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口虔贞女校的发展设想

2020-10-21 21:42杨桂瑶
锦绣·中旬刊 2020年2期

杨桂瑶

摘 要:虔贞女校始于瑞士巴色会在香港创建的“巴色义学”教会学校,1891年迁至浪口,是一所融入西方文化启蒙的学校,包含丰富的历史、文化、教育、艺术内涵。它是打开深圳地区现代教育的一扇窗,是百年前客家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交汇地,可以发展成为深圳地区百年建筑文物活化利用的示范。为将虔贞女校打造成深圳客家文化和西方文化交流的文化地标,应对其周边进行视觉识别系统设计,深入研究女校和浪口村的历史,将虔贞女校和浪口村典型建筑进行连片规划,打造虔贞-浪口文化艺术圈。

关键词:虔贞女校;客家文化和西方文化;发展设想

虔贞女校位于深圳市龙华区大浪街道浪口社区东北角,最初为西营盘女校(巴色会创立),开办 于1861年,为黎力基夫人所创立,名为巴色义学,以客语授课,推動女子教育,为客族教会女学之发祥地。后因骆润滋擅长教育,主要负责管理学校,其于1891年负责将女校迁至浪口,改名为虔贞女校。①

巴色会曾力图将这所教会学校的打造成完全迥异于中国传统教育的新式学校,将西方的教学内容和管理方式带到虔贞女校,有专门由欧洲各国女子师范学校毕业的女教师来辅导学生,开设有格致课、物理、化学、地理、职业教育等课程,还将西方音乐和美术教育作为通才教育。虔贞女校从开办之初就采用中德语教学,在民国后,改为中英语教学。虔贞女校优质的师资和新式的教学,使其闻名远近,吸引了来自香港、东莞、惠州等周边的学生。为此,学校先后在1908年和1917年两次扩建。

在建国后,几经变迁,曾先后改名为姜头小学、浪口小学。1985年虔贞女校被定为危房,停止办学,虔贞女校被合并到大浪小学后停办。后来,学校曾被改造成仓库和厂房,工厂搬走后,又成了施工队的工棚。2013年,女校的修缮项目正式立项。2 0 1 4年,在大浪街道办的推动和指导下,完成遗址修复,将虔贞女校保留了下来,2016年重新揭牌开馆,命名为虔贞女校艺展馆。

作为一个民国女子教育启蒙学校的承传载体,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教育、艺术内涵,这是“一所融入了西方文化启蒙的学校”。虔贞女校的重新修复,对深圳的文化事业发展有三大重要意义:

一是目前保存较为完整的首个打开深圳地区现代教育的一扇窗,是深圳地区最早引入西方教育的发源地。

虔贞女校是深圳乃至广东省早期罕见的教会女校,其课程设置和教育管理的方法均不同于传统私塾教育,物证明了深圳当时对西方文化的接纳和超前的教育理念,对研究深圳乃至广东地区的教育史和教学形态变迁有不可替代的参考价值和象征意义。

二是作为百年前客家文化和西方文化文化交汇地,虔贞女校和所在浪口村是客家文化与西方文化融合研究的重要节点。

客家文化相比广府文化、潮汕文化更具开放性与包容性,使巴色差会牧师得以进入深圳、梅州、东莞、惠州、河源等客家地区布道、办学,在浪口生根发芽的虔贞女校正是其中的代表。虔贞女校作为见证客家文化和西方文化在南中国碰撞与交融的历史的文化地理坐标,对于研究客家文化、完善和拓宽深圳及周边地区的历史维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是作为深圳地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参观地,后期进行较好的文化艺术活动运营,则将成为百年建筑文物活化利用的示范样本

虔贞女校是全国范围内罕见的留存至今且保存完好的教会女校旧址,也是深圳保存最完整的标志性西式学校建筑,是深圳重要的历史文化财产。经过修复后,重生为常态化运营的“虔贞女校艺术展览馆”,是建筑文物活化利用的成功樣本,对于古建筑等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及利用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和借鉴价值。

为此,从客家文化与西方文化交流的角度出发,深入挖掘虔贞和浪口村的历史,深入追溯、研究与探讨浪口客家文化基因的嬗变,寻找大浪文化之根,为推动大浪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将虔贞女校打造为深圳市客家文化与西方文化交流的文化地标,成为在海内外拥有较大影响力的致力于客家文化与西方文化交流的研究、教育与展示机构,对虔贞女校作出以下发展设想:

一是进行视觉识别系统设计、绘制文化墙。.

对虔贞女校内部及周边浪口村沿线进行视觉识别系统设计和文化标识设计,并与艺术家合作,在虔贞女校旁教堂入口墙面创作体现本土文化和虔贞文化的艺术墙绘,打造虔贞女校文化圈的视觉标志。

二是对虔贞女校和浪口村进行深入的历史文化研究

1、开展专家论坛

开展专家学术论坛,邀请文化地理学、历史影像、人类学、建筑学、中西方文化研究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团队进行调研,深入解读大浪客家文化的嬗变,以及与西方文化交汇后的影响。在学术专业领域宣传提升虔贞的社会影响力。

2、分阶段进行历史研究、人物故事采集和展陈物品收集。

虔贞女校涉及的人物和历史颇为学厚,需花长时间和精力进行研究。一是深入寻访虔贞女校校友、浪口及周边居民、学者等,深入收集整理虔贞女校和浪口村历史,收集本土展陈物件。二是到香港崇真会进行历史延展研究。三是到瑞士的巴塞尔档案馆进行原始资料的收集、传教士后代追踪访谈。

3、对巴色会用客语编写的词典和教材进行文献整理

韩山明在进入香港后不久即编写了德客词典,成为首个  。由巴色差会编写的客语字典及教材是研究虔贞女校及教会学校教育方式及历史的重要文献,这些保存完整的文献是一座巨大的宝库,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和研究,将更进一步丰富虔贞的历史文化内涵。

三是开发规划虔贞-浪口文化艺术圈

1、浪口村3D 测绘

因虔贞女校所在的浪口老村即将进行城市更新,急需与专业测绘公司合作,对虔贞女校和浪口老村所有历史建筑和民宅进行3 D 测绘,建立3D数据模型,将整个老村以数据模型的形式进行留存。

2、规划虔贞-浪口文化艺术圈

在虔贞女校附近规划新馆,对原馆进行扩展建设虔贞二期,对浪口村有价值的古建筑进行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将虔贞二期、浪口炮楼、西洋楼建筑群的连片规划设计利用,推动打造浪口文化艺术圈。

3、开展各种文化艺术活动

开展虔贞学堂、艺术浪口、虔贞剧社、童声合唱团、开设风琴班、客语培训班、摄影展和艺术展等活动,以促进虔贞-浪口文化艺术圈的形成。以《百年虔贞》《百年浪口》为题材,提取创作舞剧、音乐剧、电影等文艺作品。

参考文献

[1]香港崇真会立会140周年纪念特刊,基督教香港崇真会编印,1987年10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