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声乐演唱的艺术处理初探

2020-10-21 23:43杨雨霏
黄河之声 2020年6期
关键词:艺术处理演唱

杨雨霏

摘 要:民族声乐作品包含了真挚的情感,表现力极强,个性突出,由此受到大众的喜爱。要将民族声乐作品淋漓尽致的呈现在大众面前,仅具备高超的演唱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欣赏者不只欣赏歌曲的“声”,更关注歌曲的“情”。所以,只有完美的处理歌曲,才能让歌曲呈现出较好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民族声乐作品;演唱;艺术处理

一、民族声乐演唱的艺术性

中华民族独有的一种唱法即民族声乐,民族声乐凭借艺术性在时代潮流中屹立不倒且发展趋势不断增强。民族声乐是演唱者融合原生态唱法和西方美声唱法,经艺术处理得到的一种独特唱法。所以它需要演唱者不断学习文化知识。演唱者在演绎民族声乐作品时,应具备良好的音乐和文化素养。民族声乐艺术博大精深,故演唱者应尽可能多的了解中西方音乐作品,博览群书,提升自身的音乐水平。

二、民族声乐演唱中的艺术处理

(一)对作品风格的艺术处理

每一首民族声乐作品都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诠释了不一样的民族风情。比如,奔放热情的新疆民歌,神秘自由的西藏民歌,粗犷豪迈的陕北民歌以及委婉细腻的江南歌曲。北方地区的民歌声乐起伏大、对比性强,如《九里里山旮嗒十里里沟》,演唱时应快出歌曲每一个字的韵母,声母发音后,韵母紧接着发出,尤其注意鼻音韵尾发音要迅速,歌曲如此处理才能得到干净的效果。南方地区歌曲的演唱特点为圆润,没有棱角,如《茉莉花》,利用苏州方言唱最高音,同时注意保证气息共鸣。民族声乐作品不仅风格独特且与当地的民族风情高度契合。为提升演唱的艺术气息,演唱者应准确把握作品艺术性。结合演唱基本规律实行艺术处理,并尽量保留民族声乐作品的原始风格[1]。

(二)对歌词语言的艺术处理

民族地区的普通老百姓是大部分民族声乐的制作者,这些作品经世人传唱得以保存到今天,其歌词语言采用了民族特色的语言。演唱者应注意歌词隐藏的语言特征,总结归纳歌曲的语言艺术。经过不断揣摩,结合丰富的想象展现民族声乐作品的艺术魅力。这样才能向大众传达作者的真情实感,让大众的心灵受到震撼,并产生情感共鸣。演唱者对民族声乐的歌词语言进行艺术处理,不仅抓住了歌词包含的情感,还使作品的内容更加丰满。

(三)对舞台演唱部分的艺术处理

民族声乐要想发扬光大离不开舞台表演和媒介传播,而演唱者在表现作品艺术的同时也点出作品的魅力,故其客观决定了作品的命运。民族声乐作品的舞台演绎,考验了演唱者对表情、手势、眼神和吐字的把握,要求演唱者综合利用这些因素真实再现民族声乐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因此,在这一环节,演唱者需要注意很多细节,演唱作品时需强调声乐的感染力,在追求艺术性的过程中注意保持生活性与真实性,只有紧密联系作品的内容美和形象美,才能彰显出最理想的艺术效果[2]。另外,演唱者在演唱歌曲时应综合把握歌曲的风格,中国的民族声乐是数千年来产生的独树一帜的演唱风格,与意大利歌曲、俄罗斯歌曲明显不同;相较欧洲学派的演唱方法,对声乐的审美形成较大的差异,艺术风格和演唱风格也存在較大的区别。所以演唱者必须综合了解各个地区把握歌曲的方式。

三、民族声乐作品《昭君出塞》的艺术分析

(一)声腔处理

声乐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是人声,其要求根据演唱的曲目有机联系演唱技巧与表达方式,从而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这也是曲目和观众的交流途径。

作为装饰音润枪法之一的倚音,在序曲中大量应用,充分表现出昭君离开家园时内心的悲伤与不舍。在“汉”和“情”字前分别使用了前倚音,且抛弃了倒字的表达方式,如此突出了婉转的曲调,塑造了王昭君为国家和民族牺牲自我的伟大形象。

在《昭君出塞》的谱曲中还应用了断音唱腔法,演唱时要屏住气息。在序曲“别家园,出雄关”处,出现了一个二八前半拍休止,“琵琶”二字强调了眺音,故演唱者要利用断音唱腔法,保持声断气不断的状态,从“昭”字开始屏气,到“琵琶”二字发声,从而烘托演唱氛围。

(二)歌词特点

第一段中“别家园,出雄关,昭君琵琶马上弹”点出了本曲的创作背景,王昭君出关,离开家园。之后一句“女儿情,连胡汉”瞬间扩展了词句的眼界,揭示了王昭君出塞的原因,还描述了昭君出塞时的心理,升华了思想感情。“无烽烟”突出了王昭君对和平的向往。

第二段重点描述了美好的环境和热情的匈奴人民,词句之间自然转合,通过描述匈奴人的生活场景表达了匈奴人的喜悦之情,并用一句“暖在我心间”点出了昭君情感的变化,一定程度缓解了王昭君的思乡愁绪。

全篇多次反复使用词句,主要表达了不同的情感。如最后两段间的“啊”,前面是指王昭君感叹苍生获得和平,内心日趋平静;后面则表现出王昭君矛盾的心理,故采用了起伏较大的旋律,且变化迅速。借用反复的词句,揭示了王昭君内心离别愁绪与爱国情感的撞击。

(三)情感处理

在《昭君出塞》中,主线情感是爱国的决心,复线情感是王昭君的离别不舍之情,成功塑造了一个柔弱女子勇于承担民族重任的形象。再辅以环境和匈奴人的描写,使词曲更加丰满,并增加了起伏变化。从作品最后一句发现其主旋律绝不是怨,而是高度赞扬了王昭君出塞的举动,所以,演唱者必须准确把握歌曲的基调。在表达昭君为国奉献的决心时,演唱者应铿锵有力的发音,圆润清晰的吐字。而结尾处赞扬昭君出塞的行为时,演唱者利用饱满的音量演绎前半段,让观众体会到昭君大义冷然的气概,且注意预留提高的空间,准备处理最后的延长音。

结  语

民族声乐发展至今,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国内演唱者则更强调它的规范性。民族声乐继承与发扬了民歌的演唱方法,同时糅合了西洋美声的先进唱法。这种唱法真假声结合,借助较深的呼吸,声情并茂的呈现民族声乐作品,让大众更好了解作品的艺术特点。

参考文献

[1] 刘瑾怡.民族声乐演唱艺术中的情感表达及传播路径探索[J].艺术研究,2017,(02):20-21.

[2] 孟妍.民族声乐演唱艺术的情感特色及社会传播价值[J].艺术研究,2017,(04):66-67.

猜你喜欢
艺术处理演唱
舞台语言之我见
论中国古诗词歌曲的艺术处理
群文活动中歌曲的艺术处理
陇东民歌演唱特征探究
传统民歌中方言演唱的重要性阐释
宋词演唱走入课堂之初体验
声乐教学略见
演唱者要善于发现美创造美
简谈咏叹调《啊!人们都叫我咪咪》的人物形象与艺术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