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关于冲突与平衡的案例分析

2020-10-21 13:08赵玉莲
青年生活 2020年26期
关键词:经验

赵玉莲

摘要:辅导员工作中遇到的很多学生问题都源于学生和家长的矛盾冲突。本文试图运用罗宾斯的五阶段冲突理论分析并解决一起学生案例,以期对辅导员工作有所启发。

关键词:学生工作案例;冲突理论;经验

一、案例概述分析

学生小Z,女,外形阳光。开学后主动竞选班长,但落选。不久由于特殊原因班长之位再次空缺。后我了解到,小Z在同学中较有威信,她自己也积极提出担任班长,于是小Z同学正式担任班长。后积极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并被推荐参加党课学习。一切都很正常。一个月后突然有一天,心理老师联系我,说小Z预约了心理咨询。与此同时,专业课C老师也反映小Z作业应付,课堂表现不好。同时我也发现,小Z缺席了一次党课学习,而且对于班级工作存在应付了事的现象。

了解这种情况后,我非常重视,马上采取了以下措施。首先,与心理咨询中心老师沟通,达成共识:既然她主动预约了心理咨询,说明对自身的状况有较清晰的认知。为此,我们约定,待心理咨询结束后再次沟通。其次,我联系C老师,详细了解了Z同学的学习表现。原来小Z同学认为课程内容无聊,课堂教学形式乏味,作业也没有意义,因此消极懈怠,甚至和老師产生了冲突。而据我所知,这门课是专业基础课,同学们普遍比较重视,课堂评价很不错,作业布置也让同学们收获很多。由此,我初步得出判断,小Z同学对于该课程存在一定的认知偏差。加之党课缺勤,我决定找小Z谈谈,试图了解这些背后的原因。于是我借布置班级工作为由,约小Z过来聊聊。期间小Z话很少,因此这次聊天效果并不理想。我决定转化策略,从她身边的同学朋友入手。可惜Z同学关系要好的同学朋友并不多,我并未获得多少线索。

此时,心理老师在心理咨询后反映了一些重要情况。一方面,从小父母对其各方面都要求严格,希望她成为一名大众眼中的品学兼优、人人喜爱的好学生,这在无形中对小Z造成了心理负担。另外,入大学以来,父母更是对他提出了很多“建议”,比如要做学生干部,既可以锻炼自己,又可以给老师和同学们留下好印象;要申请入党,既是积极的表现,将来也有诸多“好处”;要听老师的话,努力取得好成绩,少做其他与学习无关的事情等等。因此,开学初小Z依照父母的“建议”积极表现,不仅成为了班长,也获得了老师和同学的信任。但是在内心深处,小Z渴望自由,渴望无拘无束自在的成长。此时一个机会出现了:杭州某模特训练营开始招募训练生。成为一名模特是她从小以来的愿望。之前曾有一次机会但由于父母的阻挠未能实现。而当机会再次出现,她的心又一次躁动起来。而大学全日制的学习要求很明显不允许她这么做。为此,她非常苦恼,学习和生活都提不起一点精神。随后,我联系了小Z的父母,家长也承认一直以来对孩子要求过于严格,而这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

二、五阶段冲突理论视角下的案例解决方案

管理学家斯蒂芬·P·罗宾斯的五阶段冲突理论把冲突的演进过程分为五个阶段:潜在的对立,认知和情感投入,行为意向,行为,结果[1]。而Z同学之所以表现出一系列问题行为,是由两种冲突造成的:第一,父母过高过严的要求与自身不受约束渴望自由的冲突;第二,渴望成为模特的兴趣爱好与目前学业要求的冲突。

潜在的对立。罗宾斯认为,沟通﹑结构和个人因素是冲突产生的必要条件。第一,沟通。大多冲突都首先起源于共同失效。在本案例中,父母对小Z提出诸多要求和期望,小Z虽然心有不悦,但和父母缺少有效的沟通,从而为后面的冲突爆发埋下了隐患。第二,结构。在本案例中,我们可以把“结构”理解为小Z同学的家庭构成以及相互成员见的存在及相处关系。显然,小Z作为独生子女,承受了父母所有的期望,权威型的教养方式之下,父母对他提出很多要求,她只是被动接受。第三,个人因素。包括价值系统和个性特征等。小Z的父母秉持“要做老师同学都喜爱,成绩好的好孩子”的价值观念,对女儿各方面都严格要求。而小Z同学渴望张扬个性,渴望摆脱束缚,渴望去追求自身的兴趣和理想。

认知和情感投入。罗宾斯认为,如果前一阶段产生挫折,那么在此阶段潜在的敌对就可能转变为现实。本案例中小Z和父母的冲突就演变为了现实,进而影响到她的学生和生活。在此阶段,情绪起着重要作用。小Z内心较为抵触父母的“建议”,从而对父母以及老师产生不信任感,进而导致事态进一步糟糕化,从而情绪进一步低落。

行为意向。行为意向指采取某种特定行为的决策,包括竞争、协作、回避、迁就、折中等五种意向。在本案例中,小Z同学对于父母的诸多建议,长期采取“迁就”的态度,牺牲个人追求来满足父母的期望,入大学后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逐渐转为“竞争”的态度,试图追求个人的理想,从而导致案例中冲突的外显。

行为。行为是冲突的外显化,是一个动态的互动过程。案例中,面对父母过高过严的要求,不受约束渴望自由,渴望追求个人兴趣和理想的小Z逐渐地在心理、专业课程学习、党课学习和学生干部等多方面都出现了问题,使矛盾冲突一步步公开化。

结果。冲突双方之间的行为-反应相互作用导致了最后的结果。如果冲突能使双方正视问题,提供解决问题的契机,那么这种冲突就具有建设性。如果冲突导致双方矛盾加剧,甚至对立,那么这种冲突就具有破坏性。因此,冲突发生后的应对就显得尤其关键。

基于五阶段理论的分析,在与心理中心老师沟通后,接下来我的主要工作集中于和小Z家长一道解决其目前的冲突困境。首先,与家长沟通,就目前Z同学的各方面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希望家长予以配合。家长对于一直以来权威型的教育方式进行了反思,意识到长期惯于帮她做各种决定,而忽略了她从小要强和自主独立的个性,才造成今日的冲突。同时表示接下来会更多了解孩子的想法,尊重孩子的兴趣意愿。于是家长联系了模特训练营,为其争取到了周末参加训练的机会。小Z同学得知后后非常开心,对于父母的态度也大有改观。她表示对于本专业比较感兴趣,会继续好好学下去,同时会向C老师道歉。对于党课学习,她自知思想还很不成熟,尚需继续学习。同时她也主动请辞班长一职,自己则集中赶上落下的功课,同时周末去从事热爱的模特。目前Z同学状态明显好了很多,与父母的关系也缓和了不少。虽然不能完全实现自己的理想,但能在面临双重冲突的情况下找到一种破解之法,已实属不易。

三、经验与启示

小Z同学的案例虽然没有惊心动魄的剧情,但却是我们在学生工作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当学生面临来自家长和个人,兴趣和学业的冲突时,作为辅导员,我们该怎么办?当学生寻求了专业人士的心理咨询时,我们又该如何协助解决?当学生有心里话不愿意和我们讲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

寻求家校配合。很多学生问题,都和原生家庭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家庭的教养方式、父母和子女的关系、父母对子女的期待等等,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如何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更是一门学问。作为辅导员,要多总结经验,真正从为了学生成长的角度出发,以平等的身份与家长对话,协商,解决。

区分心理疾病和心理问题,听取专业人士的建议。很多辅导员,特别是新手辅导员,一提到学生预约了心理咨询,就会非常担心学生是不是有心理疾病。事实上,如果学生能主动寻求心理辅导,至少说明情况不会太糟糕。此时,我们要主动和心理老师配合,听取专业的诊断和建议,进而采取针对性措施。

3.努力建立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如果学生有心里话并不愿意与辅导员讲,我们的工作在某种程度上会处于被动的局面。虽然受各种主客观因素影响,辅导员并不一定能与每一位学生都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但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2]一直都是学生工作者的奋斗目标。

参考文献:

[1] 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学:第7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2]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60/201404/xxgk_167113.html,2014-03-31.

猜你喜欢
经验
Kentucky Horse Park
张一鸣的9条经验
画里有话
乐淘淘“先进”经验
基于数学经验的有效课堂教学
乐淘淘“先进”经验
40年,我们宣传推介的典型经验
2018年,让我们的智慧开出小花
“经验”之谈
Can lucid dreams kill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