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缘“心”在此中

2020-10-27 01:58国网江西培训中心主任李洪明
中国电业与能源 2020年9期
关键词:电业记者站弗斯

国网江西培训中心主任 李洪明

时值《中国电业》杂志创刊70周年,作为老同志,与《中国电业》杂志风雨兼程20 多年,点点滴滴一下子就“涌”了出来。作为上世纪80 年代的大学生,走出校门后,干过变电运行值班、基层企业宣传,编过省电力工业局的报纸,并担任《中国电力报》驻站记者,偶尔向电业杂志写一些文字,拍点照片。1997 年,时任省电力公司总经理的胡德成拟调我去办公室当秘书,听闻这个消息后,当时的沈凤仪社长手书一信,让时任《中国电业》编辑部主任、现在的中国电力传媒集团总经理、报社总编辑郝兴国同志飞抵南昌,我便被“忽悠”留在记者站,留在新闻战线。这一留,我在新闻战线便是20多年。这20多年来,与杂志社的领导、老师由相识到相知,沈凤仪、郝兴国、张渝、管永生等历年来《中国电业》杂志的领导,还有一大批的帅哥美女编辑均亦师亦友,相交甚深。

留在新闻战线,我当时只是觉得,对于中国电力行业而言,记者这个头衔更鲜明、更独特。10年后,在2009年获得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的感言中,我曾用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斯与记者职业作了一个比喻:西西弗斯触犯了宙斯的天条,宙斯罚西西弗斯做苦役,在一座高山下,西西弗斯不停地把一块巨石推向山顶,而至山顶时,巨石又会重新滚落山脚下,西西弗斯需要重新将巨石从山脚推向山顶,如此循环往复,永无休止。宙斯认为,这是一种苦不堪言的苦役。但西西弗斯却说:“不!”

时光在笔尖的颤动或在键盘按键的劈啪声中匆匆而逝,20多年来,数不清有多少次,万籁俱寂,夜深人不寐,独坐孤灯,整理着那一缕缕永不枯竭的新闻与事实……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东坡在庐山的吟唱与感悟,至今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在与杂志社、与杂志社同仁交往中,庐山结缘让人记忆犹新。1999年,《中国电业》杂志作为重点策划题目,以几十个页码刊发了一组深度调查,极力推动庐山实施“以电代煤”,率先在全国建成“无烟山”。

后来,与杂志社的同仁还做过一些专题策划,但都不能与推动庐山实施“以电代煤”相提并论。2009年,组织调我任省公司办公室副主任,仍兼管新闻,仍兼着《中国电力报》江西记者站站长和杂志在江西的负责人。2011年,我任省公司外联部主任,当时新媒体的蓬勃发展,纸媒的好时光已经一去不还了。当时杂志社对江西的发行预期不高,只是希望能够“稳住”。当我作为驻站站长,却不敢懈怠。事实上,我接手记者站后,《中国电业》的发行量每年争取做到“稳中有增”,后来达到了三四千份。

我并没有什么经天纬地的能耐,只是觉得,对于中国电力行业的而言,为这份老牌电力杂志做点事、出点力,就是一种责任。

20 年来,我的小伙伴渐渐变成了老伙计,但依然坚守在《中国电业》。这种坚守,都值得我的敬意和感谢。就像我在目睹庐山煤烟污染而采写庐山调查时手记中写的那样:“一山分江湖”,庐山从深邃悠久的远古走来。历史老人似乎对它特别关照,伟岸的山体、扑朔迷离的云雾;宗教理趣的光华、千年书院的风采、冰川遗迹的神韵;庐山摇曳多姿的情韵,千古以来就是一道文化与自然交融的风景线。

我想,就电力行业而言,《中国电业》也是一道风景线。

20余年过去了,如果那时庐山没有实施“以电代煤”,现在来庐山,可能就不再是现在的庐山了,而可能是缕缕呛人的煤烟,填满山谷的煤渣。“以电代煤”工程,是庐山之幸,是世界文化景观之幸……就《中国电业》而言,因为一代代人的坚守,因为一代代人充满艰辛的跋涉,才当得起老而弥坚。泰戈尔老人曾说:“自己踩到荆棘,才晓得她不是花朵”。

不思量,自难忘。与杂志20年共成长,与杂志社的同仁们相伴而行20多年,苦乐相随,就像诗酒歌吟一样,从未厌倦,且爱之愈深。

猜你喜欢
电业记者站弗斯
学与玩小小记者站
《学与玩》小小记者站
《学与玩》小小记者站
招募活动NO.2 《学与玩》小小记者站
广东雄润电业有限公司
《中国电业》2021年总目录
总得有人去擦星星
爱心树(上)
西西弗斯的神话
阁楼上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