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类新的灰色耦合模型及其应用

2020-10-28 00:59谢丽华
平顶山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平顶山原始数据预测值

王 安,杨 雨,谢丽华

(1.平顶山学院 数学与统计学院,河南 平顶山 467036;2.平顶山学院 计算机学院,河南 平顶山 467036;3.平顶山学院 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河南 平顶山 467036)

0 引言

对于少样本贫信息的研究对象,GM(1,1)模型表现出优越的预测效果,因此GM(1,1)模型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热点内容.邓聚龙教授首次建立灰色理论以来,学者们改进模型的结构[1-3],智能方法优化参数[4-5],研究GM(1,1)模型的应用条件[6],以及数据规模对GM(1,1)模型预测效果的影响[7],这些研究都提高了模型的预测精度和拓展了模型的应用范围.这些方法都是从改进模型结构和优化模型参数的角度出发,并没有在充分利用有限的数据方面改进.

GM(1,1)模型是利用最小二乘法原理,求解一阶微分方程,对动态数据的趋势进行预测.为了充分利用有限的数据,范国锋等[8]构建了基于遗传算法的灰色组合模型,王安等[9]设计了基于最小二乘法的灰色预测模型,这些改进方式都是通过整合多种模型的优势,使组合模型的精度和适应范围得到提升.在大数据时代,如何高效地利用有限的数据,设计适应范围更广的数学模型已成为当今研究的重要课题,笔者提出了一种新的灰色耦合模型,该方法是一种解决小样本贫信息的灰色预测模型处理大数据的尝试,通过算例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

1 模型的建立与检验

1.1 灰色耦合模型

灰色耦合模型是用少量的时间数据序列建立系统的动态模型,先把原始数据序列分解成分解因子,然后对分解因子逐个累加生成生成规律性较强的序列.然后对分解因子累加生成序列建模,再进行累减生成还原成分解因子预测值,最后对分解因子的预测值进行累加,合理地构建分解因子,使得对分解因子的预测值进行累加过程误差得到了相互抵消,使得灰色耦合模型精度得到提高,模型的适应范围更广.具体的灰色耦合模型的建立过程如下:

i=1,2,…,m.

(1)

灰色耦合模型NGCM(1,1)的白化形式为:

(2)

其中ai为发展系数,bi为灰色作用量.

则灰色耦合模型可表示为:

Yi=Biui.

(3)

使J(u)=(Yi-Biui)T(Yi-Biui)取得最小值,利用最小二乘法得到参数的估计:

(4)

于是得到白化微分方程的解:

(5)

利用

(6)

得到第i个分解因子预测值序列:

(7)

最后得到灰色耦合模型对原始数据的模拟值和预测值:

(8)

1.2 模型检验

k时段的相对误差,其定义如下[10]:

(9)

平均相对误差定义如下[9]:

(10)

利用平均绝对误差检验模型的准确性,利用平均绝对误差检验模型的模型精度,常用的模型精度等级检验表[11]如表1所示.

表1 模型精度等级检验表

根据灰色耦合模型的原理,灰色耦合模型算法流程图见图1,算法步骤可概括如下:

step4计算分解序列的模拟值和预测值,

step5利用灰色耦合模型,计算原始序列的模拟值和预测值,

2 算例分析

根据2019中国统计年鉴中2000—2018年的人口数据(各省的人口数量见表2和表3),利用构建的灰色耦合模型和经典的GM(1,1)模型,得到中国人口预测值与真实值对比图(图2).

表2 各省的人口数(I) 万

表3 各省的人口数(Ⅱ) 万

对中国总人口按照省和直辖市,利用灰色耦合模型进行预测,结果与GM模型进行对比,由图3和表4可知,灰色耦合模型不仅预测值与真实值更接近,而且相对误差和平均相对误差更小.

表4 误差分析表

由上述计算结果,GM(1,1)模型的平均相对误差为0.276 5%,而灰色耦合模型NGCM(1,1)的平均相对误差为0.261 4%,因此构建的灰色耦合模型NGCM(1,1)是有效的,另外如果能够更好地设计分解因子,精度还可以进一步提升,模型的适应范围更广.

3 结论

构建了灰色耦合模型NGCM(1,1),通过算例发现,相对传统的GM(1,1)模型,灰色耦合模型的预测结果精度更高,模型的适应范围更广.

灰色耦合模型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出发,对原始数据分解建模,使得整合后的误差相互抵消.笔者仅将中国人口按照地域分解整合,预测精度就得到了明显提升,选择合适的分解因子,模型的预测精度肯定可以进一步提升.因此针对原始数据分解算子的构造,以及分解后的误差相消的比较和耦合效果等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平顶山原始数据预测值
加拿大农业部下调2021/22年度油菜籽和小麦产量预测值
抚顺平顶山惨案纪念馆
AI讲座:ML的分类方法
受特定变化趋势限制的传感器数据处理方法研究
自体荧光内镜对消化道肿瘤诊断临床应用分析
平顶山诗群
抚顺平顶山惨案纪念馆
全新Mentor DRS360 平台借助集中式原始数据融合及直接实时传感技术实现5 级自动驾驶
对物理实验测量仪器读数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