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二陈汤的衍变

2020-10-21 14:35丁红娟刘军刚
健康之友·下半月 2020年4期
关键词:乌梅主治白术

丁红娟 刘军刚

【摘 要】千古名方二陈汤,为燥湿化痰基础方。本文对历代所载的“二陈汤”进行文献总结,以浅论二陈汤的衍变历程。

【关键词】二陈汤;衍变

【中图分类号】R285.6 【文献识别码】B【文章编号】1002-8714(2020)04-0293-01

二陈汤首载于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四》[1](以下简称局方),但其渊源始于汉唐而成与宋。《医方考》[2]云:“名曰二陈,以橘、半二物贵乎陈

久耳”。

治痰方多由半夏、橘皮配伍,梁·陶弘景《本草经集注》首载半夏、橘皮用久置着,开始有“陈”之说。在两晋和南北朝时期,半夏、橘皮、茯苓、甘草、生姜诸药已经开始成为了祛痰和胃的配伍形式。《外台秘要》[3]用治“上气”的半夏汤(半夏、橘皮、茯苓、生姜、白术、生姜、槟榔),与后世的二陈汤相差无几,形成了《局方》二陈汤的原始雏形。

二陈汤的立法思想,源于《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化痰和胃源于《内经》,化痰渗湿、化痰行滞源于《金匮要略》,正如张璐在《张氏医通》[6]中所述:“此方本《内经》半夏汤及《金匮》小半夏汤、小半夏加茯苓汤等方而立,加甘草安胃,橘皮行氣,乌梅收津,生姜豁痰,乃理脾胃,治痰湿之专剂也。”

二陈汤本身,在应用上,药物的加减上,各个方书所载有所不同,故加以考证。

1 《局方》所载二陈汤

《局方》二陈汤以半夏(汤洗七次), 橘红(各五两),白茯苓(三两),甘草(炙,一两半)组成。上为咀。每服四钱,用水一钱,生姜七片,乌梅一个,同煎六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主治痰饮为患,或呕吐恶心,或头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发为寒热,或因食生不和。

本方主治湿痰之证,治当燥湿化痰,理气和中。故君以半夏以燥湿化痰、降逆和胃。其用有三,一者辛燥而蠲湿痰;二者降逆以止呕恶;三者散结以消痞满。臣以橘红,辛苦而温,并善理气健脾,使气顺痰消,脾运得健,痰湿得除。其与半夏相配,共祛湿痰,调畅气机。佐以茯,其性甘淡兼入脾经,健脾渗湿,俾湿去脾运,痰无由生。其与橘红相伍,则脾湿得化,脾气得畅,运化有权,共杜生痰之源,而助君药祛痰之功。生姜味辛性温,降逆化痰而止呕用为佐药,既可助半夏、橘红行气消痰,和胃止呕;又能制半夏之毒,法取“小半夏汤”之意;复佐少许乌梅,其意有三:一者,其性味酸涩“入肺则收”,以敛肺气,与半夏、生姜为伍,乌梅兼制半夏之燥性,使半夏之燥性尽失,而无伤阴之虞,乌梅生津而无滋腻之虑,寓收于散,相反相成,使痰祛而正不伤,邪气去而正气复;二者,有欲劫之而先聚之之意,即李时珍所谓“涌痰”之功;三者,乌梅亦能“去痰”(陈藏器)、“止久嗽”。乌梅为方中画龙点睛之处。二陈汤中乌梅滋养胃阴,收敛肝气之功,后世多忽而不察,失其制方之本旨。使以甘草,旨在调和药性,亦兼益肺和中之用。正如《丹溪心法附余》所载:“此方半夏豁痰燥湿,橘红消痰利气,茯苓降气渗湿,甘草补脾和中。盖补脾则不生湿,燥湿渗湿则不生痰,利气降气则痰消解,可谓体用兼赅,标本两尽之药也。今人但见半夏性燥,便以他药代之,殊失立方之旨。若果血虚燥症,用姜汁制用何妨。”

2 宋代所载二陈汤

《疮疡经验全书》卷一记载二陈汤以陈皮、半夏、茯苓、甘草、玄参、升麻、桔梗、天花粉、牛蒡子(研)、连翘、当归、生地黄、赤芍药、黄连、白术、黄芩、青皮、紫苏梗、山栀仁组成。主治弄舌喉风,哑不能言,舌出,常将手拿者。该方在《局方》二陈汤基础上,加入玄参、升麻、天花粉、牛蒡子(研)、连翘以清热解毒,黄连、黄芩、山栀仁以清热燥湿,紫苏梗、桔梗以宣肺祛痰,当归、生地黄、赤芍药以清热活血,白术、青皮以补气化湿,总体增加了祛痰火热毒之效。

3 明代所载二陈汤

《万病回春》卷三中记载:二陈汤以陈皮、半夏(姜汁炒)、茯苓(去皮)、甘草、白术(去芦)、苍术(米泔制)、砂仁、山药(炒)车前、木通、厚朴(姜汁炒)各等分组成。制法为上药锉为一剂。用生姜3片,乌梅1个,灯草1团,水煎,温服。主治痰湿中阻,泄泻或多或少,脉象沉滑者。该方在《局方》二陈汤基础上,加入白术 、苍术、砂仁、山药、厚朴以健脾化湿,车前、木通以渗湿止泻,总体增强了健脾止泻之效。泄泻不止,加肉蔻,诃子,去厚朴;渴,加干葛、乌梅;呕哕恶心,加藿香、乌梅、半夏;夏月加炒黄连、白扁豆;冬月加煨干姜。《万病回春》卷四记载:二陈汤以陈皮、半夏(姜汁炒)、茯苓、枳壳(麸炒)、牛膝(去芦)、猪苓、木通、山栀、麦门冬(去心)、车前子、黄柏(酒炒)各等分,甘草(减半)。上锉一剂。灯心一团,水煎,空心服。治痰气闭塞,小便不通。此方,《东医宝鉴·杂病篇》引作“清热二陈汤”。该方在《局方》二陈汤基础上,减去了生姜、乌梅,加入了枳壳(麸炒)、牛膝(去芦)、猪苓、木通、山栀、麦门冬(去心)、车前子、黄柏(酒炒),总体增强了清热利湿之效。《万病回春》卷四还记载:二陈汤以茯苓(去皮),半夏,陈皮(各一钱),南星(姜制),栝蒌仁,枳实(麸炒),桔梗,栀子,黄芩(各一钱),木香(五分,研),辰砂(为末,五分),甘草(三分)组成。上锉一剂。姜三片,水煎,临服入竹沥、姜汁,磨木香,调辰砂末调服。诸痫者,痰涎壅并然也。二陈汤治一切痫病。该方在《局方》二陈汤基础上,减去了乌梅,加入了南星以燥湿化痰,栝蒌仁、枳实、木香、桔梗以行气化湿,栀子、黄芩以清热燥湿,辰砂以重镇安神,总体增强了燥湿化痰之效。

明·《普济方》中提到,二陈汤别名为治中汤、补脾汤、正料治中汤。以人参、白术、甘草(炙)、干姜(炮)、青皮、陈皮各等分。主治脾胃虚寒,胸腹胀满,呕逆不食,自利不渴,因伤宿食,或吐后噫败脾气。该方以理中汤(人参,白术,甘草(炙),干姜)温中散寒、补气健脾,青皮与陈皮以理气化湿,共奏健脾祛湿之效。

《局方》二陈汤在明代临床应用过程中,基于主治病证符化为多首方剂。如“加味二陈汤”,出自明·武之望所撰《济阳纲目》,由《局方》二陈汤加苍术、白术、桃仁、红花、附子而成。武之望谓此加味二陈汤“主治十指麻木,属胃中有湿痰死血者”。方中苍术、白术可健脾燥湿,加强二陈汤温化痰湿之力,桃仁、红花,活血通经,又加少许附子以温通阳气,助诸药化痰活血之功。“砂枳二陈汤”,出自明·汪昂《医方集解》,为《局方》二陈汤加砂仁、枳实而成。二陈汤能燥湿行气化痰,加入砂仁能加强其燥湿之功,加入枳实能加强其行气之力,故汪昂总结其功效为“行痰利气。”“枳梗二陈汤”,出自明·李梴《医学入门》[14],为《局方》二陈汤加枳实、桔梗而成。加桔梗、枳实可宽胸除满,下气消痰。故李谓其能“宽胸隔,化痰气,治痞满”。

4 清代所载二陈汤

清·《诚书》卷八中记载二陈汤以半夏(炒,去脐)、枳实(炒)、酸枣仁(炒)、陈皮各6克,茯苓15克,甘草(炙)3克。主顽痰所致的惊悸。上药加生姜、大枣、竹茹,水煎服。该方在《局方》二陈汤基础上,减去了乌梅,加入了枳实(炒以)破气化痰,酸枣仁(炒)、大枣以养心安神,竹茹以化痰止呕,总体增强了行气化痰之效。

《嵩崖尊生》卷七記载:二陈汤以半夏、陈皮、茯苓、甘草、干葛、青皮组成。主治酒厥。该方在《局方》二陈汤基础上,减去了生姜、乌梅,加入了干葛以升阳止泻,青皮以消积化滞、散结消痰。

《古今医彻》卷一记载二陈汤以苏子1钱半(焙,研),半夏1钱,茯苓1钱,陈皮1钱,杜仲(盐水炒)1钱,甘草3分(炙),前胡1钱,桔梗1钱,杏仁1钱(汤泡,去皮尖)组成。主治伤寒夹痰,寒热往来,脉滑而喘逆者。加生姜1片,水煎服。如有火,加瓜蒌霜。该方在《局方》二陈汤基础上,减去了乌梅,加入了苏子、前胡、桔梗、杏仁以化痰平喘,杜仲以补肝肾、强筋骨,增强了祛寒湿之效。

《医宗金鉴》,用于治疗湿邪气结聚于眼睑之疾。故该方在《局方》二陈汤的基础上重用僵蚕以化痰通络,加黄连以清热燥湿。故该方偏于治疗皮里膜外之痰核。“二术二陈汤”,出自《古今医统大全》,用于治疗脾失健运,痰湿不化,而呕吐清水、头痛、带下白浊等证。二术二陈汤,是在《局方》二陈汤基础上加苍术、白术以加强健脾燥湿之力,其健脾、燥湿、化痰的功用与二陈汤相同。“阳和二陈汤”,出自《外科医镜》,由《局方》二陈汤加白芥子、肉桂、炮姜、麻黄组成。该方在二陈汤燥湿化痰的基础上,重用肉桂、炮姜温阳散寒,温通血脉,白芥子温化痰涎,通络散结,麻黄宜通毛窍,开肌腠,散寒凝,对于湿痰流注之阴疽、骨槽风等疗效显著。

纵观以上各代二陈汤,皆是由《局方》二陈汤加减化裁而来因证而异,灵活多变,启发甚多组成配伍不同,功效主治亦随之而异,且有发展。功效由燥湿化痰、理气和中,发展到解表、清热、法寒、理气、消食、燥湿化痰等等。主治也由治疗湿痰之证,扩大到外感风寒、痰湿中阻、伤寒夹痰、脾胃虚寒、痰气闭塞、酒厥、顽痰、诸痫病等。正如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所述:“二陈汤,一身之痰都治管,如要下行,加引下药;在上,加引上药。”

5 小结

总结以上文献,《局方》二陈汤为燥湿化痰的基础方,本方加减化裁,可用于多种痰症。治湿痰,可用苍术、厚朴以增强燥湿化痰之力;治热痰,可用胆星、瓜蒌以清热化痰;治寒痰,可加干姜、细辛以温化寒痰;治风痰眩晕,可加天麻、僵蚕以化痰息风;治食痰,可加莱菔子、麦芽以消食化痰;治郁痰,可加香附、青皮、郁金以解郁化痰;治痰流经络之瘰疬、痰核,可加海藻、昆布、牡蛎以软坚化痰。

参考文献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编,太平惠民和剂局方[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

方向明.《医方考》方剂学术思想探讨[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5(06).

苗青,王京菊,张文江,许建中.《外台秘要方》治疗慢性咳嗽方药探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1,17(03):317-318.

猜你喜欢
乌梅主治白术
大剂量生白术合加减黄芪汤治疗气虚型老年性便秘的治疗效果
单纯针刺与针刺配合半夏白术天麻汤的治疗对比
口干舌燥 吃点乌梅
乌梅水泡脚治足跟痛
老拉肚子,喝乌梅茶
基于药品标准的蒙药制剂品种、主治和用药特点研究
浅析涌泉穴
白术治小儿磨牙
巧手乌梅汤,开胃又解暑
白术小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