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农村初中德育的研究

2020-10-27 06:42浙江省丽水经济开发区中学王红
家长 2020年27期
关键词:导师问卷中华

□浙江省丽水经济开发区中学 王红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初中德育融合的现状调查

为了了解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农村初中德育的现状,本研究选取某农村学校的6 个班级开展问卷调查,对该校的6 位班主任进行访谈。根据本次研究的内容和目的,设计相关问卷和访谈提纲。本次发放调查问卷220 份,回收有效问卷200 份,有效回收率90.9%。

(一)态度和认知现状

在对学生的调查问卷中,问及“你认为学习和了解中华传统文化是否有意义”,47.5%的学生认为非常有意义,22.5%回答基本有意义,12.5%的学生回答一般有意义,12.5%回答基本没有意义,5%回答完全没有意义。该问题的编制根据李克特五点式量表,分值由高到低,分值依次是5-1,如表1 所示,通过计算,得出该项均值为3.95,说明该校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可度较高,对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态度较为积极。

表1 你认为学习和了解中华传统文化是否有意义

(二)与德育实践结合现状

为了了解德育导师在安排德育实践活动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德育实践活动的结合度,本次研究对该校的德育导师A进行了面对面的访谈,访谈内容如下:

问“请问您在平时的德育课或实践活动中会渗透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吗”,德育导师A 回答:“偶尔会渗透吧。”再问:“你有哪些德育主题是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导师A 回答:“在一些传统节日的前期,比如中秋节,我会组织学生开展主题班会,让同学们了解节日的来源及风俗习惯。”从访谈来看,该校德育导师对中华优秀传统的认识不够充分和全面,内容安排范围较为狭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除了传统节日,还有传统美食、传统建筑、传统医术等内容。

(三)组织形式情况

在对该校的德育导师访谈中来看,问及他们德育活动组织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最常规的形式,就是通过班会课的形式开展。德育导师在班会课上传授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并在课堂上开展主题讨论,课程内容往往浮于表面,对主题挖掘不深入,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印象也不够深入。另一种形式就是社会实践,德育导师带学生参观校外具有传统文化内涵的场所,比如博物馆、名人故居等地方,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和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主动探寻的过程中,领悟传统文化的精髓,增强对本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和自信。总体分析,德育组织形式主要通过上课的方式帮助学生领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活动较少,形式不够多样化。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德育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教师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

一直以来,党和政府都在着力建设教师专业队伍,教师在学校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德育结合的过程中,如果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不高,就很难领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无法起到良好的德育效果。从学生问卷来看,认为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很了解的只有9.8%,一半以上认为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不足。由此可以看出,当前教师队伍整体的文化素质有待提高,需要引起学校领导和有关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这与相关教师培训不足有着密切关系。从访谈内容来看,当问及“您是否接受过有关传统文化的培训”时,大部分教师表示没有。

(二)家庭传统文化教育缺失

家庭作为孩子最初的学习场所,对于孩子进行必要的传统文化教育具有十分重大的影响。在家庭生活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监护人或父母的文化意识如果不强或者缺乏教育意识都会影响孩子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第一,目前大多数家长受到传统文化思想的束缚,只注重提高孩子的文化成绩,而忽略了对孩子的传统文化教育,导致孩子的传统文化觉悟较低。第二,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过于单一,因为大部分家长对于孩子的传统文化教育仅仅停留在口头叮嘱,比如教育孩子要尊敬长辈,要谦让,涉及面较为狭窄。第三,应注重言传身教。部分家长在严格要求孩子的同时,自己却缺少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和动力,长此以往,教育的效果将大打折扣。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德育的几点建议

从教师专业队伍建设来看,应不断提高德育导师的专业素质和觉悟。教师应积极学习有关传统文化的政策文件和科研文献,不断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利用地方资源,对学生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从加强学生传统文化意识来看,学校应组织形式多样的传统文化活动,比如传统文化知识竞答、黑板报评比等形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传统文化教育上,教育内容要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兴趣相契合,不能一味地刻板说教,避免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倦怠的情绪。此外,还需加强传统文化的实践教育,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传统文化的美好,从而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猜你喜欢
导师问卷中华
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V eraW an g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爱情导师
问卷大调查
问卷你做主
和谐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