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滚 守望大山的传播者

2020-10-23 09:13刘锦鑫张如意
中国新时代 2020年4期
关键词:张玉扁担大山

刘锦鑫 张如意

黑虎庙小学位于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的北部深山区。这里有一位普通的校长,坚守在大山深处19年,守护村里的孩子们,让孩子走出大山,走向更宽阔的外面的世界。他就是镇平县高丘镇黑虎庙小学80后校长张玉滚。没有豪言壮语,只有坚毅的选择,他十几年如一日坚守在大山深处,只为改变山里娃的命运,托起大山的希望。

“都走了,孩子们咋办?”

从镇平县城出发,向西北沿着蜿蜒的盘山公路走,到达海拔1600多米的尖顶山头,向下望去,山谷里的一片平地上,就是黑虎庙小学。

一面五星红旗高高飘扬,还有一座破旧的两层教学楼,一栋两层的宿舍,三间平房,这些就是黑虎庙小学的全部了。

2001年8月,刚刚从南阳第二师范学校毕业的张玉滚,跟着黑虎庙小学的老校长吴龙奇来到学校,走进自己曾经上过课的教室,映入眼帘的还是以前的样子:“破桌子,破水泥台子,里面坐着十来个土孩子”。最大的困难还在于,没有老师教这些“土孩子”。

看着孩子们清澈无邪、渴望知识的眼神,张玉滚想起当年的自己,眼眶一湿鼻子一酸作了决定:“啥也不说了,我不走了!”

当年21岁的张玉滚放弃了本来可以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开始了他在黑虎庙小学的从教生活,从每月拿30元钱补助、年底再分100斤粮食的民办教师开始干起。而这一干就是19年。

黑虎庙村是镇平县的深度贫困村,这里位置偏僻,黑虎庙人要想走出大山,需要沿着山间小道走上十几个小时才行。直到2017年冬天,这里才通了不定時的公交车,环境可以说是相当艰苦。

“外面的老师进不来,咱自己培养的学生留不下,都走了,山里的孩子咋办?”老校长吴龙奇的一番话让张玉滚陷入了深思。张玉滚深深地明白,山里人世世代代追求的梦想就是走出大山,改变命运。于是,张玉滚从学校毕业后,说服了父母,留在了黑虎庙小学,留在了孩子们中间。

面对微薄的工资、艰苦的环境,张玉滚也曾犹豫过,但是一想起孩子们渴望知识的样子,他知道自己不应该放弃,“前半夜想想自己,后半夜想想孩子。都走了,孩子们咋办?”如今,家长们提起他,总会激动地说:“玉滚来了,我们的孩子就有希望了。”

张玉滚说:“孩子们走出大山的梦想是我最大的梦想。”19年来,黑虎庙小学的老师换了一茬又一茬,只有他一直坚持在这偏远的山区,固守一分淳朴与清贫,无怨无悔,用无限的师爱陪伴乡村孩子们成长。

用扁担为孩子挑来希望

在张玉滚的办公室里,有一根磨得溜光的两米长的扁担,黝黑发亮,看样子已有不少年头了。张玉滚表示,这根扁担可以说是学校的传家宝,以前孩子们的书本、作业本都是靠它担回来。不单单是挑书本教材、学具教具,还挑油盐酱醋、蔬菜大米,这根扁担挑起的是黑虎庙小学的生活。

张玉滚介绍这根扁担时充满自豪,自己刚来黑虎庙小学任教的2001年-2006年的5年间,都是靠着这根从老校长手中接过的扁担,从大山外为孩子们挑来学习生活用品。一根窄窄的扁担,挑起山里娃的“上学梦”。

因为那时候学校到山外不通车,要想走出大山,就得沿着山脊上牛羊踩出的小道,翻山越岭,走到最近的镇需要10多个小时。这里山高路险,坡陡弯多,交通十分闭塞不便。

村里的老辈人都说这路“上八里、下八里,还有一个尖顶山;羊肠道、悬崖多,一不小心见阎罗。”尽管如此,也拦不住张玉滚想让孩子们读书的心。在黑虎庙小学,每学期开学前,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去镇上运送教材。过去都是老校长用扁担扛回来,后来张玉滚主动请缨,担此重任。学习教材、生活用品,样样都得从镇上用扁担挑回来。

5年来,肩不离担,担不离肩,再辛苦也要去挑担,就这样风里来雨里去,不管严寒酷暑,5年如一日。张玉滚就这样把自己“铆”在大山深处,靠着一根扁担,为孩子们挑来学习生活用品,也挑起了孩子们的希望。

黑虎庙小学老校长吴龙奇说,这个扁担背后,还有一段感人肺腑的故事。

“2003年的正月初十,我叫他(张玉滚)去高丘镇取书本,结果他走了之后,这山本身山高还下着雨夹雪,他怕把书淋湿,把自己的外罩脱了,给它(扁担)两头的袋子盖住。”

那年冬天特别冷,山里潮气大,导致路上都是冰,让本来就难走的山路更加湿滑难行。即使这样,也没有拦住张玉滚。吴龙奇记得很清楚,那是正月初十凌晨3点多,张玉滚和另一名老师揣着几个凉馍就扛上扁担出发了,一步一滑地直到中午才赶到镇上。

回来时天色已经变暗,他俩挑着几十公斤重的教材、练习本往回走。张玉滚他们天黑看不清路,偏偏又赶上了下雨,实在是走不动了,好不容易找了个山洞,把书本小心翼翼用油毡包起来放好。他们背靠背取暖,第二天一早再往回走,等到了学校,两人几乎成了“泥人”。书本却被裹得严严实实,打开来干干净净,连一点褶皱都没有。

张玉滚孜孜不倦、没日没夜地为了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努力着。2006年,通往黑虎庙的公路终于修好了,山里人的出行方式有了改变。张玉滚不再用扁担了,取而代之的是一辆摩托车。

“2006年,黑虎庙通往山外的公路修好了,山里人的出行方式终于有了改变,但是因为山高路险通不了客车,很多村民买了摩托车、机动三轮车。”张玉滚说,“我咬咬牙,也省吃俭用置办了一辆摩托车。此后,老扁担谢幕,小摩托登场,我去镇上给学校买米、买菜、拉教材,再也不用肩挑背扛了。少则几十斤,多则百余斤,几年下来,我骑坏了4辆摩托车,轮胎更换的次数数也数不清。”

近几年生活条件又改善了一些,张玉滚又花了几千元钱买了辆面包车为学校服务。变了的是张玉滚往来学校和镇子时的交通形式,不变的是他这颗为了孩子们的心。

什么都会的好老师

因为学校条件艰苦,师资力量不足,为了让学生们能够获得更全面的知识,张玉滚不得不把自己打造成“全能型”教师。不管是理科还是文科,张玉滚都能为孩子们讲好。“不耽误一节课,千方百计上好每一节课”,是张玉滚给自己定下的“铁律”。

数学课上,张玉滚运用直观教学法,和孩子们一起制作钟表表盘、正方体、长方体等教具;语文课上,他为了优化教学环节,力争把每节课的讲课时间控制在15分钟内,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思考和练习;科学课上,他带领孩子们去野外考察,自己动手做实验,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探究大自然的兴趣;英语课上,他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他们对英语的恐惧感……

“给学生一瓢水,老师要有一桶水。”张玉滚说,正因为有这个压力,才使自己不断钻研各种新型教学方法、填补知识空白。说起英语课,张玉滚知道学校条件不够好,为了让山里的孩子也能说一口纯正的英语,他自掏腰包买来录音机和磁带,先跟着一遍一遍学。在课堂上,他一边播一边教,有时候一个发音,就让孩子们反复练上十几遍,孩子们的英语说得越来越好。张玉滚打趣地说:“发音要练好,可不能让孩子们将来出去了说一口黑虎庙英语,让人笑话!”

正是这种“在教中学,在学中教”的教学理念,最大限度地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

学校缺少体育设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课下锻炼身体,大课间时,张玉滚就和孩子们围成一圈玩抵羊斗鸡,活动课还经常领孩子们去爬山。

张玉滚几乎把全部的心血都倾注在学校。黑虎庙小学原来没有食堂,孩子们从家里带米面馒头,自己生火做饭。每天烟熏火燎,年龄小的孩子做饭总是半生不熟。2003年,食堂虽然建好了,可是给的工资少,没人愿意来做饭。万般无奈,为了让孩子们吃上热饭,张玉滚劝说妻子张会云来学校给学生们做饭。

2014年5月的一天,张会云在轧面条时,右手四个手指不幸被机器轧折,鲜血淋漓,等赶到县医院,已错过最佳治疗时机,落下了残疾。望着丈夫那张因自责而满是痛苦的脸,她轻轻地叹了口气,她深知张玉滚的心,没过几天就重新出现在学校,不过后来她炒菜、做饭都换成了左手。就这样,张玉滚和妻子相濡以沫,用无私坚守和奉献精神,守护着山村里的孩子们。

除了解决吃饭问题,张玉滚还为学校的建设操了不少心。

2006年,学校要盖新校舍,运材料格外难。又赶上农忙季,建筑队的民工都回家抢收抢种去了,搬砖运料就落在张玉滚身上。他驾驶一辆摩托车,镇上学校两头跑。上山撬石头,下河挖砂土,运水泥、搬砖头、平地基,起早贪黑,没日没夜劳作,等到新校舍盖好时,他已瘦得脱了相。

“这些年的艰苦磨炼,练就了我过硬的技能:手执教鞭能上课,拿起勺子能做饭,握起剪刀能裁缝,打开药箱能治病……”张玉滚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孩子们的成绩在全镇一直名列前茅。年复一年,学生走了一届又一届,我也先后教了500多名孩子,培养出不少大学生。”

不仅是老师 更是一家人

张玉滚为了让孩子们都能上学,真的是操劳了不少。他总是说:“孩子们走出大山的梦想就是我最大的梦想。”为了这份初心,他执着坚守,扎根山区,固守清贫,用无限关爱陪伴孩子们成长。

张玉滚刚到黑虎庙小学当老师的时候,竭力要解决的痛点就是孩子们的上学问题。孩子失学原因错综复杂:既有缺乏管教而产生的厌学,也有家庭贫困而导致的辍学……他知道要想教好学,就必须保证孩子们有学上。

就这样,张玉滚挨家挨户地去走访,靠着一双腿、一张嘴,摸清楚了情况:学生中有将近1/3是留守儿童,有的父母亲常年在外打工,孩子跟着爷爷奶奶生活,老人年纪大了,需要格外操心;每名学生在哪儿住,谁上学需要接送……张玉滚一一记在心上。

掌握清楚情况后,张玉滚因人施策、因事施策:家庭贫困的,他便拿出工资倾囊相助,并与相关部门联系,实施教育扶贫,从而解决上不起学的问题;有的孩子全靠爷爷奶奶照顾,他就多上一分心,当起孩子们的家长,上学和放学的路上格外关注,让孩子们感受到学校的温暖;学校原来没有食堂,孩子们在教室后面临时搭建的棚子里生火做饭,他便想方设法办起了食堂。不缺办法的张玉滚,让“一个孩子都不会失学”从承诺变成了现实。

“白天当老师,晚上当家长”,张玉滚和学生同吃同住,在生活上对学生体贴入微、关怀备至,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

2010年7月的一天凌晨,暴雨倾盆,在校值班的张玉滚想到留守儿童张明明家可能遇险,就立即冲过去,从坍塌了一大半的房子里,把明明和他的爷爷转移到安全地带。大家都不敢相信,这个文弱书生竟然能同时扛起两个人冲出危险地带。

张玉滚对教育的炙热情怀,化成了一股强劲的力量。他在黑虎庙村的19年间,村里没有一个孩子失学,还陆续培养出不少大学生,这让他十分骄傲。

由于多年的操劳,张玉滚虽然是一名“80后”,却有些沧桑。一米六几的个头,平时穿着一件皱巴巴的黑色西装,风华正茂的年纪鬓角却已斑白。尽管眼角布满皱纹,可只要提起孩子,提起学校,他的眼中总是充满了光亮。

为了一句诺言,张玉滚在地处深山的黑虎庙小学一干就是19年,然而他并不后悔,潜心教书、用心育人,他明白知识可以改变命运。

尽管张玉滾知道大山外的世界很大很精彩,但他却始终没有挪开他的脚步。他知道只有自己守望着这座大山,才能有更多的孩子走出去:“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关注大山里的孩子,而我更愿意做一轮明月,守望这片希望之花,照亮山村孩子走出大山的路。”

猜你喜欢
张玉扁担大山
热喷涂技术在汽车零部件中的应用及其工艺
春天的大山
杨存怀:“土专家”挑起增收“金扁担”
金扁担
科比:写给17岁的自己
熊爸爸的扁担
挑扁担
汪仁斌、张玉设计作品
大山
Overview of the Major 2012-2013 Northern Hemisphere Stratospheric Sudden Warming:Evolution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Surface Wea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