的是,国家文化形象的建构历来都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持久的、动态的过程,而国家文化形象的建构恰恰需要运用一定的策略来提高传播效果及深度。就传播主体而言,应当充分学习运用传播学理论,将其融入到每一个传播要素中,如选择具有民族性、普适性、大众化、国际化的,易于被外国受众所接受和认可的文化符号来进行形象“自塑”;就传播方式而言,应当从平民视角、微观角度出发,用“世界语言”讲好“中国故事”;就传播渠道而言,应当充分借鉴他国成功经验,重视发挥自媒体、短视频等非官方传播渠道的强大作用;就传播受众而言,对于不同的受众对象应当采取不同的措施,以此实现精准定位,实现传播资源利用的最大化。由此,方可在日益巨变的国际社会中树立中国国家文化形象。

参考文献

[1]蒙象飞.中国国家形象话语体系建构中的符号媒介考量[J].云南社会科学,2017(05):44-49.

[2]岳小玲.纪录片《厉害了,我的国》的叙事策略探析[J].《电影评介》,2018(6).

[3]吴友富.战略视域下的中国国家形象传播[J].国际观察,2012(04):1-7.

猜你喜欢
国家形象纪录片
纪录片《闽宁纪事2022》在闽开机
Rough Cut
等待
超级蚁穴
私藏家:它们真的很好看
国家形象建设需谨防哪些认识误区
中国国家形象建设的道、势、术
试论中国主流媒体重大事件报道的国家形象传播策略
新形势下国家形象塑造及对外传播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