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小姐的74年:美人去哪儿了

2020-10-23 07:58
时代邮刊 2020年19期
关键词:港姐小姐冠军

今年香港小姐的评选落下帷幕之后,并未有太多人关注结果,反而是再次怀念起香港小姐的黄金时期。张曼玉、钟楚红、邱淑贞、袁咏仪、李嘉欣……如果摘掉这些港姐的名字,香港影坛的星空会暗淡许多。

有人曾说:“最能代表香港的,不是尖沙咀的钟楼,不是太平山的老衬亭,不是海洋公园,也不是大富豪夜总会,而是香港小姐。”

如今,香港小姐的盛况不再。但换一个角度看,港姐选拔的衰落史,也是女性意识的觉醒史。

上世纪40年代—70年代:底层女性翻身记

上世纪40年代中期,香港女性社会地位不高,就业机会稀少,大多寄希望于嫁到好人家来改变命运。时值二战结束,从战争中走过来的人们,希望看到新鲜的娱乐活动,大环境催生了香港小姐比赛。尽管一开始比赛的规模很小,但它是底层女性改变命运的希望。

1946年,首届香港小姐由丽池空军俱乐部与香中泳团联合举办,报名参选者有117人,实际到场的只有11人,李兰轻松拿到第一名。

李兰出身贫困,原本是酒店女招待,香港小姐冠军的身份改变了她的命运。她得以进入演艺圈,出演了香港抗战后首部电影《情焰》,还有香港首部黄飞鸿电影《黄飞鸿鞭风灭烛》。不久后,她嫁给一位游乐场经理,结束了短暂的演员生涯。

第二届香港小姐比赛,报名者更少。吴丹凤当选冠军,她拍电影,结婚又离婚,最后嫁给香港钟表大王伦天乐,从此息影。

第三届香港小姐比赛,以门票作为选票。有人作弊,一口气买了300张票,引起现场骚乱,导致下一届比赛暂停。从1946到1973年,由于举办单位不固定,港姐比赛断档好几回,一共只进行了11次选拔。

上世纪70年代—80年代:香港媳妇的标准

上世纪70年代初,香港经济蓬勃发展,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主流价值观回归传统,推崇高贵典雅的女性形象。1973年,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一般称为“无线”)成为香港小姐固定的主办方,响应时代的趋势,提出“美貌和智慧并重”的口号。

新时期的香港小姐,不仅要代表香港参加世界小姐、国际小姐、环球小姐比赛,还肩负着宣传香港的使命,到世界各地进行亲善访问。所以,端庄贤淑的气质,比美艳动人的容貌更重要。这一届大热选手赵雅芝回答问题时,由于过度紧张导致结巴,输给了仪态大方的孙泳恩,只拿到殿军。

此时,香港刚取消一夫多妻制,女性地位得到提升。但大多数女性事业心不强,香港小姐依然是嫁入好人家的跳板。港姐冠军的标准,其实就是好媳妇的标准。1975年的冠军张玛莉,嫁给了李小龙的哥哥李忠琛;1977年的冠军朱玲玲,嫁给了富豪霍震霆;1980年的冠军戴月娥,随英国丈夫远走异乡。她们纷纷息影,过上相夫教子的生活。

上世纪80年初—80年代末:香港造星工场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批香港小姐率先发现事业比成家更重要,开始打拼事业。

1979年,出身穷人家的钟楚红,因为不会穿高跟鞋导致现场失误,仅获得第四名,但人们依旧被她的美貌所征服。为了证明自己不是花瓶,她不停地接戏,最忙的时候每天三四组戏,夜班接日班,只有两个钟头休息。和刘德华拍《猎鹰计划》时,玻璃片扎进她的后颈,血直往外冒,但她死活不肯去医院,要拍完那个镜头才收工。

另一个“拼命三娘”,是1983年的港姐亚军张曼玉。亦舒夸她:“模样好,白皙得离奇,一头好头发,小小眼睛,厚肿小嘴巴,体格无瑕可击,笑起来如纯洁兔宝宝,无论穿什么戴什么古怪东西,仍然可爱活泼,据说皮肤吹弹得破,没话说。”张曼玉出道后的第一部电影,是王晶导演的《青蛙王子》,和钟楚红一起出演。她在《警察故事2》中不用替身,被钢架砸破头皮,缝了8针。还有一年,她连拍12部电影,江湖人称“张一打”。

张曼玉和钟楚红是无话不谈的好友,还一起出演过亦舒的《流金岁月》。她们都不是港姐冠军,却发展得比冠军还好。

1984年,香港小姐比赛在“美貌和智慧并重”的基础上,又提出“充满阳光活力”。港姐冠军高丽虹是中澳混血儿,但评委并不介意:“中西合璧,散发香港魅力。”后来,她果然在演艺圈杀出一条血路,拍摄《东方秃鹰》《皇家女将》等动作片,成为香港影坛第一个港姐出身的武打明星。

看到香港小姐越办越好,亚视开始做“亚洲小姐”选拔。1986年,为了与亚视对抗,无线提出“艳光闪烁显才华”的主题,希望挖掘出有知识水平、职业女性形象的香港小姐。当选冠军的是美国纽约大学毕业生李美珊。虽然李美珊的文化水平高,但是姿色稍欠,不敌亚洲小姐利智的人气。

于是隔年无线的香港小姐又调整路线。邱淑贞是当年热门人选,有报刊称:“香港选美有史以来,还未见过这般美妙的人儿。”因为被媒体歪曲报道,她后来愤而退赛,止步港姐12强,但还是被王晶赏识进入电影圈。他们陆续合作了《赤裸羔羊》《鹿鼎记》《赌神2》等电影,王晶成为商业片大导演,邱淑贞成为香港一代性感偶像。

林青霞认为1988年的冠军李嘉欣是历届港姐中最美的,与她合作过《笑傲江湖Ⅱ:东方不败》。李嘉欣不满足于只拍商业片,她后来便出演了王家卫的《堕落天使》和侯孝贤的《海上花》。那时的人都说:“富不过李嘉诚,美不过李嘉欣。”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智慧型香港小姐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香港女性知识水平整体提升,港姐选拔也步入了巅峰时期。80年代最后一位港姐,终于实现了知识女性与电影明星的结合,她就是陈法蓉。陈法蓉在美国夏威夷大学是学霸级人物,经常拿奖学金。1989年参选香港小姐时,主持人问:“你为什么来?”她回答:“我是来赢的。”很多人说她是最有都市气息的港姐。于是,无线让她在《廉政追缉令》中扮演ICAC总调查主任,王晶让她在《赌侠》中扮演高级督察。

1990年的港姐冠军是袁咏仪。据说,曾志伟不满意这个结果:“从头看到脚趾,没有一处是漂亮的,也不知道为什么会选出来。”现场有媒体挺袁咏仪:“你很漂亮,你很靓!”“靓靓”的外号就这样被叫开了。袁咏仪的起点很高,19岁捧得港姐冠军,21岁凭借《亚飞与亚基》斩获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新人奖,23岁凭借《新不了情》夺得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主角奖,24岁凭《金枝玉叶》蝉联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主角奖。

1991年的港姐郭蔼明,打破了港姐的学历记录。她是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机械工程系硕士生,原本只要完成NASA的实习,就能成为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工程师。谁知她回香港度假时,一时兴起参加港姐比赛,竟斩获冠军,季军是蔡少芬。

决赛当晚的表演是埃及主题,四大天王扮演异国王子,与冠军郭蔼明轮流表演歌舞。歌舞结束后,四大天王问:“你喜欢我们哪一个呢?”郭蔼明一个都没选,她喜欢的是穷小子刘青云。

郭蔼明是香港小姐出身,与邵美琪、关咏荷、陈松伶并称TVB第二代当家花旦,刘青云相貌平平,跑了多年龙套才出头。尽管在外人看来他们不太登对,但他们还是走到了一起。

嫁入豪门不再是香港小姐的第一选择,她们向往更加平等的恋爱。

上世纪90年代初—90年代末:香港小姐的末代辉煌

在郭蔼明这届之后,港姐选拔质量呈断崖式下滑。1993年,评委成龙欣赏莫可欣的才华,却忽视了她相貌欠佳,将她推举成冠军。结果她被人说是史上最丑港姐。“你长得像港姐”甚至成为坊间一句骂人的话。1997年,香港回归伊始,却遭遇亚洲金融危机,娱乐行业遭受重创。港片年产量由辉煌时期的200多部降到80多部,留给港姐的位置也少了。

90年代末,只有两位港姐的名字被人记住。一个是1997年的季军佘诗曼。她后来出演的古装宫斗剧《金枝欲孽》,以最高收视41点的成绩,获得香港年度收视冠军。另一个是1999年的冠军郭羡妮,她凭借古装穿越剧《寻秦记》走红。

这终究不过是TVB的末代余晖。

2000年—至今:港姐选拔向左,香港女性向右

进入新世纪以后,因港姐颜值被外界质疑,无线为了提高收视率,在港姐选拔外延环节上挖空心思,或者让参赛者拍摄性感的外景照,或者请四大天王再来助阵,但都未复制当年的辉煌。

2004年,大陆和香港签署《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贸易关系的安排》。香港艺人为了获得新机会,纷纷选择北上,其中包括昔日港姐陈法蓉。

只见旧人去,不见新人来。为了吸引观众,香港小姐走向一条审丑的道路,遭人非议。

那么,为什么现在没有好看的港姐了?答案或许是,参选的好看女性变少了。相关数据显示,2017年香港女性劳动参与率为50.8%,高出男性1.6个百分点,俨然是“妇女顶起半边天”。此时,香港女性受教育程度是亚洲最高的,社会地位也是亚洲最高的。她们不需要通过香港小姐的舞台展示自己,以获取上升资源,大可直接进入原先男性主要从事的行业,比如地产、金融、政治等。

1982年的亚军邝美云出走影视圈,转战商界,以5亿家产稳坐香港炒楼女明星第一人,又为慈善教育事业做出突出贡献,当选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1994年的冠军谭小环,在TVB打工18年,转身卖鱼蛋后,第一个月挣的钱就多过在TVB的收入,如今分店开了一家又一家。

香港女性往上走的时候,香港小姐却在往下走。港姐张玛莉曾说,她对“获选港姐是机会的钥匙”这一说法产生怀疑。一些被誉为“机会”的机会,对某些女子来说,却是陷阱和深渊。港姐只是人生另外一个开始,结局是好是坏,很大成分在于每个人的理想和追求。

香港小姐的衰落,是不可逆转的时代趋势,放在历史的长河上看未必是坏事。不必过于惋惜,只需记住那时璀璨的星光有多美就够了。

猜你喜欢
港姐小姐冠军
缺牙小姐
“等一下”小姐
没有冠军的赛跑
今年港姐选美再惹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