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治疗消渴病的临床方法及效果观察

2020-10-21 01:00王晓红
健康之友·下半月 2020年4期
关键词:中医辨证临床效果

王晓红

【摘 要】目的:探究消渴病给予中医辨证治疗的方法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8年7月-2019年7月间收治的126例消渴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的入院时间的先后分为两组,即西医常规组与中医辨证组(n=63)。西医常规组给予胰岛素、二甲双胍治疗,中医辨证组给予中医辨证治疗。统计两组治疗后的血糖变化情况。结果:中医辨证组治疗后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下降幅度与1d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均显著优于西医常规组治疗后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下降幅度与1d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P<0.05),结果对比有意义。结论:消渴病给予中医辨证治疗的效果非常显著,治疗效果较高于西医常规治疗。可以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施予针对性治疗,起到标本兼治的作用,临床价值显著。

【关键词】消渴病;中医辨证;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25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8714(2020)04-0058-01

消渴病也可称之为糖尿病。在我国中医学说中,认为消渴病的临床症状主要包含有多食、多饮及多尿等[1]。患者此时会存在蛋白质、脂肪、电解质等代谢障碍,进而威胁到患者心、脑、肾等器官组织。有相关调查指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渴病的发病率也有逐渐上升的趋势。本文旨在探究消渴病给予中医辨证治疗的方法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2018年7月-2019年7月间收治的126例消渴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的入院时间的先后分为两组,即西医常规组与中医辨证组(n=63)。西医常规组中女30例、男33例。年龄40-71岁,平均年龄(52.14±7.15)岁。中医辨证组中女35例、男28例。年龄43-75岁,平均年龄(53.57±7.60)岁。统计两组患者的病例资料,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

1.2方法

西医常规组给予胰岛素、二甲双胍治疗,每天口服3次2片0.25g的二甲双胍片。当患者的血糖值未得到有效控制时,可以给予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来调整药物的使用剂量。中医辨证组给予中医辨证治疗:①对于肾阴亏虚型患者,治疗原则为滋补肾阴。可用药方:山芋肉、山药、丹皮及茯苓、黄柏各15g,麦冬、龟板、沙参及枸杞各10g。②对于胃燥津伤型患者,治疗原则为清热补虚。可用药方:花粉、黄芩与黄连、葛根各12g,五味子、石斛、丹皮及玉竹、党参各10g,麦冬、生地和知母、天冬各15g。③对于燥热伤肺型患者,治疗原则为清热润肺与生津止渴。可用药方:生地30g,知母、沙参、花粉与麦冬各15g,竹叶、玉竹与葛根、黄芩各10g,人参、黄连6g与甘草5g。④对于阴虚阳浮型患者,治疗原则为滋阴降火。可用药方:首乌20g,赤芍、丹参以及沙参各15g,川楝子、郁金与枸杞、生地、地龙各10g,当归9g与甘草5g。⑤对于阴阳两虚型患者,治疗原则为温阳滋肾固摄。可用药方:泽泻、丹皮、茯苓、熟地、山药、山芋肉各15g,覆盆子、金樱子、附子与黄芪、肉桂、知母各10g。均每天服用1剂,分早晚服用。两组患者均治疗3个月。

1.3观察指标

(1)统计两组治疗后的血糖变化情况,评价指标为治疗前空腹、餐后2h血糖值-治疗后空腹、餐后2h血糖值及1d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版本为SPSS19.0的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研究所得数据进行处理与统计,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以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X2检验。P<0.05表示两者之间的差异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统计两组治疗后的血糖变化情况

中医辨证组治疗后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下降幅度与1d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均显著优于西医常规组治疗后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下降幅度与1d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P<0.05),结果对比有意义,见表1。

3 讨论

消渴病也是慢性疾病的一种,存在高血脂、高血糖等指征。有相关研究显示[2],遗传、饮食、微生物感染及精神、免疫功能紊乱等因素均是该病的重要发病原因。从目前的临床治疗结果来看,发现西医传统治疗方式存在一定局限性,难以长久、持续控制患者的疾病发展。而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可以将消渴病分为肾阴亏虚型、阴虚阳浮型、阴阳两虚型等类型[3]。而辨证疗法则可从患者的个体情况出发,给予针对性治疗措施[4]。中医辨证治疗方式的实施,以中药来调节患者体内的阴阳平衡,进而有效改善患者的机体平衡状态。同时,此种治疗方式,也提高患者的治疗安全性,对降低治疗期间的副反应有积极意义。本次研究显示,中医辨证组治疗后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下降幅度与1d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均显著优于西医常规组治疗后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下降幅度与1d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P<0.05),结果对比有意义。这一结果指出,对于消渴症患者,给予中医辨证治疗后,可以较为有效的改善患者的临床指征。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施予针对性治疗,可以更为显著的改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而有效控制疾病的发展。

综上所述,消渴病给予中医辨证治疗的效果非常显著,治疗效果较高于西医常规治疗。可以结合患者的臨床症状施予针对性治疗,起到标本兼治的作用,临床价值显著。

参考文献

李应娜, 陈琨, 丁美祝, et al. 合并与不合并糖尿病重症肺炎患者的中医证素特征及辨证施护策略[J]. 中医药导报, 2019,17(9):301-303.

李国菁, 付旭彦, 高惠娟, et al. 中医内服外治综合疗法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气虚血瘀证患者疗效的影响及作用机制[J]. 北京中医药, 2019,11(4):120-122.

田会萍, 任乐, 姚鸿萍, et al. 中医“益气养阴”法辅助治疗2型糖尿病的Meta分析[J]. 世界中医药, 2019,26(5):1192-1197.

汤丽婷, 吴浩祥. 2型糖尿病中医六经辨证与临床生化指标的关系[J].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20(3):172-173.

猜你喜欢
中医辨证临床效果
基于过敏性鼻炎的中医辨证规律及小青龙汤加味治疗的临床研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神经外科术后发热56例疗效观察
白眉蛇毒血凝酶与泮托拉唑联合应用于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评价
观察奥曲肽治疗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效果
兰索拉唑联合抗生素三联疗法治疗胃溃疡的临床疗效观察
替米沙坦不同给药时间治疗高血压的疗效分析研究
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
成人腹腔镜疝修补术92例临床分析
中医辨证治疗脑血管所致痴呆疗效观察及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