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扩展法角度再看词和词组的区分

2020-10-26 02:29辛晓丽
关键词:区分词组角度

辛晓丽

摘 要:扩展法在词与词组的区分上有其现实意义,但因扩展法的固有弊端及词与词组区分问题的复杂性,我们认为扩展法这种机械的分析方法并不能很好地对二者作出区分,但它不失为一种重要的参考标准。

关键词:词;词组;扩展法

词和词组的区分问题由来已久,但是双音节词和双音节短语的区分在今天仍是悬而未决的问题。词和词组界限的不易确定有其主客观因素。客观上,事物的不同类别是个连续统,其内部有所谓的中间地带,故难用一种或几种标准截然区分。且汉语词和词组内具有极强的个性,内部不同质,难于用统一的标准做整体划分。从主观上看,二者难以区分与人的认知有关。陈树(2010)认为词和词组界限不甚清晰有认知基础,二者中难以区分的部分是范畴中的非典型成员。

一、扩展法区分词和词组的合理性

扩展法是根据句法扩展的结构原理,通过观察某个结构能否扩展、能怎样扩展的分析方法。王力最早将扩展法应用于实践。他认为“凡两字的中间可以插得进别的字者就是仂语(短语),否则只是一个单词”。陆志韦明确提出了“扩展理论”,指出扩展的条件是扩展式跟原式的语法结构要基本相同。此外,西方形式语言学派也论及扩展法,提出合理的扩展应具备三个条件。扩展法的实质是根据语言结合的紧密程度来区分词和词组,而黎锦熙、苏宝荣、洪笃仁等学者都认为词与词组的语言成分结合的紧密程度有别,“短语和复合词,其内部结构的松和紧、离合的自由和不自由、以及含义的显直和深曲,都有不同”。从理论上说,扩展法在区分词和词组上行而有效。具体来说:如:“白纸”可扩展为“白的纸”(虽原式有描写性,扩展式有指代性,但依然能作此扩展),则“白纸”是双音词组。而“人民子弟兵”中“子弟”表示后辈青年,不能扩展为“子和弟”,是双音节词。

实际上,对语言单位的可扩展性的认识不同,结论也因人而异。如:“听清”“说完”等中补结构,朱德熙先生就它们中可插入“得”“不”进行扩展的角度而言,将它们归为词组。13而吕淑湘又从它们仅能用“得”“不”进行非常有限地扩展的角度,将它们归为短语词。扩展法在多音节复合词和多音节词组的区分上也有一定困难。如:“巧克力糖”,可扩展为“巧克力味的糖”等形式,但参校其意义“巧克力糖”不是“巧克力”和“糖”的简单相加(也即它还包括其他成分),其意义已凝固为一个整体。从造词法看,“巧克力糖”是由音译外来词“巧克力”与名词后缀“--糖”构成的复合式合成词。洪笃仁(1984)认为“‘外来词也有‘合成词……是经过改造的、在构词法上汉语化了的外来词。”我们赞同此观点,“巧克力”既是三音节语素又是单纯词,“糖”此单音节语素也可成词,但从构词法角度讲,类比其语义,参照“太妃糖、棉花糖、水果糖”等构词形式,“糖”是个定位成词语素,是词根。“巧克力糖”应分析为两个词根语素构成的复合词。

可见,扩展法在部分双音节复合词和双音节词组区分上有效,而部分词与词组的区分则不能只根据是否可以机械的扩展来判断。

二、扩展法的局限性

如上所述,在某些语言单位的区分上难于根据可否机械扩展来判斷,即扩展法有其局限性。沈怀兴(2002)指出了扩展法“根据语言成分结合的紧密程度来区别词和词组”“扩展法不能摆正语言理解与语言使用之间的关系”等弊病,以上评价切中肯綮。扩展法只是机械的根据语言单位结合的紧密程度来区分词和词组,而忽略了:

(一)从语言理解角度可机械扩展的语言单位,在语言运用中站不住脚

汉语是一门意义丰富的语言,上下文语境尤其重要,在词与词组的区分上同样如此。

例如:

如果仅从扩展法的角度看“开水”可以作以上扩展,“开水”似乎应该判定为短语。但是查检北大语料库149条语料中,“开水”无一例外都用为复合词:

例如:1.   她忙着去烧开水。

2.  他们俩……放下开水瓶,面对面垂了头站立,各自捧手怔怔地出神。

可见,区分词和词组需考虑语言理解与语言运用的关系。从语言理解角度,“开水”可以扩展为“开的水”、“开汽水”等形式,但从语言运用角度,“开水”在大多数语境下用为复合词。且扩展式“开的水”在例1. 2语境中却不成立。“开的水”是已烧开的水,“开”是“烧”这个动作的结果,“烧”的对象不会是“开的水”。而“开水瓶”已凝固为一个固定词组,不能再扩展。再如:“红花”:

3. 自然,红花也须绿叶扶……

4. 这是一朵红花,红的光彩夺目,令人钦佩,令人神往!

例3“红花”与“绿叶”对举,例4中“红花”中“红”主颜色,“红花”表红色的花,是词组。而非意义凝固的药材之义。马世平(2001)把“头痛”“红花”等类归为同形异级现象,认为它们既是词又是词组是兼级组合,“须根据它们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来断定级别”可见,词和词组的划分不能仅仅根据语言单位能否扩展来判断,而是要联系具体语境。

(二)从共时静态的角度来划分历时上发展变化的语言单位并不科学

吕叔湘(1979)“辨认语素跟读没读过古书有关系。读过点古书的人在大小问题上倾向于小……大小问题如“经济”……读过古书的人就说这是‘经世济民的意思……是两个语素。”16语言在发展变化,上古汉语以单音节词居多,两个单音词就能构成词组。随着语言的发展,部分词组会逐渐固化为复合词。区分词与词组要从历时角度着手,以“尝试”为例,从扩展法的角度看,“尝试”不存在“*尝一下试、尝一番试”等扩展式,应判定为复合词。查检北大语料库“尝试”例语料,计158次,全都用为复合词。但历时地来看,“尝试”在马王堆帛书《五十二病方》中出现13次,全都用做词组,诸例用法相同,举两例说明:

5. 不过数饮,病已。毋禁。尝试。 《五十二病方·伤痉》

6.  已沃而□(六四)越之。尝试。毋禁(六五)

帛书第四条注释:“尝试,曾经试用。《论衡·须颂》:“今方技之书在竹帛……若言‘已验‘尝试人争刻写,以为珍秘”16,“尝试”意即曾经试用。可见,“尝试”在上古汉语中是双音节词组。而“尝试”在《大词典》中有两个义项:“①试行;试验。《孟子·梁惠王上》:‘我虽不敏,请尝试之。②试探。《荀子·王制》:‘奸言并至,尝试之说锋起……”《大词典》中“尝试”都为复合词,未保留词组的用法。董秀芳等学者提出汉语词组词汇化的议题,徐时仪(1998)“汉语复音词往往是由两个单音词的临时组合而逐渐固定下来的……这两个单音词也就由临时组合的词组凝固成一个词。”可见词和词组存在动态演变过程,我们不能从共时角度出发,因其不能机械扩展,就绝对地判定“尝试”为复合词。陈树(2010)“汉语复合词与词组……有许多是在历史生成过程中形成的,这就需要我们重视追根溯源,从历时的角度审视问题”虽然我们并不主张对每个语言运用中的词或词组都追根溯源,但是应当看到它动态地词汇化过程或许更符合语言发展的本来面目。

(三)“扩展”理论本身还不够完善

此外,还应看到扩展理论本身具有不完善性。合理扩展的三个条件①只对扩展法做了最基本规定,并未涉及一些关于扩展的棘手问题,并未对扩展法做出实质的界定,它的界定可谓是言人人殊。韩成林:“为了达到我们对研究对象同质性的要求,需要对扩展做出严格的限制”,他进一步提出扩展法“不应改变一个结构的类型层次及基本句法功能”“出于纯粹修辞目的的、临时把词语拆开来说的不算作扩展”……还有学者认为用实词进行的扩展不算合理的扩展。再如:单纯从扩展法看,“请教”“请示”可以有“请指教”“请指示”等扩展,但“请教你”“请示领导”实际是“请你教”“请领导示”,提前宾语的扩展是否是合理的扩展?虽然任何理论都是抽象思维的产物,难于周全具体细节,但至少应看到扩展理论在具体实际应用中的困难。此外,基于语言单位成分结紧密程度的可扩展性是相对的,难于作量化规定,而且这种判断是基于不同个体的语感,而语感是因人而异的,故难于得出一致的结论。

三、结束语

我们认为扩展分析法在部分语言单位的区分上有效,但它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如:语言理解中可机械扩展的语言单位在语言运用中讲不通,且它是一种纯共时、静态的、尚不完善的分析方法。程湘清(1981)“具体说认定一个双音词,不但要考虑结构,而且要考虑意义,甚至还要考虑实际应用……”以上学者的说法不无道理。词与词组的区分是一个复杂问题,我们不但要参考语言单位的可扩展性,还要兼顾形式与意义两个方面,对于某些个性极强的语言单位还要参考语境、修辞、构词法等因素综合判断。

参考文献:

[1]陈树. 关于汉语复合词与词组划界问题的反思[J]. 语文学刊,2010.

[2]王了一. 中国语法纲要[M].  北京:开明书店,民国三十五年三月初版:13.

[3]陆志韦. 汉语的构词法[M]. 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17.

[4]陆俭明.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J].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5]黎锦熙. 汉语构词法和词表研究(上)[M].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59.

[6]朱德熙. 语法讲义[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13.

[7]洪笃仁.  词是什么[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

[8]沈怀兴. “离合”说析疑[J]. 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

[9]马世平. 词和词组的区别[J]. 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

[10]吕叔湘. 汉语语法分析问题[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16.

[11]马王堆帛书整理小组编. 马王堆帛书五十二病方[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9:33.

[12]汉语大词典[M]. 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87:815.

[13]徐时仪. 论词组功能的虚化[J].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

[15]韩成林. 现代汉语述宾结构的扩展性考察[D].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4.

[14]陈树. 关于汉语复合词与词组划界问题的反思[J]. 语文学刊,2010.

[16]程湘清. 试论上古汉语双音词和双音词组的区分标准[J]. 东岳论丛,1981.

猜你喜欢
区分词组角度
一个涉及角度和的几何不等式链的改进
区分“我”和“找”
角度不同
人啊
区分
副词和副词词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