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与批判:理性被揭发为主体性

2020-10-21 21:21岳胜严肃梅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26期
关键词:主体性理性

岳胜 严肃梅

摘 要:理性作为西方形而上学的基本范畴,使其成为最基础的哲学问题。每个层面上的理论家都试图在此层面上进行了理论建构。启蒙运动将欧洲带入现代,强调主体性的人文主义精神粉墨登场,作为现代性理性的最重要原则且在各个层面予以呈现,理性被揭发为主体性。

关键词:真理与批判;理性;主体性

一、理性是西方形而上学的基本范畴

哲学要为一个新的时代和新的文明奠定理论基础,这个基础非藝术审美话语,亦非中世纪宗教启示性话语,而是思辨话语。作为哲学的思辨话语所奠定的现代性哲学的理论基础为理性。理性是西方形而上学的基本范畴,因此,每个层面上的理论家和思想家都在此层面上进行了理论上的操作与理论策略的建构。就必然会运用这个层面所特有的概念范畴,而在西方哲学层面上最基础的问题是理性。

“黑格尔是使现代脱离外在于它的历史的规法影响这个过程并升格为哲学问题的第一人。”(1)

为现代哲学奠定规范基础的工作,在黑格尔以前的哲学家早已开始。

“此传统批判地吸收了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经验,这也是对现代自然科学发端的反应之一 —从后期经院派到康德的近代哲学也亦提出了关于现代的自我理解之问题。”(2)

批判传统的原因在于,重新明确(新的)现代性文明的规范基础。欧洲进入现代的标志性事件是:新大陆的开辟、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甚至可以追溯到14世纪的意大利佛罗伦萨,人文主义者所提出的人文主义精神(以人为本)就把眼光由神转移到人,强调人的价值及世俗社会的人应追求的幸福与快乐,强调人的潜能的发挥。

宗教改革的整套论述的概念、规范均处在宗教框架之中。

近代自然科学,通常被认为是起源于伽利略。自然科学应建立于通过观察和实验的事实基础上,即经验事实。培根在《新工具》中认为,自然科学理论产生于对经验事实的归纳总结。这种看法一直是自然科学的主流观点(经验主义的科学哲学)。

自然科学被认为是人的主体性理性力量的典型体现,如“知识就是力量”。总之,这里提到的宗教改革、文艺复兴与现代自然科学都提倡人文精神,强调了人的主体性概念。

在哲学视域中,要求把自然科学等领域的基础性原则从理性层面提炼出来。近代哲学提出了有关现代自我理解的认识论问题,其两条线索为:经验论与唯理论。建立在经验事实基础上的现代自然科学的真理性与必然可靠性的论证,是认识论应解决的时代课题,也是近代西方哲学的认识论转向。近代经验论是从培根开始的,以托马斯·霍布斯、洛克、贝克莱和休谟为主要代表。

(英)哲学家洛克是唯物主义经验论体系的代表之一。他认为,我们的所有知识归根结底来源于经验,都是建立在经验之上的。主张经验按照其来源可分为内部经验与外部经验两大类,前者指反省,后者即感觉。贝克莱的“存在即被感知”是从经验主义认识论的前提下推导出来的,即我们的任何知识都是在感觉经验中概括出来的。

归纳主义、经验主义的自然科学原则得出的“休谟问题”,其前提为:人的知识是从经验事实中归纳出来的。而通过归纳得到的知识在逻辑上仅具有或然性而非必然性。经验事实或观察事实是有限的,由有限到全称的跳跃得到的结论只具有或然性。这造成的严重后果为,原始初衷为论证自然科学的真理性和必然可靠性在“休谟问题”面前,受到了严峻挑战。经验主义这条路径似乎走到了尽头,在《科学究竟是什么》一书中有讨论。欧洲大陆哲学家另辟新径:演绎推理。

唯理论的哲学始于笛卡尔理论。他寻求非常可靠的基点——阿基米德点。笛卡尔(换了一种思路)认为,从理论上的极致怀疑到最后能否剩下一个不能被怀疑的东西,那便是非常可靠的。唯理论的前提为:找个不能被怀疑的东西。“一切都是值得怀疑的”、“一切都是虚幻的”这也造成一种巨大的虚无感,这种虚无感控制了我们,这构成笛卡尔式的焦虑。消除怀疑就必须找到其可靠基础。因此,“我思故我在”这个命题就是笛卡尔移动地球的阿基米德支点,是他全部知识大厦的可靠基础,这不能被怀疑。笛卡尔寻找到了近代的观点“存在”领域。如能把这个领域确定下来,那么,现代性的哲学就有了一个可靠的基础“我在”。这里的“我”即“我思”,精神、意识。所以,称笛卡尔的主体为“我思”主体或意识主体。近代哲学在笛卡尔那里确立了精神的、意识的主体,即观念论。笛卡尔延续下来的传统,即观念论传统。从培根、笛卡尔开始的近代哲学在实质上已经在处理现代性的自我确证问题。笛卡尔与康德所确立的主体,没有与时代意识联系起来。而黑格尔第一个意识到哲学要为现代性奠定理论与规范基础。黑格尔进一步认为,主体性就是现代的原则。

二、现代性的基本原则:主体性

根据主体性原则,“黑格尔同时也阐明了现代世界的优越性及危机之所在,即这是一个进步与异化精神共存的世界。因此,有关现代的最初探讨,即已包含着对现代的批判。”(3)

在黑格尔眼中,主体性是自我关系结构的主客体结构。

“说到底,主体性的自由即现代世界的原则,精神总体性中关键的方面都应得到充分的发挥。”(4)

这里的主体性原则是能动性原则,主体性既是“自由的”又是“反思的”,通过反思以获得自由。在黑格尔那里,自由与反思是相通的,只是角度与层面不同而已。

(一)主体性的内涵

第一“个人(个体)主义:在现代世界中所有独特不群的个体都自命不凡”(5)

在近代西方思想中,主体性原则为个体非集体的主体。西方政治哲学通常认为,对个体主义原则的哲学阐释开始确立于托马斯·霍布斯的《利维坦》那里。但其本人并非赞同个人主义。在他看来,按此原则在自然状态下,这种个体主义会导致人与人之间的战争,需要个强大的外在力量来加以控制。人类社会应是个体的而非群体。在哈贝马斯看来,主体意识哲学的范式是有问题的,个体主义没有主体间性的构想。主体哲学范式也不能解决主体间性的维度。虽然很多哲学家都意识到了这一点。

第二、“批判的权力即理性自由与权力:现代世界的原则要求,每个人都应认可的东西,应表明它自身是合理的。”(6)

在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中,意志自由作为其原则,理性作为一个相当于审判的法庭,一切都要受到理性的审判或反思性审查(它是什么?它的性质是什么?它的限度说是什么?它能做什么?它不能做什么?诸如此类)。康德的理性批判即是对理性的批判性审查,纯粹理性与实践理性能做什么?实践理性应该是怎样的?。

第三、“行为自由非为所欲为:在现代,我们才愿意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7)

建立在必然性的把握基础之上的才是自由的。行为自由通常与责任联系在一起,即遵循某种规范、履行某种义务。

第四,“观念论哲学:在黑格尔看来,哲学把握自我意识的理念乃是现代的事业。”(8)

主体性的以上四个表现,都要通过观念论的哲学话语表述出来。

“宗教改革、啟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这三个历史事件都贯彻了主体性原则。”(9)

西方思想家非常重视的启蒙原则与启蒙精神,时至今日仍有广泛地讨论。现代性的立场肯定了启蒙的绝大部分,启蒙通常就是现代性(启蒙现代性)。康德的《什么是启蒙》中,认为启蒙即摆脱愚昧,自由地运用自己的理性。近代的思想原则应是自主,一切都应通过我的理性思考来加以审判。

(二)主体性原则的呈现

自马丁·路德开始,信仰变成了一种理性反思,而非盲目崇拜。在个人主义的孤独主体性中,神的世界由我们的视界、眼界来设定。外界的东西都应由我的反思,由有认知能力与理性的主体来宰制。

在制度层面上,《拿破仑法典》与《人权宣言》反对把历史上的法作为国家的实体性的基础,从而实现了意志自由的主体性原则。

在黑格尔看来,“‘正义与‘道德开始被认为在人类现实的意志中有其基础。以前这种‘正义与‘道德会以一种特殊的权利形式出现在旧文书中,或者仅出现在上帝的命令中。”(10)

传统实践理性中的正义与道德,即人类生存的规范领域中,其观念在现代的主体性原则中,发生了巨大变化。考察此领域西方思想史线索须从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开始。亚里士多德的善的原则(正义),是放在城邦领域中加以定义的。而孤独的个体在他那里是没有地位的。在哈贝马斯看来,在现代,正义与善、正义与道德其内涵上发生了变化。由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中所确定的原则,才是我们现代意义上的善与正义(绝对命令、意志自由)。

在其它方面:“主体性原则还确立了现代文化形态。表现在:既解放了认知主体的客观科学又揭开了自然界的面纱。”(11)

经验自然科学就是主体性原则在认知主体能动性方面的体现。人类为了摆脱和克服恐怖所发明的神话,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人类逐渐地揭开了自然的面纱,神秘的东西已经祛魅。

在道德层面上,主体性原则体现为现代的道德概念。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规范问题上,是以肯定个人的主体自由为前提的。美国的《宪法》与《人权宣言》中,就体现了对个人权利的规定。这种私人权利认定他的所作所为都是对的,还要求每个人在追求幸福目标时都应与他人的幸福目标保持一致,在法律规范上,不能损害他人的权利。只有从普遍法则前提出发,主体意志才能获得自律。

在艺术审美领域:浪漫派艺术的内容与形式都是由绝对内在性决定的。通过主体性的过滤,艺术家才能创作其作品。强调了主体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德国早期浪漫派的代表人物F.施莱格尔在《德国早期浪漫主义美学》中明确指出,德国早期的浪漫主义的哲学基础是:康德的第三批判中,所强调的“艺术”天才主体富有表现力的自由地创造。

现在的艺术家,在言谈举止、生活方式、服装、作品等方面,都强调其主体自由,呈现了康德所揭示的“天才形象”。

总之,在欧洲现代的国家、社会、科学、道德和艺术等都体现了主体性原则。这表明欧洲全面进入了现代,现代的主体性原则已全面呈现出来。作为哲学话语的主体性原则表现为,笛卡尔眼中“‘我思故我在中的抽象主体性和康德哲学中绝对的自我意识”。(12)康德的理性批判就是在主体“我在”的范围内寻求绝对的必然可靠和不受偶然制约的先验原则,这涉及到认知主体的自我关联结构:主客体统一的。自己既是主体亦是客体,即“通过思辨”把握自身,主体反躬自问,并且把自己当作客体。

参考文献

[1] (1)-(3)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曹卫东译,译林出版社,2008.9,第17页。

[2] (4)-(9)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曹卫东译,译林出版社,2008.9,第18页。

[3] (10)-(12)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曹卫东译,译林出版社,2008.9,第19、20页。

作者简介:岳胜(1980-1-22),男,讲师。四川遂宁人,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3届硕士研究生。法学硕士。川南幼专思政部教师。

严肃梅(1988-6-7),女,助讲。四川遂宁人,川南幼专学生资助干事,研究方向:资助育人工作。西华师范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本科毕业,理学学士。

猜你喜欢
主体性理性
欲望膨胀
人人都能成为死理性派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理性思考严谨推理优先概念
网络直播下身体在场的冷思考
论“教学留白”在语文教学中的巧妙运用
感性设计
重视解题反思 深化数学理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