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定位与发展研究

2020-10-21 05:08宁宁
博鳌观察 2020年3期
关键词:发展研究

宁宁

内容摘要 目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已在我国发展近20年。文章以中国公共管理事业及公共管理现状为研究依据,分析基层公共服务、非政府组织创业和服务发展定位,对公共服务人员的公共责任、关怀、能力,对现代公共精神的传承和研究进行研究,提出了完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定位的措施建议,如改善教学模式、提高师资力量、完善课程体系等,希望能够为对应的单位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 公共事业管理 专业的定位 发展研究

1 引言

公共事業管理专业是我国现代化教育改革的一项内容,其在我国院校教育中有十多年的历史。目前,我国开设公共事业管理的院校已经高达三百多所。他们为社会的公共关系人才培养做出了贡献。但随着国家社会体制的改革, 公共事业管理单位的建设发展定位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院校在教育改革上面临困境。出现了专业定位不清晰、专业课程内容混乱、公共事业管理学生就业难、压力大等问题。面对这些压力,高职院校对自身专业发展定位也产生了迷茫,找准专业定位方向也成为本专业的重要工作。现针对公共事业关系定位的定义和发展进行以下研究。

2 基层公共事业管理的职业供求关系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定位可以从教育体系的地位和作用入手。纵观公共事业管理教育历程,其经历了理念变为实践、实践成为专业的过程[1]。

20世纪80年代,行政管理教育开设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经过十年的沉淀,大学本科专业的目录改革,公共管理也从以往的一门课程变成了管理学专业下的一门学科。20世纪90年代,公共事业管理和行政管理、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管理等均被列入公共管理学科的二级学科。2004年,我国本科专业再次调整,公共政策、公共关系、城市管理等学科纷纷新出。公共事业管理学科也被列出以及学科,变成了和公共管理同级的一级学科。目前,公共管理专业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大学也设置了MPA公共管理硕士学位,并承担国家省处级干部以上的公共素质培训再教育任务。

全国百余所设置MPA人才培养的院校,在2009年提出了全国招生培养目标,其内容是培养出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学术性的政府或非政府公共机构公共事业管理人才。要求具有本科或本科以上的在职人员、应届生。重点招收政府或非政府公共管理机构的人员,按照国家公务员局统一要求,持省级人事部门的推荐意见进行资格审查。非政府工作人员的资格审查表需单位人事部门填写推荐意见。此外,党校也承担着培训、轮训党政干部、国家公务人员、理论骨干的重要工作。MPA虽然也为非政府机构培养人才,但是其人数有限,仅限于总名额比例的20%以内,院校的主要任务依旧是为社会、政府服务[2]。

目前,随着政府职能转化,事业改革,政府和事业用人体制发生翻天覆地的变换,基层公共管理和服务出现了专业管理问题,例如,毕业大学生考取“村官”,缺乏实践经验直接上岗。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人才缺乏实践教学经验,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规划不具体,导致该专业供求关系不协调,这需要企业不断反思[3]。

3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人才素养定位

目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比学生就业压力大,大多毕业学生投入企业建设管理中。院校教育注重于专业知识教育、理论教育,毕业后,学生没有经过专业实践投入不同的工作环境,对公共管理的理念责任,管理模式也有一定的扭曲认知。对此,即使毕业学生未投入到政府机构管理岗位,也要带着公共管理的理念和责任从事对应的非政府机构工作。

针对企业的发展特点,其对比政府机构有形式上的不同,但其内容依旧围绕服务社会。企业的发展和经营管理模式也让离不开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制度管理。离开公共管理教育环境,非政府工作的毕业生也应当肩负社会责任,体现公共户关怀[4]。

基于公共事业专业学生职业价值的实现,不管是要为社会服务,更基本的是形成一个现代公民权利和义务的认知思维,这也是该专业人才素质化发展的根本定位。基于院校学生公共理论的构建,其重点依旧在于公共素养的养成,无论是哪一个阶层,哪一种工作环境,都要以一个理性的现代公民思维和心理来分析企业乃至于社会发展。对此,院校要以公共关怀精神教育和引导的方式教育学生,在掌握公共危机分析能力和公共问题处理能力的同时,始终坚持公民意识,公民群权益,社会利益。目前,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也针对人才多方面发展定位开设了电力管理、创意产业管理、旅游管理、新闻出版管理等课程,为学生毕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途径。院校在注重专业学术能力培养时候,也要培养学生公共意识和责任感,要以教育改革重任,让学生树立强烈的公共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并将其延伸到社会教育的全范围,以专业的精神态度和工作能力去分析基层公共事业服务的改革重点,从基层全面推动中国公共建设改革。可见,地方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要培养学生公共精神、社会责任感以及公共政策分析能力,让其具备服务群众,推动社会建设的精神。

4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课程定位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要为社会培养更多专业、公共意识的管理者和服务者。学生作为培养对象,教育课程应当以本地性、教育基层性和普遍性入手,为推动当地文化建设和经济发展做贡献。对此,公共事业专业课程要蕴含公共意识指导、公共意识理论,为社会输送具有责任心和能力的现代公民。对此,院校课程设计要体现城市发展产业规划、公共事业人才需求规划和管理规划,在调研管理中要注意确定本专业的发展方向,以人才需求,培养和就业为目标,促进专科课程健康、针对性发展[5]。

落实高校基础教育,多方职业规划,需要院校做好职业教育规划任务。首先,在教育课程体系中要包含多学科、多专业知识。例如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等基础课程。在专业理论知识上为学生延伸职业化的课程例如文化产业管理类、农村公共事业管理类、城市管理类、社区管理类内容等。通过专业理论和选修课程,实现了模块化教学和整体化教学融合,也对优化公共事业管理和多元教育发展奠定基础。其次,院校要开设公共事业管理案例分析、社会问题调查研究、公共事业管理政策分析、公共事业管理现有问题研究等实践性、研究性强的课程供学生必修或选修。既厚实学生的专业基础,又拓展学生的专业领域,同时培养学生用专业视野与理论分析问题的习惯与能力[6]。

5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师资教育定位

在“外部引进,内部培养”双管齐下的师资力量提升措施中,提高现有师资的水平与能力是其重中之重,有些学校采取派老师自发到兄弟院校同专业中学习进修,鼓励现有教师考博读博等方式都是可行的提高师资力量的有效措施,同时也可以采取教师到实习基地实习,或给现有教师放进修研究假期潜心专业提升,或提请名牌高校举办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师培训班为地方院校培训师资等方式。在专业建设与发展中,专业建精建细从而建大建强的关键是教师,各高校在这方面做一些切实的工作,以真正促进专业的发展与强大。当然,这些都需要学校给予时间、经费、体制等方面的大力支持。

6 结语

综上所述,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定位和发展影响着该专业学生的就业、生活,乃至社会贡献。院校要针对课程科学分析,创新改革,在明确定位和探索发展的历程中,不断优化师资力量、改革课程,推动社会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发展。

(作者系长春中医药大学 讲师)

【参考文献】

[1]王瑞娟,云宏魁.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业问题分析——基于内蒙古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调查[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28(11):57-59.

[2]于戈,刘晓梅.论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研究[J].甘肃社会科学,2011(5):236-239.

[3]李承辉.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定位与发展研究[J].中国农业教育,2011(6):59-62.

[4]王春艳.民族地区公共管理类专业特色化发展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27(11):104-105.

[5]张红凤,宋燕.地方普通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基于应用观的审思[J].教育发展研究,2015,35(9):53-58.

[6]吴玉韶,王莉莉,孔伟,等.中国养老机构发展研究[J].老龄科学研究,2015,3(8):13-24.

猜你喜欢
发展研究
我国文化类真人秀节目的突破
贵州高铁经济带发展研究
东北粮食物流发展研究
“互联网+”时代国际贸易新方向跨境电商发展研究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研究
儿童早期工作记忆发展研究
北方水稻机插秧技术发展研究
论高职教育和双语教学的关系
互联网思维下零售业发展研究
略谈现代机械加工技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