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新淡雅 隽秀脱俗
——饶宗颐《花卉四屏》赏析

2020-10-22 13:14
老年教育 2020年10期
关键词:花之饶宗题画

吴 鋆

饶宗颐先生的《花卉四屏》,是其78岁时创作的。此作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梅、兰、竹、菊四君子,而是牡丹、莲、菊、梅四物。饶宗颐先生将这四种植物组合入画,用自己的认识和解读赋予它们新的艺术生命。这组《花卉四屏》,构图大胆,每种花卉都采用三角形构图,且配有题画诗。布局均以画为中心,字以环绕的形式将画包围。这样不但填补了画面的空白,也增强了画面的平衡感,使画面内容更加丰富。

牡丹,花之富贵者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喜欢把牡丹作为笔下题材,尽情抒发对牡丹的喜爱之情。如唐代徐凝在《牡丹》一诗中曰:“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明代徐渭用泼墨法画牡丹,笔墨简练、泼辣豪放,一扫前人呆板造作之气。如他的《墨牡丹》,用笔简洁轻松、墨色淡雅,似有一股文人气息。花瓣巧用留白和重墨制造出花的层次感,花头及叶皆大笔点染而成,仅枝茎及叶脉用线条画出。整幅作品虽是水墨画成,却有富贵庄严之相。牡丹有黄、红、蓝、紫等,可是徐渭不拘泥于牡丹的色彩绚烂,却以水墨绘之,有意赋予牡丹清雅脱俗的格调和神韵。

饶宗颐先生的《牡丹》,一枝独秀,如贵妃出浴,娇艳美丽、高贵典雅,以没骨法画花、单勾法画叶、行书笔法画枝干。题画诗选用徐渭诗句:“我学彭城写岁寒,何缘春色忽黄檀。正如三醉岳阳客,时访青楼白牡丹。”虽诗中称“白牡丹”,饶宗颐却以红色画牡丹花,恰是“意足不求颜色似”!

莲,花之君子者

提到莲花,人们最先想到的便是周敦颐的“吾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饶先生亦甚爱莲花,所画莲花不计其数。而其名之“颐”字,正取自周敦颐之“颐”。

观饶宗颐先生的《莲》:一朵红荷亭亭玉立于画面的左边,右边以泼墨法画出淡淡的荷叶。作者用没骨法画荷梗、双勾法勾勒荷花轮廓,更突显出红荷的靓丽——高贵而不妖艳。伸展的荷叶形态,犹如翩翩起舞的少女甩出的两袖,姿态飘逸。较之张大千笔下的荷花,少了几分气势磅礴却多了一分清丽脱俗的灵动;较之吴昌硕的荷花,少了几分金石味却多了一分禅意。

菊,花之隐逸者

先秦时期的屈原,最早将菊花引入文学创作之中并赋予其文化内涵。如《离骚》中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九章·惜诵》中有“播江离与滋菊兮,愿春日以为糗芳”。东晋陶渊明对菊花“独爱”,赋予菊花高洁隐士的形象,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等名句,使菊花上升为人格的象征,菊也有了“隐君子”“东篱客”的别名。

饶宗颐先生的《菊》,画的是向上生长之菊,图中仅有一根菊茎,菊茎从画面左下角挺直向上,五朵菊花灿然开放。最上面的三朵聚集一处,与另两朵成高低俯仰状,使得画面层次分明、虚实相生。五朵花的高度不同、朝向不同、神态各异,表现出微妙的纵深感。作者以枯墨作枝干、没骨法写花、单勾法写叶,叶脉用行书笔法勾勒,极富节奏感。

清代南阜曾画过一幅菊花题材的《陶径风清图》,画面上方题诗曰:“绕砌依阑曲作行……不向朱门动舞尘,萧然松石自成邻。可怜也似看花客,难作金闺食肉人……”这首诗赞扬了陶渊明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高贵品质。饶宗颐先生所作《菊》上的题款,正是节选南阜的这首题画诗。

梅,花之魁首者

梅花,在中国传统中又名“五福花”,有“梅开五福”之说。国人赏花,不仅赏花的外表,更欣赏花中蕴含的人格寓意和精神力量。在文学艺术史上,梅诗、梅画数量之多,令任何一种花卉都望尘莫及。特别是在宋代,人们对梅之美的意识高涨,孕育出了两个梅痴——诗人林逋和画家宋伯仁。

《花卉四条屏》 饶宗颐

元代墨梅画家王冕在《南枝春早图》中,运用了他首创的“万玉”构图,把无数的花瓣放入画面,创造出美丽而又密集的画面效果;而梅干仿佛是拉满的弓弦,蓄势待发、蕴含力量,充满了苍劲之感,刻画出梅干迎风傲霜的气质及历经岁月的古雅。而饶宗颐先生的《梅》,一梅枝从左下向右上伸出,下密上疏,几朵红梅跃然纸上。相较于王冕的《南枝春早图》,这幅梅花显得简洁朴素,却能以少胜多,只用寥寥几笔就将梅花的姿态刻画出来。左重右轻的布局、出色的疏密平衡,于简洁雄浑中蕴含着清纯的风韵。

在色彩上,饶宗颐先生都只用了墨及红色颜料,皆以红色写花,以墨画枝干、点花蕊。但又同中求变,四幅画都以行书落款,题画诗却采用了行、隶、篆三种字体来书写。整组作品墨色浓淡变化多样,饱含水墨韵味,时而淡墨、时而浓墨、时而焦墨,起伏跌宕的墨色变化极富书法笔趣,将墨分五色展现得淋漓尽致。此组花卉四屏,画中有诗,诗中有画,令人赏心悦目。

猜你喜欢
花之饶宗题画
饶宗颐常用印
饶宗颐作品欣赏
民族融合视域下的元代民族诗人题画诗刍议
苦读千年史,笑吟万家诗。
《扬州八怪题画诗考释》——直抒胸臆,寄情于画
花之物语
大树后面
爱 莲 说Love of the Lotus
《明 徐枋题画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