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途径

2020-10-21 22:15周杰
青年生活 2020年26期
关键词:实现途径大众化马克思主义

周杰

摘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包含主体、客体、介体的动态的“系统工程”,这个动态的“系统工程”理解是一个活的,不断发展的机体,是一个包含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客体和介体三者有机结合的过程。本文将以客体为研究切入点,细分客体并针对客体受众的特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探究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最佳的实现途径。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途径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目前学术界的研究来看,学者们主要集中于介体范围内的探究。针对介体即大众化实现方式,试图抓住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的最佳方式。尽管其提出的方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是效果有待进一步加强。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首先,其客体受众是人,人始终处于核心地位,因而以大众化介体为出发点去探究大众化的实现途径,是收不到好的效果的,因为它忽视了作为核心地位的客体人的差异性。其次,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客体受众的人是群体性的动物,是可以也有必要进行细分的。因此,我们可以从客体的角度出发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实现途径。即从客体受众的角度出发,对客体进行细分,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个“系统工程”中,对客体受众,主体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以及介体进行分析,以此来探究实现途径。这个分析的标准是围绕客体进行的,针对不同客体的差异性,分析出对应的主体和介体。并试图配置成一个合理的“结构体”,找出最佳的实现途径,探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最佳实现途径。

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为客体探究大众化的实现途径

马克思主义理论传工作者,在这里主要指的是那些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和普及为己任的专家、学者们。一方面,他们的工作职责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人民群众结合起来,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专家、学者们通过一些介体方式即传播途径来提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途径,这种方式前文已经提及过,它主要集中于介体范围内的探究,针对介体即大众化实现方式,试图抓住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的最佳方式。但是并未收到好的效果。另一方面,这些专家、学者们自身又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对象,即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系统工程”里,他们作为客体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客体受众。因此,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實现途径中,可以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为客体作为出发点,分析出相应的主体和介体,配置一个以马克思主义工作者为客体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结构体”。探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最佳实现途径。

(1)学习马克思、恩格斯理论原著

马克思主义工作者必须学习原著,这样才能正确的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原本内涵,才能再谈的上有所创新,才能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当前中国,高校和党校给马克思主义工作者学习原著提供了良好的坏境,高校开设了相关专业,如思想政治教育等。党校也给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提供了定期培训学习。但这些显然收效甚小,建议高校可尝试性的开设马克思主义传播专业,同时政府、国企、党校、社会团体、组织等扩充此类专业的就业机会,如在乡镇或以上的宣传部设立下属专门的马克思主义传播科系,职位职责是负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在公务员的选拔考试时给相关公职限定马克思主义传播专业等等。高校开设此专业,学习马克思主义原著,特别一些经典原著,作为其必修课程。同时党校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者特别是一些高级领导干部的针对性学习等等。

(2)拓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涵,发展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工作者大部分是一些专家、学者,因此,要求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仅局限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体系,还包括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针对这方面的特点,我们可以分析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途径。我们可以在一些有名的报刊上设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讨论专栏,发表相关文章,针对中国当前国情讨论中国当前热点问题,给马克思主义工作者相互讨论的一个平台,并在其中引起激烈的大讨论。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如:关于马克思主义在当前中国怎样做到与时俱进的问题,毛泽东思想理论在当前实际意义等等。马克思主义工作者关于这问题的讨论,还可以在学术界针对某个具体问题开展论坛会,邀请知名的专家、学者、领导干部等参加,并予以电视直播。从而在马克思主义工作者中掀起一股学习讨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高潮。使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工作者范围内达到大众化的目的,进一步也推动马克思主义全面的大众化。

二、以党员和领导干部为客体探究大众化的实现途径

党员和领导干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的重点,他们的地位决定其必须是理论普及的重点对象,他们的思想理论水平高度决定其理想信念的坚定程度和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力度。基层党员和干部既是党委决策的执行者,又是广大群众的引领者,也应达到一定的理论水平,并从中培养重点理论骨干,更多地由他们宣传、教育、引导群众,把马克思主义最大限度地宣传到群众中去。这就凸显了在党员和领导干部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性。在以此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客体的前提下,要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既侧重于理论的高度,又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通俗化与群众化,以便于理论与群众相结合。因此,我们可以从大众化的主体和客体的特点分析出大众化的实现途径。首先,坚持学习平台与宣传载体相统一,以实现马克思主义在党员和领导干部中的大众化。其次要坚持形成良好学习风气与完善机制规范相统一,以激发自觉性。学习风气是软环境,学习制度是硬约束,二者相辅相成激发学习自觉,增强学习动力。同时,必须建立和完善促进学习、保障学习的长效机制,把党员干部的理论素养和学习能力考核结果作为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形成注重学习的用人导向,引导广大干部把兴趣、心思、精力放在学习上,放在干事创业上。

三、以高校学生为客体探究大众化的实现途径

在以高校学生为客体的大众化“结构体”中,由于客体高校学生是国家培养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不久将来建设的接班人,加上其自身知识结构相对较高的特点,因此相对应的主体马克思主义就有全面性要求和特殊性的要求,不仅要求掌握广义马克思主义,同时也要求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1)加强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课的教学

高校加强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课的教学目前主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来进行。但是我们不难发现“学生不愿听,老师教的没劲”的现状。增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改变高校“两课”老师缺乏的现状,对学生进行小班教学。同时要求教师要及时根据形势的变化不断更新和补充知识,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教师课堂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这样对学生自然就有吸引力、感染力,教学效果自然就会取得成效。其次,尝试性的组织学生参观红色景点。把红色旅游、参观新农村建设、建立社会实践基地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帮助青年大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接受教育,感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从而更加有效地在高校学生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普及,取得良好的效果[1]

(2)把校园文化的发挥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重要途径

在大学生中开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宣传教育活动,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渗透到校园文化的各个文化层面和各种活动形式之中。开展形式多样、内容健康、格调高雅的各种文化活动,加强文化建设的研究和交流,积极发挥校园文化全方位熏陶感染、多渠道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积极营造舆论氛围,努力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渗透其中,使之既时尚大众、多姿多彩。同时鼓励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文化文娱活动,抵制亵渎经典、低俗媚俗的现象,在校内努力形成有利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建设。

(3)根据高校不同年级学生的需求特点,分层次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活动。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活动的开展应该根据当前大学生的基本特点、成长规律和不同阶段的个人需求,选择不同的方式方法和重点来推进。一、二年级的大学生,可以指导他们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适应大学生活的问题, 可以通过心理咨询、专业课程学习解读、个人综合素质全面发展、职业生涯规划等为中心开展系列教育活动,满足大学生在求知成长、探索人生价值、成就辉煌人生等方面的需求,侧重于完善大学生人格、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共同目标。三、四年级的大学生应该把着力点放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上,把个人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相结合,鼓励和引导大学毕业生积极响应祖国号召,到西部去、到基层去, 鼓励他们在基层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和理想。

四、以普通人民群众为客体探究大众化的实现途径

普通人民群众在这里指的是普通的老百姓,从量上可以认为绝大多数为农民、工人。从质上可以理解为知识水平较低的社会人群。这些人群的知识水平低,马克思主义抽象的理论本身对他们来说是“比较遥远的和无关紧要的”。但在社会主义的中国,这些人群占人口比例的绝大多数,他们是国家的主人,是社会主义的创造者。因此,使马克思主义在普通人民群众中普及起来具有紧迫性。在以普通人民群众为客体的大众化工程中,客体为知识水平较低的受众,因此,对应的主体马克思主义理论就不应过于抽象化,而更多的是通俗化的马克思主义。侧重的是一些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等方面的内涵,与之對应的实现方式是从他们的日常生活出发来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马克思主义传播过程中要切实关注民生发展,以关注民生,解决民生问题为切入点传播马克思主义。民生发展直接影响和决定着人民群众对国家主流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的认可与接受程度。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只有关注民生,为人民群众着想,立足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体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真正关注和关心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衣、食、住、行等实际问题,才能赢得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任与支持,人民群众也才能积极主动地去践行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2]

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缜密、逻辑严密,有些甚至高度抽象、晦涩难懂,其研究人员多为理论工作者,普通人民群众难以学习和理解。同时,由于普通人民群众在文化程度、知识结构、职业特点、生活状况、兴趣爱好等方面的特殊性,因此,要实现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广泛传播,一定要采取有针对性,采用新鲜活泼、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简洁直接的语言来概述马克思主义理论,要结合普通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实际情况,结合实际问题,编写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亲近性文本。让马克思主义贴近普通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引起普通人民群众共鸣。这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在普通人民群众范围内的大众化的最有效的途径。

五、以特殊人群为客体探究大众化的实现途径

特殊人群在这里指的是囚犯、失业人员、乞丐等人群,这些人群的数量在当前不可小视,他们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对象。他们的境况关系到社会的安定与和谐。在这一大众化“系统工程”中,根据客体受众的特点,主体马克思主义理论应侧重于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传播的方式也根据主体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容和客体受众的特点体现在他们的生活中即用活生生的榜样人物来引导他们,使他们自觉地追求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这些人群中加强榜样人物的宣传工作,把榜样人物身上“闪光点”用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来诠释,并在他们之中进行广泛传播,引起他们的共鸣,使他们追求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参考文献:

[1] 包天强,王白丽.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途径探悉[J].淮阴师范学院,2011.

[2] 李小辉,罗春梅.在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2012.

猜你喜欢
实现途径大众化马克思主义
新媒体技术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影响研究
新时期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路径研究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如何将创新阅读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
浅析我国公立医院在新医改下的财务管理目标和实现途径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途径
大众化时代的内在困境
评估准则国际化的路径探索
用大众化方式推进理论大众化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