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图书馆后勤管理工作机制创新思考

2020-10-26 06:56顾凯中
卷宗 2020年21期
关键词:后勤服务后勤管理社会化

摘 要:本文从阐释图书馆后勤管理工作的基本内容入手,针对当前图书馆后勤管理在工作理念、物质基础、工作团队、合作机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并围绕树立后勤管理社会化思路、采用独立后勤管理方式、完善用人管理机制建设、引入市场竞争工作机制四个层面,探讨了基于现代图书馆建设要求构建新型后勤管理机制的具体路径,以期为新时期图书馆服务转型与创新发展提供参考价值。

关键词:图书馆;后勤管理;社会化;后勤服务

在当前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正处于服务转型的重要时期,对于图书馆服务水平与服务质量的提升提出了迫切需求。后勤管理对于图书馆内部运行效率具有重要影响,其工作内容涉及对图书、设备、空间、人员、安全等要素的综合性管理,因此应当注重面向服务对象的需求进行后勤管理工作机制的创新,更好地提升图书馆的管理、保障及服务水平,践行现代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目标。

1 图书馆后勤管理工作内容与现存问题

1.1 基本内容

图书馆后勤管理工作内容大体涵盖以下五个方面:其一是馆舍内外部人文环境的管理,包括绿化、保洁等内容,往往影响到读者对于图书馆的第一印象及整体环境体验;其二是空间结构布局的管理,涵盖图书馆的方位、平面布局展示图等,保障读者可直观获取到所处方位信息,减轻咨询处工作人员的业务量;其三是馆内水、电及相关设施的维护工作,保障资源供给、提升服务质量;其四是图书馆软硬件设施的采购、改造、更新与维护,其中硬件设施包含藏书、空调、消防、计算机等设备,软件设施体现为计算机应用软件的更新与升级;其五是图书馆日常性开支的核算与报销,包含图书超期延滞归还费、书籍采购费、设备维修费、馆舍翻新费等财务方面的开支及预算[1]。

1.2 当前图书馆后勤管理工作存在的痛点

1.2.1 工作理念保守陈旧

部分图书馆仍沿袭以往行政单位工作理念,审批流程繁琐、工作形式僵化,在后勤体制、组织结构、人员任免、工作方法等层面缺乏有效创新,使得后勤管理工作呈现出滞后性特征,例如藏书设备和计算机系统更新速度缓慢,无法保障定期开展大型活动等。同时,传统工作理念下缺乏对后勤管理工作重要性的明确认知,在后勤人员管理上未能结合工作贡献度进行薪酬绩效的合理分配,固守传统按级别决定待遇的分配方式,造成劳动投入、岗位价值与薪资效益不对等的问题,进一步影响到后勤工作效率与服务创新热情。

1.2.2 物质基础建设薄弱

图书馆作为非营利性、公益性事业单位,以财政拨款作为其主要经费来源,而后勤管理的工作范围涵盖图书馆整体运营环节,包含基础性水电开支、设备维护更新费用等,所需资金量较大,但资金来源有限、不合理分配等问题导致后勤管理经费严重不足,造成在阅读推广活动、自助服务设备更新、数字图书馆建设等方面的经费紧张局面,对于后勤管理能效的提升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无法满足读者对图书馆人文环境与服务质量提出的新要求。

1.2.3 管理队伍建设疲软

在后勤管理工作队伍的建设上,部分图书馆未能落实定岗定则方案,后勤管理工作团队缺乏专业化建设,多沿用以往“传帮带”模式将非专业人员引入工作队伍建设中,未能建立常态化培训学习机制,导致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技能水平无法实现长效提升,加之不同岗位的工作量、技术含量与员工收入水平不对等,进一步导致无法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致使后勤管理队伍建设存在疲软问题[2]。

1.2.4 缺乏部门合作机制

图书馆的职能部门大体涵盖业务部、行政部、财务部、后勤部等类型,由于后勤管理工作涉及财务支出、大型活动举办及日常性保障服务,因此部门间的衔接配合将直接影响到后勤保障工作的执行效率。但当前图书馆内的各部门呈现出“各自为政”的局面,部门间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及合作机制,导致后勤部门无法及时获取到各部门的服务需求,由此影响到后勤保障工作效率与服务质量。

2 基于现代图书馆建设要求构建新型后勤管理机制的具体路径

2.1 树立后勤管理社会化思路,凸显公益属性特征

2.1.1 实行社会化建设

近年来国家持续增加在公益文化领域的财政支出,为图书馆事业的建设发展提供资金与政策扶持,强化数字图书资源、现代化机电设备的投入,但同时也增加了馆舍布局安排、机电设备维修维护、数字资源传输保障等工作的难度,对于后勤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因而使得图书馆后勤管理的社会化建设成为必然趋势。在此形势下,后勤管理人员应从顶层设计入手,调整现有工作机制、更新理念、提高站位、关注实效,面向现代图书馆事业发展方向建立与之配套的后勤管理体系,将物业化管理模式融入现有工作机制中,依托专业人才的引进实行科学管理、提升后勤服务质量,为后勤保障的社会化建设与图书馆业务工作的全面开展提供明确目标。

2.1.2 树立创新思维

在后勤管理工作思路的创新上,应重点突出图书馆的公益性、社會化属性特征,针对后勤管理与后勤服务的相关性进行审慎分析,在工作理念、工作方法与后期队伍建设上实行全面创新,实现由自主管理向开放服务的顺利转型,依托创新思维深化团队建设、提升服务保障能力,聚焦电子资源建设、读者服务质量等层面进一步提升后勤管理工作执行效果,为图书馆后勤服务的改进与创新提供支持。

2.1.3 转变服务模式

图书馆后勤管理社会化的根本目标是利用社会资源为后勤保障提供服务,图书馆作为公益性组织机构,后勤管理工作的服务质量将直接影响到图书馆公益职能的发挥。因此要求图书馆积极转变现有服务模式,将内、外部资源进行充分整合利用,围绕各部门建立有效沟通渠道、提升信息沟通传达效果,保障及时获取到内部服务需求,同时在外部与政府相关部门、社会组织及企业建立密切沟通与合作关系,依托财政资金扶持与社会化力量的介入,保障更好地提升后勤管理水平与服务质量,促使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职能得到有效发挥。

2.1.4 强化监督管理

健全的考核评价与监督管理机制是提升后勤管理工作效率与质量的重要保障,要求图书馆基于后勤管理的工作内容、业务标准、服务要求进行后勤监管部门的建设,建立跨部门联合考评体系,聚焦后勤管理工作执行全过程建立相应的监管制度、评价标准,督促后勤各项管理工作落到实处,促进后勤社会化服务模式的长效运行。同时,依托“三重一大”决策等制度的建设,实现后勤管理层次、议事流程的最大限度精简,推进后勤管理工作的标准化、制度化建设,以此有效节约沟通成本、提升决策效率。

2.2 采用独立后勤管理方式,实现服务体验创新

2.2.1 实行独立后勤管理

在后勤社会化改革深入实施的背景下,部分图书馆已引入独立后勤管理模式,通过与外包物业公司建立合作关系,利用其优势资源与专业服务实现对馆内设施、环境建设的高效管理,有效提升后勤服务质量。但考虑到外包公司收费标准较高与现有财政拨款有限的问题,图书馆应结合自身运营情况进行经费开支的合理分配,一方面可向政府部门争取加大财政投入、提高经费保障水平,另一方面可寻求市场化运作模式,通过开发餐饮、特色文化体验等服务项目扩大收入来源、缓解经费紧张局面,以此为后勤管理工作的顺利实行提供基础性保障,提高后勤服务质量[3]。

2.2.2 完善服务保障机制

在后勤管理工作机制创新的过程中,应面向后勤服务中的常见问题及突发事件,完善服务保障与应急处理机制的建设。一方面应健全人员保障体系,协调好后勤管理人员、临时工及志愿者的比例,安排工作人员定期在馆内外进行巡视检查,在水、电、设备等方面消除问题隐患,为读者提供安全的阅览环境。另一方面应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当馆内出现恶意损坏设备、大声喧哗争吵等影响他人阅读体验的事件时,后勤管理人员应实现及时干预与介入,采用沟通、训导、教化等方式将违规人员带离阅读区,并且在遇到情节较为恶劣的事件时需联系相关部门进行处理,保障维护良好的馆内阅读环境。

2.3 完善用人管理机制建设,提升工作人员素质

一方面,应注重完善现有后勤管理工作队伍建设,建立内部轮岗交流、培训及晋升机制,基于岗位责任制进行后勤管理工作任务的精细化分配,围绕职业素养、业务能力、思想道德修养、文化素养及公关素质等层面培养复合型、专业化后勤管理工作队伍,依托岗位进修、业务培训等方式提高人员的工作能力,配合考核激励机制、目标责任制与量化评价体系的建设,引导员工树立危机意识、增强责任意识,以此激活后勤管理工作团队活力、提升后勤保障与服务效能。另一方面,还需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储备管理人才,基于全员聘任制与劳动合同推进后勤管理工作团队的专业化、依法合规建设,引进情报学、财务管理、计算机、科技等各专业领域的高等人才,实现后勤管理工作队伍的梯队化建设,依托优质人才的引进与补充为后勤管理工作注入新的活力,为服务水平与服务质量的提升提供智力支持。

2.4 引入市场竞争工作机制,打造后勤管理品牌

2.4.1 引进竞争机制

在图书馆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实施背景下,应基于“统筹兼顾、稳中求进”指导原则进行后勤管理工作的系统规划,依托竞争机制的引进开放后勤服务市场、实现对现有工作机制的创新,引导后勤部门全员树立竞争意识与危机意识,积极提升自身业务水平与综合素养,并且基于“互联网+”机制构建智慧化后勤管理工作模式,借助资源共享与按需调配进一步提升资源利用率,深化后勤管理与服务保障的密切融合,有效推进后勤服务的内涵式建设[4]。

2.4.2 打造后勤品牌

现代图书馆对于后勤服务的人文性、前瞻性提出了较高要求,因此应面向市场化发展视域着力打造后勤管理品牌。一方面应结合图书馆实际运营情况进行成本核算、成本分担机制与风险防范机制的建设,形成特色鲜明的后勤管理文化,凸显出后期管理工作的人文性与公益性特征;另一方面应注重积累总结工作经验,依托例会制度、学徒制等模式的引进与实施,实现后勤管理经验的有效传递,既有助于增强后勤管理团队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同时也能够助力后勤管理服务的转型升级,为图书馆建设与发展提供后备保障与支持。

3 结论

2018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的实施,为新时期图书馆事业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与方向指引。全民阅读活动的深入开展使得图书馆的公益活动数量与服务主体对象日渐增多,对于图书馆的后勤保障及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标准,要求后勤管理工作人员在聚焦基础性业务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对综合文化功能的关注,围绕管理理念、管理方式、人力资源与工作机制等层面實行有效创新,以此促进图书馆服务职能的优化,助力现代图书馆实现转型升级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敏.现代化图书馆管理工作中如何运用创新思维[J].中文信息,2019,(03):16+21.

[2]朱翠柳.公共图书馆管理如何创新管理模式的思考[J].价值工程,2018,No.505,(29):55-56.

[3]王思远.做好公共图书馆管理与服务工作的思考[J].科技传播,2018,(15):172-173.

[4]金晓明.智慧服务背景下图书馆馆员服务创新能力提升的一些思考[J].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2019,(04):18-20.

作者简介

顾凯中(1985-),男,广西北流人,本科,毕业于广西财经学院,图书资料助理馆员,研究方向:阅读推广、图书推荐。

猜你喜欢
后勤服务后勤管理社会化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学校总务后勤管理工作之我见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公共文化服务亟须推进社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