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滩型湿地的景观恢复与营造

2020-10-26 02:19陆洪鑫胡玉安何梅楼浙辉王华
安徽农学通报 2020年18期
关键词:景观营造生态恢复

陆洪鑫 胡玉安 何梅 楼浙辉 王华

摘 要:江滩型湿地是江河流经地自然形成的一种地貌,是一种重要的生态廊道。作为一种重要的湿地资源,其不仅具有独特景观价值,对维系城市生态平衡、调节气候也有着重要的作用。该文阐述了江滩湿地的概念和类别,分析了我国江滩湿地的现状、生态空间与景观空间构成,并以湿地生态恢复理论体系为指导思想,以张家港双山岛江滩湿地景观恢复与营造为例,提出了江滩型湿地景观生态恢复与营造方法,以期为我国江滩型湿地保护和湿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江滩型;湿地景观;生态恢复;景观营造

中图分类号 TU98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7731(2020)18-0144-04

The Study on Restor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Beach-type Wetland Landscape

LU Hongxin1 et al.

(1Landscape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Office of Zhangjiagang,Suzhou 215600,China)

Abstract:Beach-type wetland is a kind of landform formed naturally by rivers,is a green ecological corridor.As an important wetland resource,beach wetland not only has unique landscape appreciation value,but also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maintaining urban ecological balance and regulating climate.Based on the concept,category and status of river beach wetland,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cological space and landscape space composition of river beach wetland,and puts forward the method of landscap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river beach wetland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wetland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nd a case study of Shuangshan island beach wetland landscape planning in Zhangjiagang,so a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protection of river beach wetland and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wetland resources in China.

Key words:Beach-type;Wetland landscape;Ecological restoration;Landscape construction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以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导致我国湿地生态环境遭到破坏[1]。江滩湿地也不能幸免,人类活动的不断影响给江滩湿地的环境保护和景观恢复造成了越来越多的危害,出现了江滩湿地周边河流防洪能力减弱、江滩湿地水质下降、生物群落失衡、生境恶化等现象,严重制约了湿地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和生态系统的保护[2-4]。为了有效保护和管理自然江滩湿地,恢复和重建受损江滩湿地,充分发挥江滩湿地的各种重要功能,应探索出江滩湿地景观的生态恢复与营造技术,恢复重建江滩湿地景观。目前,我国对江滩湿地生态的恢复和景观的开发已经做了一些案例和研究[5-7],现有的做法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但由于江滩湿地景观生态恢复的理论研究较少,在建设过程中往往缺乏深层次的思考和严谨、科学的规划,导致众多江滩型湿地景观建設千篇一律,缺少特色。

1 相关概念

1.1 湿地 湿地(Wetland)是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环境,通常指陆生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性地带[8]。1971年的《湿地公约》中将湿地定义为:“天然或人工的、永久性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和水域,蓄有静止或流动的淡水、半咸水或咸水,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海水区”。1982年的《湿地公约》对湿地定义又进行了增补,公约规定湿地还包括临近湿地的河滨和海岸地区,包括岛屿或湿地范围内低潮超过6m的海域。

1.2 江滩湿地 江滩型湿地是江河流经地自然形成的一种地貌,包括长江及其长江支流的外滩区域部分[9,10],根据江滩湿地高程通常将其分为高位滩地、中位滩地和低位滩地(见表1)。

1.3 湿地景观 以湿地为主体的景观形式,利用现代景观生态学原理,对湿地斑块、廊道以及功能上与湿地有关的其他类型空间单元进行保护、恢复与营造,艺术性的呈现出一定异质性地理区域的自然湿地景观[11]。

2 我国江滩型湿地现状

长江中下游滩地是平原河床季节性淹水湿地,目前大多处于荒芜的未开发利用状态或过度开发利用状态,另外还有多数江滩出现不断退化的情况。

2.1 人为过度开发,湿地植被消失 江滩型湿地被人类围垦侵占,过度开发,破坏了其原有的生态系统和植被,导致江滩湿地面积缩小,功能减退,群落结构失衡,蓄水防洪能力减弱,洪涝灾害的发生率增加。

2.2 环境污染加剧,生态破坏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工业的不断延伸,大量的工业“三废”和生活污水排放,导致江滩湿地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环境的恶化,进一步影响了江滩湿地的生物多样性,破坏了生态环境。

2.3 管理不善,血吸虫病泛滥 当前,由于江滩型湿地的管理权限不明确,责任不到位,导致现有滩地管理不善,钉螺滋生,血吸虫泛滥成灾,加之江滩湿地地形复杂,管理不到位,动植物残体较多,形成渍水,进一步污染形成了血吸虫疫区。

3 江滩型湿地景观生态空间构成

江滩型湿地景观空间是由斑块、廊道、基质等构成,其中斑块的空间分布直接影响着江滩型湿地的景观格局[12]。江滩型湿地生态空间是指江滩湿地范围内的一切自然或人工的植物群落、山林水体及具有绿色潜能的空间等系列生态用地,是各类生态用地组合形成的整体结构。

3.1 景观空间构成

3.1.1 自然景观 自然景观是构成湿地景观的基础,具有重要的基底作用,为湿地生物的栖息、生长、繁育提供了基本的场所。自然景观主要包括土壤、驳岸、岛屿、原有植被等。

3.1.2 游览系统 游览系统是作为江滩型湿地中景观空间的人为景观存在,主要包括游览设施的设置、游览线路的组织以及游览视线的引导3个方面。

3.1.3 生物组成 江滩型湿地的生物组成主要以野生动植物为主。生物组成作为江滩型湿地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能体现湿地景观特征的景观元素,且间接影响着其他景观构成。

3.2 生态空间构成

3.2.1 水文条件 水文条件是江滩型湿地生态空间构成的主要因素。良好的水文条件能够营造优良的湿地环境,从而为湿地生物群落的构建提供基础。

3.2.2 土壤环境 土壤环境为湿地植物和湿地动物提供了栖息的空间,是湿地生态系统的构成基础。

3.2.3 植被类型 江滩型湿地中,植被类型主要以湿地植物为主,常见的湿地植物为芦苇,分布广泛,生长力旺盛。另外,在靠近陆地的区域分布着部分陆生植物群落,有一定的耐水性,如枫杨、垂柳、小叶黄杨等。

3.2.4 动物因素 丰富的动物种类与湿地植物共同组成了江滩湿地的完整生物链,维持着湿地环境的稳定性。江滩型湿地上通常分布有鸟类、鱼类、爬行类、昆虫类、两栖类动物,尤其是两栖类动物在湿地环境中分布较多。

4 江滩湿地景观恢复与营造

江滩型湿地景观的生态恢复与营造中,湿地的保护和利用是相辅相成的。生态环境的保护是其功能体现的前提,合理的利用现有湿地环境,营造可持续发展的稳定湿地景观。

4.1 基本原则

4.1.1 生态优先 江滩型湿地景观的生态恢复与营造需在对江滩型湿地的结构、功能、生物组成等进行全面的调查和研究基础上,优先考虑生态原则,科学合理地进行利用,构建湿地生物多样丰富、系统稳定、景观丰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湿地景观。

4.1.2 科学修复 江滩型湿地景观的生态恢复与营建首先是对湿地的保护,其次才是拓展的其他功能。景观规划过程中结合湿地的客观因素,同时综合多方面的需求,进行科学修复,是江滩型湿地景观生态恢复成功与否的关键。

4.1.3 动态保护 针对江滩型湿地的环境不断变化的现状,对江滩型湿地生态环境进行动态保护,规划切实可行的动态保护策略,从持续保护的角度出发,考虑规划的整体协调性和可行性,遵循保护与更新并行的动态保护原则。

4.1.4 合理利用 江滩型湿地景观不仅要考虑江滩湿地本身的环境条件,同时要结合周边环境,做到江滩型湿地景观规划与周边环境的连贯性、相容性和协调性,合理利用资源,从而形成一个整体的稳定生态环境,避免对原有湿地生境的破坏。

4.1.5 可持续发展 湿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同时也要保护好现有的湿地资源,既保证所需景观的美观性,又要保证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环境的生态发展,满足后代人对湿地资源的需求,协调湿地资源保护与人类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4.2 景观生态恢复与空间营造方法

4.2.1 合理布局空间 合理的景观空间布局是江滩型湿地景观恢复与营造中重要的环节之一[13]。将江滩型湿地的各个分区按不同的功能要求或主题进行范围、形状、位置等的合理空间布局,形成既能保護原有湿地,又符合景观美学、景观生态学的多层次的立体空间结构,保持江滩型湿地景观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4.2.2 维持湿地景观平衡 江滩型湿地景观的平衡主要是靠水体景观维持,结合江滩型湿地自然的水体消亡规律,严格计算江滩型湿地一年四季中水体的演化规律,充分利用好水资源,从而维持江滩型湿地景观的平衡。

4.2.3 保证水体质量 水体景观是江滩型湿地景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江滩型湿地景观的生态恢复与营造过程中,合理配置抗污去污的湿地植物,通过湿地植物的净化作用以及土壤中微生物的降解作用,保持水质清洁,并适当引入昆虫、鸟类、鱼类等湿地动物,形成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江滩湿地生态群落。

4.2.4 保持驳岸生态建设 在江滩型湿地景观的恢复与营造过程中,依靠自然式的植被绿化,充分发挥水体驳岸的边缘效应和过度作用,平衡湿地景观总体效果,保证湿地中水体与陆地之间的水分交换与调节,有效控制湿地环境中污染物的含量,净化水质、防止江滩型湿地中土壤养分的流失。

4.2.5 注重地域文化融入 将江滩型湿地积淀的丰富的人文底蕴及地域特色整合和利用起来,传承和发扬江滩型湿地原有的人文历史风貌,融入现代化的地域文化,运用景观设计手法,重现地域文化与历史。

4.2.6 构建稳定植物群落 稳定的湿地植物群落是保证整个湿地景观系统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构建生态可持续的生物群落景观,为湿地生物提供栖息场所,降低后期的养护管理成本。

5 张家港双山岛江滩湿地景观恢复与营造

5.1 规划区区位 双山岛位于张家港市西北长江之中,地处张家港作业航道与长江主航道之间,与苏州、无锡、泰州和南通4市的长江水域相连接(见图1)。全岛总面积约20km2,其中堤坝内面积16km2,堤坝外滩涂湿地约4km2,环岛岸线共16.8km,东西长3700m,南北长5500m,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原始生态环境保持最完好的“生态岛”之一。

5.2 规划区现状分析 江难湿地位于双山岛的东部和南部区域生态水岸线(见图2)。双山岛整个地势比较平坦,由于近百年的围圩和高强度的农业开发利用,环岛堤内已经没有自然湿地景观,基本以农田为主,还有部分小型养殖场。水面主要包括堤岸内侧水系、鱼塘及菱塘,堤内河道水质较好。堤内有少量较典型的湿地生物群落和湿地环境。高地和塘基上有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Linn) Presl]、垂柳(Salix babylonica Linn.)、桑(Morus alba Linn.)等,大多数地方仍为演替初期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L.) Beauv.]等杂草群落。

5.3 项目定位 项目通过合理的规划设计,结合湿地原有的自然资源,打造消落带特色鲜明、生物群落稳定、多样性丰富的江滩特色湿地。以生态修复为核心,打造集湿地生态环境保护、园林景观游览、科普教育展示为一体的江滩型湿地景观,侧重展示江滩景观特色及江湖涨落的自然生态过程,尽量减少人工干预,少量的步道与活动穿插入江,运用更多样的湿地景观和稳定的植物群落吸引鸟类进驻和更多的其他生物,侧重湿地景观多样性的保护和恢复。

5.4 规划方案 张家港双山岛江滩湿地的规划方案在尊重现有环境的基础上,对一些景观效果好的区域进行现状的保留和利用;为鸟类提供栖息场所,建立鸟类保护站与观赏设施;保护湿地植物多样性,建立湿地植物品种园、湿地多样性展示区和湿地科普展示中心;同时考虑了游憩功能,建立湿地探索栈道、游船水道及滩上两栖车等区域(见图3)。

6 结语

濕地是地球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否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存、繁衍和发展。健康的湿地生态系统能为人类提供丰富的生物资源,调节气候环境,是整个地球生态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全球的经济发展提供能源。江滩型湿地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是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独特生态环境,也是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生存的重要区域之一,在蓄水防洪、防风固堤、调节气候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我国江滩型湿地景观生态恢复与营造过程中主要存在生态保护意识薄弱、生态保护措施缺失、景观空间布局不合理、使用功能规划不到位等方面的问题。另外,随着长江两岸工业和农业的不断发展,许多工业废水和农药残留被排入长江,给江滩型湿地的生态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威胁。为了保护江滩型湿地,充分发挥江滩型湿地的生态作用,在原有湿地的基础上,进行江滩型湿地景观的恢复与营造,既能保护江滩型湿地原有的生态环境,又能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和重要的社会意义,也是我国未来江滩型湿地保护和利用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周政旭,许佳琪,申钰文.黔中安顺屯堡聚落水环境与水景观营建研究[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8(1):101-106.

[2]张新兵,王荣,何婧,等.河流性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设计初探——以陕西千湖国家湿地公园为例[J].湿地科学与管理,2016,12(1):8-11.

[3]张饮江,李凤莹,吴文明,等.城市水体生态修复与景观的协同营建[J].景观设计学,2017(1):66-71.

[4]徐海婷,张曼胤,崔丽娟,等.北京市公园中兼顾水鸟栖息地恢复的湿地景观设计[J].湿地科学,2018(1):33-38..

[5]朱斌,傅伯杰,陈利顶,等.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178

[6]王立龙,陆林.湿地生态旅游研究进展[J].应用生态学报,2009,20(06):1517-1524.

[7]王庆生,张丹,梁怡.湿地区域生态旅游开发模式探析:以天津七里海湿地为例[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4,36(5):1-10.

[8]吕桦,刘影.鄱阳湖候鸟保护区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03(03):229-232.

[9]吴豪,虞孝感,姜加虎.长江流域湿地生态系统研究的意义和重点[J].生态经济(中文版),2001(11):21-22,26 .

[10]潘立樊.湿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

[11]孟永刚,王向阳,章茹.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的城市湿地景观设计[J].生态经济(中文版),2016,32(4):224-227.

[12]Getzner M.Investigating public decisions about protecting wetlands[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2,64(3):237-246.

[13]庄晨辉,余希,李闽丽,等.福建省滨海湿地生态旅游功能区划研究[J].林业资源管理,2007(03):62-66.

(责编:张宏民)

猜你喜欢
景观营造生态恢复
采石场岩质边坡生态恢复技术
城市生态安全格局规划原则及方法研究
福建长汀县生态恢复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乡土景观设计在玛纳斯河生态设计中的应用
旧城改造中城市河道的景观营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