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地区豇豆主要病虫害及其绿色防控技术

2020-10-26 02:19徐庚鸿
安徽农学通报 2020年18期
关键词:绿色防控豇豆病虫害

徐庚鸿

摘 要:该文介绍了铜陵地区豇豆的主要病虫害种类及发生为害特点,并提出了绿色防控技术。

关键词:豇豆;病虫害;发生为害;绿色防控

中图分类号 S4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7731(2020)18-0094-02

豇豆是铜陵地区主要的蔬菜作物之一,常年种植面积近700hm2。由于连年种植,加之多为露地栽培,豇豆病虫害发生逐年加重,已严重影响到豇豆的产量和品质。笔者通过多年调查,总结了铜陵地区豇豆主要病虫害发生为害特点,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绿色防控技术,以期为科学、高效、安全地控制豇豆主要病虫害提供参考。

1 豇豆的主要病虫害

1.1 锈病 豇豆锈病是豇豆生产上重要的病害之一,在夏秋季多雨年份常引起流行,叶片迅速干枯脱落,产量损失达50%以上。该病不仅为害叶片,也可为害茎和豆荚。叶片发病初期,在叶背或叶面产生黄褐色或浅黄色小斑点,后逐渐扩大为近圆形隆起;后期病斑中央突出呈暗褐色,周围常有黄晕,表皮破裂后散发出红褐色粉末状夏孢子。发病严重时,整张叶片布满锈褐色病斑,受害叶片枯黄脱落,叶柄、茎和豆荚的发病症状与叶片相似。此外,叶面有时可见稍突起的栗褐色粒点(病菌性子器),在叶背产生黄白色的粗绒状物。该病由真菌担子菌亚门豇豆单胞锈菌侵染引起。病菌只危害豇豆,能产生性孢子、锈孢子、夏孢子、冬孢子及担孢子。田间常见的是夏孢子和冬孢子,主要以冬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第2年春季温、湿度适宜时,冬孢子经3~5d萌发产生担子和担孢子,通过气流传播至豇豆叶片引起初侵染,约8~9d潜育后出现病斑,形成性孢子和锈孢子,后进一步形成夏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直到秋季产生冬孢子越冬。病菌喜温暖、潮湿的环境,最适发病温度为23~27℃,相对湿度90%以上。豇豆开花结荚期至采收中后期最易感病,开花期若遇连阴雨或多露、多雾的天气,易大流行发生。

1.2 炭疽病 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主要为害叶片,也为害茎、豆荚。叶片发病,在叶背面形成多角形小斑,红褐色,边缘颜色稍深;茎、叶柄发病,出现红褐色近圆形病斑,边缘突出,中间凹陷;豆荚发病,产生褐色斑点,圆形或长圆形,中间黑褐色,边缘淡褐色或粉红色,病部湿度大时常溢出粉红色黏稠物。病菌以菌丝体附在病残体或种子上越冬,翌年春季产生分生孢子,通过雨水、昆虫传播进行侵染。铜陵地区发病盛期为5—6月、9—10月。春季和秋季多雨发病重,地势低、栽培密度大、氮肥施用过大过迟的地块发病重。

1.3 煤霉病 主要为害叶片,开花结荚期开始发病,收获期发病最重,病部产生暗灰色或灰黑色煤烟状霉,多密集在叶背面,发病重时,病叶干枯脱落。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翌年春季产生分生孢子通过气流进行初侵染,病部产生新的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主要侵染老叶,嫩叶较少发病。铜陵地区春豇豆一般于5月下旬始发,6月上旬至7月上旬梅雨期发病最重;秋豇豆8月中旬始发,8月下旬进入盛发期,年度间春季发病重于秋季。

1.4 豆野螟

1.4.1 为害特点 豆野螟属鳞翅目螟蛾科,主要为害豇豆,还可为害四季豆、扁豆、豌豆、大豆等豆科作物。幼虫蛀食花蕾、花瓣、豆荚和嫩茎,造成落蕾、落花、落荚和枯梢,幼虫蛀食后期豆荚产生蛀孔,粪便堆积常引起腐烂,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

1.4.2 主要特征 (1)成虫:体长10~13mm,翅展20~26mm,体灰褐色。前翅烟褐色,自外缘向内有大、中、小白色透明斑各1块。后翅近外缘1/3烟褐色,其余大部分白色,半透明,内侧有暗棕色波状纹。(2)卵:长0.6mm,扁平,椭圆形,由浅黄绿色渐变黄褐色,卵壳表面有六角形网纹。(3)幼虫:共5龄,老熟幼虫体长18mm,呈黄绿色。中、后胸背板上有黑褐色毛片6个,排列成2排,前列4个较大,各具2根刚毛,后列2个较小,无刚毛。腹部各节背面也具有6个同样的毛片,但各毛片只有1根刚毛。(4)蛹:外面覆盖白色薄茧丝,体长11~13mm,黄褐色,复眼红褐色,羽化前在褐色翅芽上可见到成虫前翅的透明斑点。

1.4.3 生活习性 铜陵地区1年发生4~5代,为害盛期一般在6月下旬至9月。成虫白d停在豆株下部不活动,夜间飞翔,有趋光性。雌蛾主要产卵于花瓣、、花托和花蕾上,占80%左右,卵散产。初孵幼虫经短时间活动即钻蛀花为害,一朵被害花中一般有幼虫1~2头,最多可达6~7头,1头幼虫最多可钻蛀花蕾20~25朵。3龄后幼蟲蛀荚取食豆粒,将粪便排在虫孔内外,一般在卵高峰后10d左右出现蛀荚高峰,幼虫有多次转荚为害习性。老熟幼虫多在被害植株的土表或浅土层内做土茧化蛹。6—7月间卵期2~3d,幼虫期8~10d,蛹期7~8d,平均气温28℃时,完成1代约16~20d。

1.5 豆荚螟

1.5.1 为害特点 豆荚螟属鳞翅目螟蛾科,俗名红虫、红瓣虫。幼虫吃花和蛀荚取食豆粒,造成瘪荚、空荚,降低产量和质量。

1.5.2 主要特征(1)成虫:体长10~12mm,翅展20~24mm,体灰褐色。前翅狭长,沿前缘有1条白色纵带,近翅基1/3处有一条金黄色宽横带。后翅黄白色,沿外缘褐色。(2)卵:长0.5~0.8mm,卵壳表面密布不规则网状突出。初产时乳白色,1d后变黄色,后又转成肉红色,近孵化时为浅土黄色。(3)幼虫:共分5龄,老熟幼虫体长14~18mm,初孵时为淡黄色,以后变绿直至紫红色。4~5龄幼虫前胸盾中央有“人”字形黑纹,近后缘中央还有2个黑斑。(4)蛹:长9~10mm,外围为白色丝质的长椭圆形虫茧,表面常附有土粒,黄褐色,蛹腹部末端圆钝,有6根钩剌。

1.5.3 生活习性 义安区1年发生4~5代,以老熟幼虫在寄主植物附近土表下1~5cm处结茧越冬,第1年3月下旬越冬幼虫开始化蛹,4月上中旬陆续羽化,4~5月即可见幼虫危害,以第2代、第3代危害最重。成虫飞翔力弱,具趋光性,羽化后当天就可交尾,隔日开始产卵,喜欢产在豆荚多毛的品种上。卵多散在荚上细毛间或萼片下面,少数产在叶柄、嫩芽上。幼虫卵孵出后在豆荚上结一层白色薄丝茧,再从茧下蛀入荚内取食豆粒。每一幼虫可食4~5粒,转荚为害1~2次。幼虫老熟后咬一孔洞爬出,落至地点,入土吐丝结茧化蛹。在20~30℃气温条件下,完成1代历时44d,在25~30℃时需39d。

2 绿色防控技术

2.1 农业防治

2.1.1 合理轮作,选用抗(耐)病品种 与其他非豆科作物轮作2~3年;选用适合本地种植、产量高、抗(耐)病强的优质品种。

2.1.2 清洁田园 豇豆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带出田外集中销毁,减少田间菌源。

2.1.3 加强田间管理 实行高畦栽培,合理密植,利于通风透光;及时清沟沥水,降低田间湿度;科学合理施肥,注重有机肥施用,增施磷、钾肥,促使植株健壮生长,增强植株抗病能力。

2.2 理化诱控 安装太阳能杀虫灯、放置黄板,诱杀豆野螟等害虫。

2.3 化学防治 根据豇豆病虫的发生发展动态,适时开展药剂防控。病害重在预防,早防早治;虫害要抓住关键时期,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环境友好型农药或生物农药防治,注意农药轮换使用和安全間隔期。

2.3.1 锈病 在发病初期喷药防治,每隔7~10d防治1次,连续2~3次。药剂可选用70%硫磺·锰锌WP600倍液,或15%三唑酮WP1000倍液,或30%氟环唑SC2000倍液等,细水喷雾防治。

2.3.2 炭疽病 发病初期,选用32.5%苯甲·嘧菌酯SC2000倍液,或20%咪鲜·嘧菌酯SC800~1000倍液,或45%咪鲜胺EW1000倍液等喷雾防治,隔7~10d防1次,连防2~3次。

2.3.3 煤霉病 发病初期选用50%腐霉利WP1000倍液,或12.5%腈菌唑EC2000倍液,或80%多·福·锌WP700倍液,或27.12%碱式硫酸铜悬浮剂500倍液等喷雾防治,间隔7~10d防1次,连防2~3次。

2.3.4 豆野螟 花期注意查治,选用14%氯虫·高氯氟SC3000~5000倍液,或25%乙基多杀菌素WG3000倍液,或10%虫螨腈SC1000倍液等喷雾防治。注意重点喷施花蕾、嫩荚,用药时间宜在上午10时前豆花盛开时或者在傍晚喷药。

2.3.5 豆荚螟 豇豆初荚期注意查治,选用30%茚虫威WG3000~5000倍液,或25%乙基多杀菌素WG3000倍液,或20%氯虫苯甲酰胺SC3000~5000倍液等喷雾防治。

参考文献

[1]王爽,许如意,刘勇,等.海南豇豆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及防治技术[J].长江蔬菜,2016(19):51-54.

[2]赵莹.豇豆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措施[J].上海蔬菜,2015(4):60.

(责编:张宏民)

猜你喜欢
绿色防控豇豆病虫害
夏季当家菜——豇豆
春季葡萄苗病虫害咋样防治
夏季玉米主要病虫害有哪些
三招搞定花卉病虫害
Informations pratiques Recettes chinoises
豇豆新品种连豇3号的选育
高架牵引豇豆高产栽培技术
梨病虫害防治时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