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环境对社会治理能力提升的效应研究

2020-10-27 05:45邓靖
科学与财富 2020年24期
关键词:治理能力外部环境社会治理

邓靖

摘要:推动社会治理的现代化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充分考虑结合外部环境这一因素,通过优化外部环境来达到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的目的,这将成为促进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社会治理;外部环境;治理能力

自改革开放,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也产生了许多新的问题,例如分配不均、贫富差距扩大、城乡不均衡发展等,而这些社会问题,既影响了社会持续、和谐的发展,也无法满足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随着我们的改革更加的深入,以及网络化时代的到来,一方面,我们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另一方面,我们面临着来自西方各种思想和价值观念与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摩擦碰撞。这种现象不仅影响了我们人民的思想,而且还会衍生新的社会问题、矛盾、冲突,还会影响社会的稳定和持续发展。

众所周知,发展着的社会生产力在不断变化,伴随而来的是符合社会需求的思想观念,并体现在其源于发展的过程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生产力作为经济基础,其不断发展必然将会影响人们的思想以及观念随之而变,正因為这样,我们在强调社会治理功能的时候,也应该重视社会环境的变化。

一、优化文化环境引领社会治理

社会文化构成了社会环境的其中一个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包含了我们民族传统的道德教育硕果,也有社会主义探索时期和建设过程中的各种总结,这就展现了我们先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治理必须要有作为引领作用的内容,而这个内容之一便是先进的社会文化,要将和谐的、稳定的社会环境作为我们持续发展的外部因素,通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引领的作用,为我们的社会治理提供支撑。

在构建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采用创新思维和方式,但在创新的过程中,又必须特别注意正确处理国家、社会、个人之间的关系,在我们以往的发展过程中,有的地方、行业、领域正因为没有正确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产生了很多社会矛盾、社会冲突。如果说,要将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运用到我们的社会治理当中去,就必然要正确处理国家、社会、个人之间内在的逻辑。一方面,就国家层面来说,也是保障社会、个人发展的要求。首先,国家的昌盛就说明我们有着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去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而这些物质财富又将为我们实现社会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奠定了物质前提,同时,国家的昌盛也会为人民的物质需求提供误会的支持,因为,只有当人们的基本物质需求得到了满足,才会提高国家认同感,才会自觉、自发地去思考如何让社会变得更加和谐稳定。其次,民主是我们事业的生命。如何在新形势下去建设国家,这是国家和人民群众共同的社会主义事业,必须要群策群力,只有将社会主义民主发扬好,才能把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调动起来;再次,文化是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仅保障了人民对文化需求能够得以实现,也提升了人们的认知水平,这就不断地推动着人民群众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并使这些认知转变成能够符合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最后,和谐既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也体现着人类崇高的社会理想。在优化环境的过程中,加强和谐社会的建设,对于社会环境的安定团结有序意义显著,同时,也将有利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最终实现。另一方面,要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局面,还要充分考虑到社会及个人的重要性,要让社会以及个人积极的参与进去。要实现国家价值观这要考虑社会的需求与发展和个人的需求与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激发个人、社会在国家的发展中的所应该展现出来的创造力。同样,我们每个人也应该认识到,只有以国家的强大,社会的和谐稳定为基础,才能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

另外,如何确保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正确的在社会治理当中进去发挥?首先,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社会治理的全过程,以此为基础去引导社会治理所涵盖的各方面;其次,要培育社会治理中各个主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培育这些主体之间统一的思想、一致的步调,让他们结合起来,形成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推动力;最后,通过实践来践行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以此为方法来解决社会治理中出现的各种矛盾。

二、优化经济环境保障社会治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作为社会存在主要表现方式之一的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包括了许多层面内容,比如生产力发展水平、分配体系、消费状况、居民收入水平、就业状况等,而这些因素又会对人的思想状况产生一定的影响。在这种条件下,如果一个国家拥有较好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则有利于去推动关于人们思想认知水平的提升,相反,落后的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不能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人们的思想认知也会向着不利的方向转变,正因为如此,我们应当特别注意社会经济环境的优化,努力通过改变人们的物质水平,在此基础上加强人们思想认知水平的提高,通过这样的方法来保障社会治理工作的开展。

首先,优化经济环境,大力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近40年来,我们的社会生产力大幅提高,取得了令世界刮目相看的成就,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不断改善。但是,问题依然存在,在某些方面还产生了新的问题,某些旧的问题还愈发严重。这些不断涌现的社会问题、社会矛盾,不仅对人们群众的生活质量产生了消极作用,还正慢慢的影响着人民群众的思想状态。面对新形势,要想保持我国经济的发展,就必须要持续转变思路,不断推动各领域的创新,以创新来促进经济发展。通过创新,达到为社会经济环境建设提供动力的目的,并且在此基础上创造出更加优良的社会经济环境,并将此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保障。

其次,优化经济环境,建立科学、合理的收入分配体系。科学、合理的收入分配体系直接影响到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能否完成。这是由于分配体系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并且会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因此,我们应该确保构建科学、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从社会发展和需求的实际情况出发,深入到群众中去,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从这几个方面考虑:首先,不断缩小贫富差距,使全国人民,无论城乡还是地区能够平等地去享受社会发展的硕果,并增强全国人民的主人翁意识和国家认同感;其次,集中力量去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国家的富强,国家的富强离不开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更离不开广大劳动群众的努力,如果一个国家中劳动投入与劳动收入是呈反比的,这势必会影响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甚至可能会让少部分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产生怀疑。最后,要不断提高社会保障的水平。衡量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民生指标之一的社会保障水平,不仅是一个国家对社会资源调动的集中体现,也是人民生活的重要保障。

再次,优化经济环境,要持续提高居民的就业质量。就业是人民群众获取家庭财富的主要方式,而家庭财富的积累有利于社会财富的积累,更能为社会发展打好物质基础。要努力做到就业总量、质量的改进。第一,拓宽就业的渠道。当今时代,劳动者的就业观也在不断变化,人们合法取得财富的方式也在逐渐增多。例如,国家鼓励人们进行“双创”(创新和创业),在政策上加以倾斜,再通过创业来带动就业这一目的的达到;第二,重视不同群体关于就业的诉求。例如,针对青年人,要从他们的性格特征出发,积极地去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又例如,针对农民工等特殊群体的人员的就业诉求时,要充分考虑这类群体的实际情况,强化对他们的职业技能培训;最后,要充分认识到,一个国家的就业状况是否解决到位,这对整个国家,整个社会的稳定和谐影响深远。

总而言之,优化经济环境,通过从提高社会生产力,构建科學、合理的收入分配体系、解决就业问题,以形成良好的社会经济发展态势保障社会治理,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

三、优化社会环境推动社会治理

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的社会生活中结成的各种关系,其种类包含个人之间的关系、群体之间的关系、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等等。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社会关系的发展变化也会促使人的思想、行为的变化,例如伦理观念、道德认知会受到和谐稳定的社会关系的影响。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发展的转型期,人们一方面享受着经济发展的硕果,一方面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在这种情况下,社会治理偶尔会出现失调的局面。

首先,重构政府与公民社会的关系模式。通过提升政府与公民社会之间的有效配合,达到将政府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与社会自下而上的自治模式进行结合。通过社会治理的主体来看,社会治理的主体包括政府、市场、社会三个。在社会治理的过程中,各个主体应当明确责任,通过配合共同参与到社会治理治理当中。但是,现实情况却是仍然以政府主导甚至是政府包办为主,这就导致了其他主体与政府主体间存在互动性不足的情况。因此,要地转变政府的职能,加快服务型政府构建,协调各个主体之间的利益,确保公共的利益最大化,从根本上改变政府包揽模式管理社会事务的方法,并以此为基层来提高政府的公共服务水平,进而增强人民对政府的信任,以达到提高会治理效率的目的。

其次,优化社会关系,要让国家权力回归社会。当前,各级政府掌管着大多数公共资源,这导致了国家的权力并未实现向社会的回归。例如,在公共服务的提供上,缺乏竞争及公众选择,这导致了服务存在同一化的现象,并未真正达到人民群众的需求,既对人们的生活质量产生了消极影响,也会降低公民对政府认同度。我们党的群众路线决定着我们所有工作都是以人民群众为中心,这也就要求我们现在的社会治理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不断地让公民对公共事务的积极性得以提升,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就是要将国家权力回归到社会,还政于民。

再次,优化社会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生活中,人们会用相互惠及的方式和大家都参与这两种模式来取得信任和加强合作,并在此基础上取得自己所期望的个人效益和社会效益。社会治理过程中,互信、互惠、合作,这是维持社会持续运转,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而稳定这个基础主要方法之一就是注重培育社会资本。当前,我国正处在快速城镇化发展时期,无论是在城市还是乡村,人口的流动都在发生着深刻变化,而人口的结构也在越来越复杂,这就导致了身边的陌生人在逐渐增多。例如,在城市化过程中,城乡居民从陌生人关系向熟人关系的转变仅靠政府是很难实现的,这就要考虑社会资本因素的影响。第一,要增进居民之间的相互信任。利用各种方式增强诚信意识,促进和加深居民间的交流,进而让居民从“最熟悉的陌生人”变成能够相互信任的熟人;第二,建设社区自组织。某种程度上来说,在城镇当中的社区自组织的数量和质量直接体现了居民自我管理能力,因此,依靠社区中的一些有能力的人,并且善于利用他们自身的优势,再加以社区的网络,将一些居民本着对经济、政治、教育、医疗等的不同需求进行组织,形成多种类型的自组织。因为,在自组织中,成员们相互之间更容易产生价值认同感,并以此共享社会资源。同时,让居民以社会组织为中介主动的参与到社区事务管理的中去,这不仅能够提高他们对社区的认同感,也能提升社区的自我管理能力,最终达到提高社区治理效率的根本目的;第三,强化政务公开的力度。当前,我国的城市社区中,社会治理主体依然是政府,由于政府掌握着大部分公共资源,在部分地方还存在政府使用资源时候的浪费,监管工作的不到位或是力度不够的情况,也让群众对政府事务的公开透明充满疑惑。在这种情况下,不仅要加大政府管理工作的透明度,建立健全相应的监督管理机制,还应该要逐步提升居民的信任度,促进政府与居民间的互助。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建设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而推进社会治理的现代化正是这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而在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充分考虑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治理功能,这将成为促进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陈燕.《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治理功能研究》.[M],中央编译出版社,2019年版.

猜你喜欢
治理能力外部环境社会治理
乡愁情怀还是美梦难现:乡村民宿经营风险感知研究
大数据视角下的国家治理现代化
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探究
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法治精神”
政府网站建设及在提升治理能力中的作用分析
社会转型期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和经验研究
社会治理面临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政府主导型社会治理模式下社会组织发展理路
论民国时期检察权行使的外部环境——以青岛刁复墀贪污案为例
战略人力资本与企业持续竞争优势关系研究——外部环境的调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