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医药防治突发传染病优势发挥与体系完善

2020-10-28 01:32胡利来李斌
健康必读·下旬刊 2020年10期
关键词:中医药

胡利来 李斌

【摘 要】中医学作为中国特色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在多次突发传染病防治中展现出了其独特的临床意义和基础研究价值。笔者将以突发呼吸道传染病普遍的病因病机、辨证治疗、预防调护为基础,分析中医药如何在相关疾病防治中发挥自身优势,并思考如何构建中医药防治突发传染病体系。

【关键词】突发传染病;中医药;防治体系

【中图分类号】R1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20)10-30--01

1 引言:

中医学作为中国特色的医疗体系在长期的发展中对于突发传染病已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防治经验,并在之前的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和甲型H1N1流感的防治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现代医学面对突发传染病大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去研制疫苗或特效药,缺乏特殊有效的治疗方式。而中医遵循的整体观、辨证论治、“治未病”等思想就在认识疾病、治疗疾病、预防疾病中体现出了其优势所在,故构建中医药防治突发传染病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2 病因病机分析

常见呼吸道突发传染病的临床表现与一般外感病相似,多表现为发热和其他呼吸道症状,但其发展迅速,传染性较强,如《内经》描述,“五疫之至,皆相染易”,严重者可出现呼吸窘迫,甚至呼衰,具有一定的死亡率,故属于中医疫病范畴,与一般外感六淫所致疾病略有不同,单纯用六淫学说无法解释相关病因病机。笔者认为的此类疾病病因多是正气亏虚而感受“非时”“非地”之气,即风、寒、热、湿三邪气从口鼻而入,这与西医对相关疾病的病因分析基本吻合,免疫力偏低者通过与患者的接触,相关病原微生物从口鼻而入,随之传播开来。从《伤寒绪论·冬温》的思想来看,本病虽为感邪而发,但与正气虚弱,肾经不足有关,故顾护正气对于预防此类疾病也具有重要意义。

3 传变规律和辨证思路分析

3.1 发病初期(温病卫分证)

如上所述,这些疾病是人体正气虚弱、气候失常、饮食不洁而感受“非时”“非地”的邪气所致,但是本病终归为外感疾病,与六淫所致疾病多具有相同的病机和病理表现,故在病理分析时,同样可以从风、寒、热、湿之邪从口鼻而入,侵犯机体这个思路入手,如温病医家叶天士所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故初期病邪多在表在肺,辨证多为温病卫分证,症状较轻微和表浅,但随着病情发展则可能逆传心包出现神志症状。此时期可能出现寒湿郁肺或者湿热犯肺两种症候,临床上要注意区分。

3.2 发病中期(温病气分湿热证)

此时邪入气分,热象较之前更为明顯,而痰热壅塞于肺部,属于湿温病,邪热湿浊留恋三焦,伏留不解,表现为身热不退或往来寒热,舌质红,舌苔黄腻或黄燥、脉滑数。疫毒夹湿邪内闭,灼伤肺络,气机不畅,肺无以宣发故胸闷气促、咳嗽喘憋、气喘、胸痛;肺无以肃降故腹胀便秘。该阶段为控制病情,改变预后的关键时期,任由疾病发展可导致热入营血,甚至内闭外脱。

3.3 发病后期(温病热入营血证和内闭外脱)

此时邪入营血,热毒内结,耗伤津液,故见高热、口渴、便秘、溲赤、脉数,“湿郁化热,热极成毒”,湿毒兼夹为患,舌苔厚腻,营阴大伤且“肺朝百脉”功能异常导致瘀血阻络,故见舌质红绛。病情发展到极为危重时,一方面使肺气完全闭郁,呼吸困难,甚至需要辅助呼吸;另一方面热闭心包,清窍不利,出现神昏谵语,烦躁不解等症状,邪热格阴于外,内闭而外脱,冷汗淋漓出而四肢厥逆,“阴阳离决,精气乃绝”,最终可能导致阴阳亡失,预后极差。在舌脉方面的体现为舌质紫暗,脉浮大而无根。

4 中医药治疗

4.1 发病初期中医药治疗

发病初期根据分析辨证为寒湿郁肺的情况时,应该采用宣肺解表,健脾除湿的治法,临床上可选用疏风解表宣肺的麻黄、羌活、生姜等药物和健脾燥湿的苍术、厚朴、藿香等药物配合处方使用;若发病初期辨证为湿热犯肺,则应该采用疏风透表,清热化痰的治法,临床上可选用辛凉解表的连翘、桑叶药物和清热化痰润肺的鲜竹沥、枇杷叶、芦根、麦冬等药物配合处方使用。

4.2 发病中期中医药治疗

发病中期多表现为痰热壅肺,故治疗上宜涤痰泻热,宽胸开结,可选用《伤寒论》中的小陷胸汤进行加减,小陷胸汤包含黄连、半夏、瓜蒌三味药,黄连其性苦寒可以邪胸中之热,半夏可涤痰湿,而瓜蒌甘寒滑润,与黄连配伍可增其邪热之功,与半夏相配合则可增其涤痰之效,另外再加上助肺宣发的苍术、麻黄等药物和助肺肃降的杏仁、大黄等药物,实为辛开苦降之意。

4.3 发病后期中医药治疗

发病后期多表现为火毒炽盛,热入营血,笔者认为该阶段可以直接选用犀角地黄汤、清瘟败毒散等专门针对温病营血分疾病的处方,或者根据临床患者情况,自行选用水牛角、丹皮、石膏、知母、元参、等凉血清热解毒的药物进行组方配伍,另外要配合物理降温和西医退烧药物的使用,避免因长时间高热对机体造成的伤害。当出现重症征象时,多表现内闭外脱的神志异常症状,治疗上应该采用急救相关方药,比如安宫牛黄丸等清热解毒,醒脑开窍的方剂,该阶段病情危重,单纯采用中药急救治疗可能延误病情,影响预后,故该阶段尽量结合西医的急救治疗方法进行处理,维持生命体征。

5 预防和调护

对于呼吸系统传染病除了基本的减少外出活动、佩戴口罩、勤洗手,主动做好个人和家庭的健康监测等措施以外,结合“治未病”理论,中医药在面对此次疫情时的预防和调护措施是多种多样的[2],首先,我们要通过增强人体抵抗外邪侵袭的能力,调动人体的一切积极因素预防传染性疾病,我们可以通过顺应自然、情志调养、藏精固本、饮食调节等方法来扶助人体正气,提高抗病能力,具体体现在注重保暖、缓解恐慌情绪、劳逸结合、饮食清淡等。报告显示,非典定性肺炎致死病例中患者多患有其他慢性疾病,而疾病出现这样暴发与逆转之原因不外乎邪壅毒盛而素体虚弱,故在疾病发展到中期以前,即邪入卫分、气分时,就应该积极宣化湿热,清热解毒,阻断逆传变证的产生。大病初愈以后,机体正气仍处于受损状态,各器官特别是呼吸系统机能并未恢复,此时需要患者于家中休息半月,并配合医生进行相关复查。另外中医理论还特别强调疾病初愈后的饮食调养,不可过食生冷辛辣油腻,谨防造成食复[3]。

6 中医药防治突发传染病的优势

综上所述,中医药防治突发传染病的优势如下:①独特理论体系指导下的应急处理效率高。在西医病原微生物研究以及疫苗、特效藥研发阶段就可通过整体观、辨证论治、温病学等思想给出符合患者当前病情状况的治疗意见,并且有针对性的缓解病人不适症状;②增效减毒,避免激素、细胞毒性药物等西药的滥用。众所周知,在抗击“非典”时滥用抗生素导致大部分治愈患者都出现了后遗症,严重者生活不能自理[4]。中药的扶正祛邪配合治疗可以减少激素和抗病毒药物的用量或减轻它们引起的毒副作用,防止各脏腑的衰竭,甚至只有在极危重情况下才考虑用激素急救,大幅提高了治愈患者的生活质量;③简便廉验,经济高效。本次疫情所造成的国内经济损失严重,中医药“简便廉验”的特点可以一定程度上减轻国家医保和财政部的巨大花销;④中医药治未病,预防作用显著。中医药届往往在类似急性传染病发生第一时间发布了适合大部分人服用的“预防方”,有效降低了人民群众感染病原微生物的几率,另外“五禽戏”“八段锦”等中医常用的养生运动疗法也为全球急性传染病预防提供了新的思路[5]。

7 关于完善中医药防治突发传染病体系的思考

早在2013年,国家中医药局已初步建立突发公共事件中医药应急体系,对于突发传染病防治时期的医药物资、人员、资金的调配以及各中医医疗单位紧急处理等各方面已经有了基本的运作体系,在但经过此次疫情防治,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还是有所暴露,比如疫情防治前线中医药运用空间不足、中西医结合未能真正体现、抹黑中医药的谣言四起等。以下就是笔者对于完善中医药防治突发传染病体系的一些思考:①加强中西医结合前线运用空间。要在第一时间允许中医介入相关治疗,并可对比单纯西医治疗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疗效和患者愈后机体恢复情况,总结出适用于大部分患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供所有医护人员参考使用;②加强临床医生应对能力。临床医生加强中医温病学说的临床和理论基础研究,丢掉经典的中医并不能算是优秀的传承者;③培养后继人才。中医学子是未来医疗行业的“顶梁柱”,故各中医院校也应当在课程设置中增添一些中医药防治突发传染病的相关内容,临床实习中也可安排到相关传染病科室,给温病学理论和其他疫病理论的当代发展带来新的活力;④官方应及时“辟谣”中医药相关谣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以及相关政府部门应该在疫情期间更多地利用新媒体平台,针对一些中医药相关虚假信息给出及时回应更正,避免患者或广大群众对于中医药疗效产生质疑和不理解。

以上仅为笔者根据近几年几次呼吸道急性传染病相关报告所提示的病理特征和临床见症,分析中医药在本次疫情防治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面对突发传染病时的优势所在,同时希望中医药防治突发传染病体系能够进一步完善,让传承数千年的宝贵财富能够在人类面对一次次新的健康危机时发挥出其前所未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王文远.古代中国防疫思想与方法及其现代应用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1.

陈玫芬.疫病之中医预防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1.

李可建.食复理论探析与实验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1.

肖倩倩,张福利.中医治疗突发传染病的优势回顾及构建温病学防治传染病体系之思考[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4,29(09):2860-2863.

关峰,关伟,宋宪强.中医养生运动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概况[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12,13(06):69-71+74

猜你喜欢
中医药
中医药在社区糖尿病防治中的应用方法初探
传承创新书写宁波中医药发展新篇章
以《中医药法》颁布实施为契机 推进云南中医药事业深入发展
中医药走遍全球再迎变革
首部中医药综合性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诞生
首部中医药综合性法律出台
我们的中医药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屠呦呦获奖向世界证明中医药价值
中医药国际化提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