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升级的就业效应
——基于我国地区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

2020-10-28 07:56王可昕朱冠文
市场周刊 2020年10期
关键词:高级化就业结构产业结构

王可昕,朱冠文

(中国民航大学,天津300300)

一、 引言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经济发展成就得益于劳动要素规模与质量的增长贡献,我国作为典型的人口大国,就业问题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如何有效地扩大就业规模和提升就业质量是我国政府一直以来重点关心的民生问题和目标任务。 有效就业的提高不仅依赖于劳动者个体人力资本积累程度的提高,也有赖于现实的经济社会能够创造出足够多的就业机会,能够承载不断增长的就业数量。 具体的产业发展和产业构成调整等在消磨掉大量传统就业的同时,也孕育更多的新就业可能。

转型与发展的核心要务是要在经济持续增长中创造出足够多的就业机会,更为发达的产业业态和产业构成会对传统就业造成冲击,同时也蕴含着更多的新就业机会。 在我国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跨越时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成为实现现代化城市建设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路径。 从国内视角出发,产业结构高级化包括产业规模扩大和产业结构演进。 产业规模发展会引起产业整体发展水平的变化,伴随着经济发展和技术创新为产业发展提供的物质和经济支持,已有产业发展加上新兴产业的出现,产业规模不断扩大,需要更多与之匹配的劳动力要素,这意味着就业岗位供给量上升,会带来大量的就业机会,从而扩大就业规模。 产业结构影响劳动力在三次产业间的分布,产业结构优化带动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引致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移至第二、三产业,导致劳动力就业结构改变,同时二、三产业对劳动力在就业技能方面的要求相对较高,在扩大就业的同时,对就业质量和就业结构也起到一定的优化作用,从而对就业产生影响。因此,在我国致力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产业结构和就业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核心和民生之本,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联系对于构建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尤为重要。研究产业结构高级化对就业的影响,能够反映出社会劳动力在产业结构高级化发展下的变化,明晰产业结构升级对就业的影响机制与效应,同时为产业结构转型战略的现实意义提供理论支持。

二、 文献评述与作用机制

就业问题一直是经济社会研究备受关注的命题,国内外关于就业的研究有很多,研究对象触及就业规模、就业结构、就业质量等多视角,对于影响就业的因素分析多集中于工资、进出口贸易发展、城镇发展、经济增长等,其中也包括产业结构和就业的关系研究。 产业结构对就业既有促进作用也有抑制作用,最早对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研究来源于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提出的“配第-克拉克定理”,其阐述了产业结构演变和劳动变动之间的规律。 近年来,研究产业与就业的大多数文献关注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相关性和协调性关系研究。 有研究发现我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失衡,劳动力就业结构的调整滞后于产业结构,但产业结构和就业能力的协调度处于不断改善中,也有文献结合经济发展或技术进步,研究其与产业和就业三者之间的关系,而对于产业升级对就业的影响影响机制,通常从规模发展、结构升级和价值链提升三个方面展开,产业规模通过影响劳动就业弹性影响就业数量,产业结构演变会影响劳动力分布,价值链通过技术进步改变就业态势。

论文主要从就业规模和就业结构两个角度,探究产业结构转型的横向升级,即产业结构高级化对就业的影响机制。第一,产业结构高级化意味着二、三产业占三次产业结构的比重逐步增加,尤其是工业、制造业和服务业,相对于传统落后的农业来说,工业和服务业的消费能力和专业化能力较强,技术进步引发的产业结构升级促进生产规模扩大,产生更多的劳动力需求。 此外产业结构高级化发展会延伸出更多的新兴产业,而新兴产业在发展初期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支持产业发展,同时新兴产业发展直接刺激更多就业岗位的产生,扩大就业规模。 第二,产业结构高级化发展带动要素市场上对投入要素需求的变化,会进一步带动就业结构的变化。 产业结构高级化进程中,新兴产业的崛起导致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大量增加,对高技术人才就业产生一定的创造效应,同时传统产业的没落对低素质劳动造成一定程度的排挤效应。 产业结构高级化一方面通过发展二、三产业,扩大制造业和服务业等产业规模,创造就业机会,通过带动新兴产业发展,滋生更多就业岗位,扩大就业规模;另一方面通过高新产业发展对高技术人才的需求,提高劳动力素质,优化就业结构。 为了验证产业结构高级化对就业的影响效应,构建一个以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就业为核心变量的固定效应模型来进行回归分析。

三、 研究设计

(一)模型

产业结构高级化一方面通过产业发展产生更多的就业机会,扩大就业规模,另一方面产业升级导致就业需求由对普通劳动力的需求转向对高技术人才的需求,从而引致就业结构发生变化。 为全面测度产业结构高级化对就业的影响效应,分别探究其对就业规模和就业结构的影响,构建出以下回归模型,如式(1)所示:

其中,被解释变量分别从两个视角来研究产业结构升级对就业的影响,第一个为规模视角,这里以l代表就业规模;另一视角为结构视角,以hm 表征就业结构,ts 代表产业结构高级化,X代表对数化后的控制变量集,μ和ν为随机误差项,i为省份,t为年份。

(二)变量与数据

蒋就业规模和就业结构作为被解释变量,将城镇单位总就业人员数作为就业规模(l)的衡量指标,单位为万人;采用人力资本质量作为表示就业结构(hm)的替代变量,选取平均受教育年限为度量指标,衡量地区就业结构变化,这里平均受教育年限的公式为:平均受教育年限=小学学历占就业人数比重×6+初中学历占就业人数比重×9+高中学历占就业人数比重×12+大专及以上占就业人数比重×16。

产业结构高级化(ts)作为核心解释变量,是指产业占优势比重从第一产业逐渐转移向第三产业的过程,是地区产业结构横向升级的动态化概念,反映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产业整体变迁升级的程度和信息。 基于克拉克定理,以二、三产业占GDP 的比重来反映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

除核心变量外,选取金融发展水平(fin)、基础设施建设(road)、教育水平(edu)、城镇化水平(urban)作为控制变量。金融发展水平采用金融机构年末贷款总额比上年末存款总额表征;基础设施建设用单位面积下公路里程占人口总数的比重表示;地区教育水平用普通高等学校数量占年末总人口数的比重表示;城镇化水平是影响人力资本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选取城镇常住人口占总常住人口比重衡量城镇化水平。 模型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如表1 所示。

表1 变量描述性统计

样本数据为我国省际地区面板数据。 由于西藏地区数据缺失不纳入统计范畴,最终选取全国30 个省(市、自治区)2003~2018 年年度面板数据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据均来源于《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以及中经网统计数据库。

四、 回归结果分析

(一)基准回归结果

利用Hausman 检验判定回归模型选择固定效应还是随机效应模型,再进行基准回归、内生性检验、工具变量处理和稳健性检验。 回归模型根据Hausman 检验结果确定应使用固定效应模型,(1)~(3)为逐步增加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考虑到内生性的问题,进行2SLS 回归,(4)为两阶段最小二乘回归。 结果如表2 所示:

表2 就业规模的基准回归结果

就业质量的基准回归模型中同样根据Hausman 检验结果显示应使用固定效应模型,(5)~(7)为逐步增加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8)为两阶段最小二乘回归。 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就业质量的基准回归结果

其中(1)和(5)中显示产业结构高级化对就业规模和就业结构的影响均为正,在逐步增加控制变量后,结果依然显著。 随后分别对两个模型进行麦金农内生性检验,结果表明两个模型中都存在内生性,即存在随机扰动项与模型中一个或多个变量相关,为了克服内生性问题,以产业高级化的滞后一期作为其工具变量分别对两个方程进行两阶段最小二乘回归,弱工具变量检验显示拒绝原假设,回归结果与基准回归结果吻合,从另一个角度体现了基准回归结果的稳健性,由此可以进一步表明,产业结构高级化无论是对就业规模还是就业结构均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即意味着产业结构升级在一定程度上会拉动就业,提高地区就业规模,同时优化就业结构。

根据表2 和表3 的基准回归结果可以看出,金融发展水平的估计系数显著为正,金融发展水平通过推动金融产业和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对就业规模的扩大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同时金融发展水平也会推动金融从业人员的数量增加,从而优化城市就业结构。 基础设施建设对就业有显著的积极影响,一方面,道路的基础设施建设会产生大量的劳动力需要,另一方面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可以吸引高新企业落户,同时吸引高技术人才集聚,进而优化地区就业结构。 教育水平的提升对就业产生正向影响,高等教育需求扩大会直接或间接地创造新的就业岗位,且教育的发展有助于劳动力配置结构的改善。 此外,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也对就业产生促进效应,城镇化进程使得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潜在的消费需求转变为现实的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促进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吸引高技术人才,扩张就业总量的同时优化就业结构。

(二)稳健性检验

为了增强产业高级化对就业的回归结果稳定性,以就业密度为被解释变量代替就业规模,采用城镇总就业人口比土地面积为指标表征就业密度。

同时就业结构中更多专门从事研发活动的就业人员数量的增加很大程度上表征了社会整体人力资本质量水平的提升。 研发产业集资本和知识密度为一体,要推动研发产业发展需要有高资本和高智力的投入,同时对研发人员的选择也是高标准、高要求的,高质量研发人员全时当量总数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会改变地区就业结构,所以选取地区研发人员数作为被解释变量表征就业结构。 重复上述基准回归后,得到结果如表4 所示:

使用城镇总就业人数占土地总面积的就业密度作为被解释变量的稳健性检验回归结果,表明就就业规模而言,无论是对于整体的城镇就业人口规模还是单位面积下的就业密度,产业结构高级化都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说明表2 的基准回归结果是稳健的。

以研发人员全时当量总数作为替代性指标回归结果显示产业结构高级化对研发人员数量的影响显著为正,其他控制变量的显著性水平也很高,稳健性检验结果进一步支持了产业结构高级化对就业结构优化的有效促进作用。

五、 结论与启示

产业结构高级化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转型的核心,技术进步引领的产业结构高级化对就业必然会产生影响,论文通过对产业结构高级化对就业的影响机制进行梳理,基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社会就业的影响效应,建立了产业结构高级化对就业规模和就业结构的作用模型,并对其中的作用机制进行梳理。 以我国2003 ~2018 年省级面板数据的回归为模型,探究产业结构高级化发展通过创造效应和排挤效应等各种途径对就业规模和就业结构产生的影响,基准回归结果显示,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发展能够扩大地区就业规模,提升地区就业质量,优化就业结构,同时金融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建设、教育水平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等都对促进就业有积极作用,且替换被解释变量的稳健性回归结果也支持相应的分析结论。

从产业结构升级角度出发,参考论文实证结果,为更好地利用产业结构转型战略带动就业发展,提出如下建议:①从长期来看,高端产业相对而言具有劳动密集、知识密集和技术密集并存的特点,由于产业结构升级对就业规模扩张的正向激励影响,应重视产业结构调整在解决就业问题方面的作用,防止为了解决就业压力,盲目发展扩张劳动密集型产业创造就业机会,忽视产业发展质量。 ②针对不同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策略,实现产业结构高级化进程快速推进,加大对产业发展中技术创新投入和高质量人才培养,扩大就业规模的同时,不能忽视劳动者自身素质的提高,以减少结构性失业。 ③加大对新兴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在支持产业结构升级的同时,加强相应工作岗位的培训,改善地区人力资本质量。

猜你喜欢
高级化就业结构产业结构
私募股权投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城镇化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研究
税收政策对东营市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及意义
劳动力价格变动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时变非对称研究
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结构变化关系的研究
——以重庆市为例
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青岛市就业人口素质与产业结构变动关系研究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产业结构演变分析
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演进对就业问题的启示
基于“两基准”理论新解释的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