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抗菌药物给药时间及临床合理用药分析

2020-10-28 01:32方慧萍袁岑岑
健康必读·下旬刊 2020年10期
关键词:抗菌药物

方慧萍 袁岑岑

【摘 要】目的:对临床上常用抗菌药物给药时间以及用药后不良反应得产生情况展开总结调查。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6月本院接诊的在临床需给予抗菌药物展开疾病治疗得300例病患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所用抗菌药物给药时间和不良反应出现情况展开回顾性分析。结果:抗菌类药物使用时每日给药在1次以上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更高。结论:临床用药时除了要保障用药的合理性,还需保障用药时间与间隔时间的合理性,实现不良症状的控制,促医疗费用下降,提高抗菌药物使用效果。

【关键词】抗菌药物;给药时间;临床合理用药

【中图分类号】R96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20)10-30--01

近两年临床用药过程中由于抗菌药物的不规范使用而产生的不良反应事件日益增多,在医学界得到了高度关注[1],而合理用药即是依靠医药学以及管理学知识指导病患正确用药,达到药物治疗安全、有效、经济的目标与要求,若要实现合理用药目标[2],还需针对这方面内容展开深入探索。而本文则对我院几种常用抗菌类药物用药情况展开研究,并作如下汇报: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本院2019年5月至2020年6月本院接诊的采用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钟选取30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80例、女120例,年龄12-80岁,平均年龄(62.1±0.4)岁,并实施合理给药时间控制。

1.2 方法

根据此次调查要求对患者实施抗菌药物给药时间控制,详细流程即:①进行合理用药时间制定,促病患对药物依从性提高。如大环内酯类抗菌药,该药服用时需确保最低浓度达到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用药间隔时间的控制应确保血药浓度超过最小抑菌浓度(MIC)时间,2次/日,进而使抗菌作用与安全性得到保证。并且,为病患宣讲相关药物给药时间,使用药时间间隔以及给药频率更合理;②给药方案设定,医师开药时应严格做好抗菌药物剂量的控制与不良反应的掌控。如氨基糖苷类抗菌药,多次用药会使病患出现中毒现象,故而用药量应为1次/日,单次用药可获得比1天用药更大药峰浓度,故而应控制钝化酶现象的发生,减少细菌耐药性;③加强病患用药后不良反应的评估,进行给药时间与方案错误评定,减少错误用药,促不良反应发生率得到控制。

1.3 观察指标

对患者临床用药间隔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统计。

1.4 统计学方法

此次调查统计结果的处理使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采取[(例)%]表示。

2 結果

根据下表1数据值能够发现,抗菌类药物使用时每日给药在1次以上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更高.

3 讨论

抗菌药物是在浓度适宜的条件下可有效杀灭病原体或进行抑制病原体活性的药物[3]。在临床用药进行疾病治疗时,应结合病患病情感染程度、感染部位以及病原菌等进行服药时间间隔方案制定(包括给药次数、服用抗菌药物剂量与疗程等),否则可能会引起严重不良反应,对疾病治疗不利,增加患者和家属经济负担[4],甚至威胁患者性命。以下则对本文提到的这几种常见性抗菌药物展开简要阐述:

3.1 氟喹诺酮类药物。这属于一类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能够预防耐药菌种的出现,血药浓度高可表现出更强的抗菌效果,不过大剂量用药可能回引起毒副作用[5]。临床用药期间服用诺氟沙星、依诺沙星等药物,给药间隔时间则有必要综合考量多种要素(包括抗生素的半衰期、最低抑菌浓度与后效应等);如果是由呼吸道感染或敏感菌而使患者机体出现肺部感染现象还需选择呼吸喹诺酮类(如加替沙星、左氧氟沙星、吉米沙星等),用药量控制为2次/日,若用于单纯性肠胃炎治疗用药量可为1次/日,而结核病的治疗而选择丝帕沙星、氟氧沙星等药物,用药量为1次/日即可。

3.2 β-内酰胺类药物。这属于一类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用药后24h内约40%-60%血药浓度较致病菌最低抑菌浓度更高,抗菌能力强。若半衰期在2h内,给药次数可为3-4次/日;若PAE抗生素后效应持续时间非常长或半衰期在2h以上,头孢尼西、头孢曲松等药物给药次数应减少。

3.3 氨基糖苷类药物。这属于浓度依赖性药物,单一使用该药物会使得致病菌和药物接触时间缩短,可预防首过效应,但耐药性较低。肾皮质在该类药物摄取时,体内血液浓度不受明显影响[6],若重复给药或持续静脉滴注会因肾皮质摄取过量药物引起药物蓄积中毒,故而要使用药安全性和抗菌作用得到保障,用药量应控制为1次/日。

3.4 大环内酯类药物。这属于时间依赖性药物,各类药物因本身的药效学特征会在机体内表现出差异化的代谢现象。此类药物在用药方案制定时,需确保组织系统中血药浓度高过药物最低抑菌浓度,明确药物的合理使用间隔时间,保障给药合理性。

3.5 抗真菌药物。这属于时间依赖性药物,氟胞嘧啶类、唑类抗菌后效应持续时间较长,多烯类为一类浓度依赖性药物,属于临床应用相当常见的抗真菌药物。典型的即,氟康唑在临床应用时,抗菌药物血药浓度曲线里应确保其面积AUC较最低抑菌浓度比例高过20。并且t1/2时长达28-38h。此外,临床给药方式主要选择静脉或口服,因为口服该药生物利用率更高。氟胞嘧啶类口服时用药量可控制为4次/日,而静脉给药时应控制为2-3次/日,才能保证用药合理性。

3.6 小结。根据以上表格中统计的情况来看,抗菌类药物的不规范使用现象以致于部分患者用药后出现了不良反应现象,这仍属于我院临床用药中值得重视的问题,但大环内酯类药物(t1/2长)、β-内酰胺类药物(t1/2长)用药间隔时间为1次/日,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现象,而氟喹诺酮类药物、β-内酰胺类药物(t1/2短)、大环内酯类药物(t1/2短)、氨基糖苷类药物、抗真菌药物使用期间均出现了不良反应,且不良反应发生率高达11%,可见这类药物使用间隔时间仍有待研究。

综上所述,抗菌类药物是当前医学临床的常用药物,使用时要讲究正确的方式、方法,才能发挥出其最大价值。随着制药技术与医学技术的发展,如今临床医疗工作中抗菌类药物的种类越来越多,使得疾病的治愈更有希望,但是在抗菌类药物的用药过程中若不注重用药时间的把控可能会影响到患者疾病治疗,甚至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其它用药安全问题,故而我们要引起高度关注与重视,加强对抗菌类药物合理用药的研究、探讨与实践,提高临床用药的科学性、合理性、正确性,消除抗菌类药物使用可能带来的负面作用。

参考文献

卜素贤,贾海侠.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及临床合理用药探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62):176-178.

杨飞翔.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及用药合理性调查[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8,11(35):100-101.

陆明霞.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及临床合理用药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6,9(31):9+11.

常怡勇.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及临床合理用药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56):89.

庄瑞丰.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及临床合理用药分析[J].中国处方药,2015,13(02):19-20.

刘羽.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与药效发挥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处方药,2014,12(10):38.

猜你喜欢
抗菌药物
我院开展“合理用药月”活动对用药监管的成效分析
某院2015年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及合理用药评价
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临床分析
微量激素联合抗菌药物治疗细菌性角膜炎的疗效观察
抗菌药物组合轮用策略对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治疗效果的研究
我国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中应关注的一些问题
我国近10年来主要致病菌“ESKAPE”的检出率及耐药率的变化
实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成效分析
认真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