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揣摩”入手,品“形式”之美

2020-10-23 09:14康翠玲
读与写·中旬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教学思想教学实施初中语文

康翠玲

摘要:新语文课标要求我们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语文教学思想,牢记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之本的新观念,这已不再是一个方向、口号,而已是势在必行、步入课堂的教学实施了。此文通过揣摩语言形式进行语文教学分析,力图抓住语文教学核心点,优化初中生语文素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思想;教学实施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20)14-0091-01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书也读了不少书,作为老师也费了不少劲,可就是教学效率不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不显著,掩卷深思,恍然有悟——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运用揣摩品味少,老师指导学生如何揣摩品味也不够。

何谓揣摩,就是反复思考推敲品味。拿到一篇文章,要潜心静读。抓住语言文字的形式,来品味揣摩作者表达的情思。

“读”是揣摩的第一步,所以我们老师不能一进课堂就讲,得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阅读,切不可草草浏览一下文章,就让学生分析揣摩品评,如此的话,学生势必哑口无言,或者不知所云,此时老师不可急躁,更不可生拉硬扯,把结论干脆告诉学生,让学生回过头去,再从文章找出印证的材料,学生此时已得到结论,他往往也不会再去做那看似“费力不讨好”的工作。

因此,作为老师不必急于求“成”,而是让学生有一个揣摩品味的过程,慢下来,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让他有思考的过程,只有这样,学生动脑了,他的思维能力才能得到训练,日久天长、坚持不懈,他的语文素养才能提高。我想我们为师的都力求为“好师”,因此我们就得让作为主体的学生,独自去揣摩品味。

揣摩品味应以语言形式为主。

揣摩文章的形式,首先从字词句入手,揣摩作者是如何锤词炼句的。比如《藤野先生》一文里,作者初见藤野先生,最初文章写了他的肖像,并没有写他用了什么声调来向学生介绍自己的。后来加了声调特点,细细品味添加了寥寥几字,便逼真地勾勒出藤野先生教学时的和悦语态,不禁使我们感到藤野先生的诚恳,更如闻藤野先生之声了。

这是用了添加句子的方法,使我们品味到了语言文字之妙。就是小到一个词,细嚼,也有味道。比如鲁迅的《社戏》里,“我”经过一系列波折,终于能和小伙伴们去看戏了,我们“点开船”的“点”字,还有“在桥上一磕”的“磕”字,就生动传神地表现出了我和伙伴,波折过后,终于如愿能偿,去看社戏的无比愉悦之情。他们的撑船技术之娴熟,从“点”和“磕”这两个词里也可窥见一斑,这也是江南水乡孩子们的特长。有时,我们还可以用“换”一个词,或删掉某词的方法来揣摩语言的表达效果之妙。

第二,揣摩句子的修辞方法。《敬畏自然》一文里,反问句比比皆是,这是为了警戒人们要与自然和谐相处,“反问”句的运用,语气更强烈、更加坚定,从而起到给人类敲响警钟的作用。如果變成一般的陈述句,就达不到催人深思的效果。其他诸如比喻、拟人、排比、对偶等修辞方法,如果我们结合语境,认真品味,更能体味到文章的语言形式之美。

第三,揣摩文章的布局构思。胡适的《我的母亲》一文,文章前三段,多写自己,既然写母亲,作者为什么还要写这三段呢?是不是啰嗦,删去可以吗?在老师的循循引导下,学生认真读、细揣摩,就会发现文章的开头几段是与文章主旨有密切联系的。即“我”的一言一行,都是母亲影响教育的结果。

像文章的前后照应,设置悬念等方法,使文章的形式灵活多变,从而吸引读者,让学生爱上阅读。

此外,还要考虑根据不同的内容,选择恰当的文体。一篇文章,要根据内容需要,因文而异,选择最适宜的形式来表达。所以当我们拿到一篇文章时,要深入品评。就如《中国石拱桥》和《夜宿卢沟观晓月》(节选片段)两文来说,同样是写桥,文体却迥然不同。后者可以看成是记叙文或散文,多用叙述或描写的表达方式。而《中国石拱桥》是在向我们生动介绍我国石拱桥的光辉成就,就得用说明的形式更恰切。所以运用何种文体来表达,是要考虑所写内容的,正所谓“形式要为内容服务”。

学习语文,我们绝不能只注重文章内容的分析与探讨,更重要的是语言形式方面,看语言文字是如何运用的,这才是根本。因此必须细细揣摩品味。咬文嚼字,弄清为什么非得用这个“词”而不用那个“词”,这样写而不那样写,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揣摩语文形式,老师不可越俎代庖,要实实在在的把课堂给学生,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让学生自己体会到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世说新语》里的“咏雪”,有人说谢安侄子的比喻好,有的认为侄女的“柳絮”一喻好,一般的我们都倾向于后者,但作为老师,应该让学生从诗的物象和意蕴方面去品味揣摩,或者让他发挥想象,尝试用新的比喻,来说出自己的体验,发表自己的见解。老师决不能一锤定音,而力求百家争鸣。只要学生言之有理,答案并不是唯一的。

我们的前辈曾说过“文质彬彬”、“文道统一”,其中的“文”,就是文章的形式。要品出文中(或诗中)的“滋味”,即“形式美”,必须细细揣摩、细细品味。只有我们“关注了怎么说,才能准确地把握说了什么”,再去抓“文眼”(或诗眼)等,从而领会文章的主旨、精髓。

综述,文章的字词句、修辞方式、作者的构思布局等方面,大有可揣摩之处。只有我们抓住了语言形式,揣摩品味语言是如何表达的,我们的语文教学才叫抓住了根本。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就得善于引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让学生揣摩品味文章的形式之美,犹如拿着知识的钎锤在文中勘察,去品味语言的“芳华”、品评语言形式之美。

参考文献:

[1] 陈苑.关注语言形式,聚焦语言文字运用[J].七彩语文·教师论坛,2014(9).

[2] 王昀.挖掘语言之美 提升教学魅力[J].语文天地(初中版),2016(2).

猜你喜欢
教学思想教学实施初中语文
基于“教、学、评”一致的初中语文作业一体化实践模式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校本特色课程的教学实施与评价
小组合作探究模式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实施
浅论小学语文教学思想的革新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成人教育中的运用分析
一场及时的春雨
中职机械制图中三视图的教学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