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咬手指”背后的心理焦虑

2020-10-26 02:28王桂华
神州·中旬刊 2020年10期

王桂华

摘要:“咬手指”能够提供暂时的逃离,分散注意力,或者是在快乐、痛苦中而放松。调查显示青春期的青少年“咬手指”的现象极为严重,应该引起社会的重视。探究其原因,缓解青少年的心理焦虑,将更严重的心理问题消除于萌芽状态。

关键词:咬手指;心理焦虑;家校社合育

近几年我在教学生活中观察到青少年中出现了一批“咬手指”族,这里面有中学生,还有小学生,甚至低年级的小学生。有乡镇中学的留守儿童,单亲儿童;还有城市里的双亲俱在,甚至四世同堂的家庭子女。孩子们咬手指的时间段不固定,看到孩子们的手指“光秃”“鲜肉”裸露,我倍感心疼。这如花的少年怎么了?这其中又折射出了当今的哪些现状?

经过一年多的,与这些学生的近距离接触,还有多次与学生深度交流,发现咬手指现象背后有着深远的原因。

第一,农村家庭中留守儿童、单亲少年大都缺乏安全感,造成咬手指现象。当今社会形势下,很多爸妈为了生活外出打工,把孩子托付给老人,甚至有个别交给亲戚代管,一年只能和孩子见上一两次面,“聚少离多”让孩子患得患失,内心开始充满忧伤,又渴盼与父母团圆。可是内心的苦恼、担心,孩子又不能和父母很好的倾诉与沟通,日积月累,找不到一个好的出口,于是就呈现了“咬手指”的外在表现。

现今社会开放,每个人接触的圈子,生活的环境,开始出现明显的不同,所以夫妻之间由于长时间的两地分居,外界的环境认知不断发生变化,价值观、人生观差距也越来越大,以至于吵架、离婚。这本无可厚非,可是对于孩子来说,他希望和爸妈一起生活,希望家庭和谐温馨,当这一切由于离婚而化为泡影时,孩子就开始出现安全感的缺失,长时间的恐慌紧张,使得他们用咬手指来进行心理安慰。

第二,物欲横流的时代,金钱至上的错误认识,让很多家长用不断的“买买买……”来爱孩子,让孩子们得到了物质的满足,而又不断助长她们的物质欲望,忽视孩子的心智发展,极少的精神陪伴,使得孩子们心理上更显空虚。

曾经听到不少这样的话:

“我一天天辛苦挣钱,都让你花了!还不好好学习!”“我不要你的钱!”

“你这次考好了,我给你买……”“又骗我!三个满分考不了!”

“如果下次考不好,什么也别想要!”“哼,不要就不要!”

这样错误的对话将“学习”与“金钱”联系在一起,极少去跟孩子们聊聊“爱与陪伴”“责任与担当”;还有过多的训斥与遥不可及的目标,让孩子对学习缺乏自信,对亲情开始淡薄,青春期的逆反也越来越严重了。所以,这些孩子甚感迷茫,无助、焦虑,随之“咬手指”的状况也就来了。

第三,学校的学习氛围也会使得部分孩子出现“咬手指”。一些学校学习生活单调枯燥,除了学习很是缺乏兴趣的培养与关注,缺乏各种各样的娱乐活动、竞赛活动。对于那些对学习兴趣淡薄,对老师严管抗拒的学生,他们不能通过捣乱、打闹、违纪现象宣泄情绪,长时间的压抑,使得他们把“咬手指”做为一个出口。

综上所述,孩子出现咬手指的现象,主要是通过这种行为来排解内心的恐惧,焦虑,压抑等不良情绪。如果要消除咬手指,重要的是改变孩子生活学习的环境,改变孩子目前的错误认知,给孩子一个宽松愉悦,健康向上的心理成长空间。

为此,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来着手:

第一,从家长做起。

1.无条件的爱孩子,用心陪伴孩子。不要以物质满足来衡量爱的多少,不要用工作忙碌来推脱陪伴,爱孩子可以少挣一点钱,少买一些吃的、喝的、穿的、玩的,少陪伴孩子去外面大人们交往的环境中疯跑疯玩,有时间陪孩子聊聊天,陪孩子读读书,经常和孩子分享彼此的快乐与烦恼,让孩子给家里的一些事献计献策,平时多鼓励赏识孩子。还有做父母的也应该多关注一些读书会教育讲座,亲子公众号等,因为好好学习做父母,认认真真陪孩子,是爸妈一生的事业,孩子是你最有价值的潜力股。其实父母能够静心陪伴孩子的同时,也提升了自己,还缓解了工作生活中的焦虑情绪,岂不是一举两得呢?

2.爱要学会表达。作为中国的家长,大多矜持内敛,不善于表达情感,但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你要彰显榜样的力量,学会对自己的父母表达爱,给老人买礼品,嘘寒问暖。学会对孩子表达爱,哪怕是一个欣赏的眼神,一个点赞的手势。爱的表达还要讲究恰当的时机,尤其是要利用好中国的诸多传统节日,还有生日、纪念日等。借助仪式感潜移默化中感染影响孩子。这样的家庭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有了安全感,懂得了愛与被爱,更重要的是成长了心智。焦虑,无影踪,“咬手指”也就随之消失。

第二,学校老师的改变改善也尤为重要。

改变“成绩至上论”,关注孩子身心健康成长,多开设一些兴趣培养、益智开发、艺术熏陶类课程,多给孩子一些展现自我才华的空间。因为运动可以提升学习效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艺术可以陶冶性情,提升素养。

开设心理健康课,家庭教育课程更是重中之重,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关注家长的教育方式,多培训家长引导他们与学校,老师合力帮助学生做好人生的规划,培养孩子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

试想,让孩子们清晰梦想,明确人生方向,然后努力进取,这是多么有意义的事情啊。坚信:有了梦,远方将不遥远;有了梦,远行将充满力量。

身为教师的教育工作者,则要更多关注孩子的情绪波动,更多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做学生心中的好老师,应该少批评,无暴力,多平等交流,做学生的好老师应该多学习一些青少年心理学知识,多读一些教育名家的书籍,多听听关于教师成长的讲座,与时俱进,思想与学生同步同频,更有利于教书育人。

第三,社会焦虑作为一种普遍现象,困扰着转型期的中国。

社会转型期的人们的生活节奏明显加快,工作生活压力也逐年加大。成年人的紧张焦虑,负面情绪悄无声息地弥漫在言行举止中;智能化时代,多元文化、理念、思想的交杂,也给意气风发的青少年带来了尴尬。

改变孩子对当前社会环境的认知,明白自己当下应该做什么显得尤为重要。当清晰了目标,拥有了动力,把“拼搏”愉悦为“奋斗”,情绪也会有“压抑”转向“享受”。

最后,我想强调的一点就是:“咬手指”的原因不唯一,也许习惯成自然,也许受他人影响,但最开始的起源大多是心理因素,而避免焦虑,消除“咬手指”一定要有一颗健康、快乐、豁达的性格,一定要有正确积极的引导与陪伴。

愿家庭,学校、社会齐心协力,致力孩子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司继伟.青少年心理学[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2](美)尼尔森著,玉冰译.正面管教[M].京华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