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合神形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明清肖像画展

2020-10-29 02:47朱万章
艺术品 2020年9期
关键词:雅集肖像画国家博物馆

文/朱万章

(本文作者为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

清 费丹旭 听泉图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明清时期,就中国画的山水、花鸟和人物三大画科而论,山水画相对较为兴盛,花鸟次之,人物再次之。肖像画属于人物画的一个分支,在明清时期,却在人物画中逆势而出,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甚至在清代中晚期,肖像画一度处于繁盛期。究其原因,肖像画不仅具有强大的受众群,其实用性的功能要要远远大于其艺术性,而且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肖像画吸收了一些关于透视、光线明暗对比等西画技法,在技术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创新。从其社会功能上看,无论是代表官方的宫廷,还是代表民间的普罗大众,都对肖像画有着广泛的需求。正因如此,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的书画类文物藏品中,肖像画就有近千件,无论是其形制、功能还是绘画内容,都具有他画所不可比拟的丰富性。基于此,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批藏在深闺的艺术佳构,我们特意挑选了部分作品,从四个方面呈现明清肖像画的艺术特色:

一、帝后和名臣

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帝后和名臣都在明清肖像画中占据重要分量。帝后御容,大多为正面形象,着朝服,在肖像画中举足轻重,甚至出现同一个人在同一时期有多种不同版本的肖像画传世,如明太祖朱元璋正形像和异形像等。也有一些帝王形象,为骑行或行乐等,如《明宪宗调禽图》。这些作品,以写实为主,以形写神,赋色厚重,画工精湛,大多为宫廷职业画家所为,且多不具画家姓名,是明清时期传神写照的典范,是一种兼具观赏性和祭祀性的肖像画,具有“成教化,助人伦”的社会功能。而名臣肖像,既有朝服,也有便装;既有端庄的正面像,亦有随意的行迹图,具有膜拜、瞻仰与纪念的意义。也有的名臣肖像,记录了一生的行迹,是画传性质的肖像系列绘画,如明代无款的《王琼次第恩荣图》和清代无款的《李鸿章事迹图》等。帝后与名臣肖像,有整身亦有半身,有站姿,有坐姿,其社会功能性远远超越其艺术性。从数量和影响的广泛性而论,他们是明清肖像画的主体之一。

二、雅集和行乐

雅集和行乐是明清时期文人肖像的重要表现形式。雅集图既有兰亭修禊、西园雅集、玉山雅集、五同会、杏园雅集等历史上著名的文人雅聚,也有名不见经传的文人自发聚会。他们均为文人群像,是将众多文人置于林泉高致或宴游玩赏之中,烘托出群体性的文人雅趣。画中,既有正面形象,也有侧影,多有书童相伴,是一种文人的集体肖像,如明人的《五同会图》和《西园雅集图》便是一例。行乐图一般是将文人置于优雅而富于诗情的山间或林下,自然与人文环境融为一体,折射出淡泊明志、远离尘嚣的文人身份与雅趣,一般为独像,或有书童伴其侧,如清代费丹旭的《听泉图》和黄增的《退食行乐图》等即是其例。就作者而言,大多为文人画家,或兼具文人身份的职业画家,如曾鲸、禹之鼎、费丹旭等都画过此类肖像画,也有属无名氏所绘。在清代,还有不少画家画过行乐图模式的自画像,如华喦、罗聘、吴荣光、任伯年等均有相关作品行世,如吴荣光的《墨缘重聚图》中的红衣高士便是吴荣光本人。雅集和行乐图既是明清时期文人肖像的代表,也是这一时期将肖像画与山水画熔铸一体的典范。这类肖像画多为手卷,且名家题咏殆遍,因而在艺术性之外,尚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三、名士和闺秀

名士和闺秀构成了明清肖像画的另一主流,也是明清肖像画的永恒主题。像主中,既有当朝的高士名媛,又有明清画家所绘的历代名士闺秀。前者多为写实,或写真,后者则为传移模写。绘制的明代高士图,以“待漏图”最为常见,体现出其时礼制、官制、服饰与人物形象,如王阳明、董其昌、黄道周肖像等便是手持笏板,身穿朝服,以站立姿势等待召见的形象。到了清代,名士和闺秀的形象出现由写实向写意或受西方文化影响的倾向。而写前朝的人物,则大多依据相关蓝本,陈陈相因,造型上并无新意,但却在技法与审美方面迥别于前朝。多元化的名士和闺秀形象是明清肖像画的重要特色,反映出身份认同和画风变革的轨迹。在名士和闺秀的形象中,更能清晰地显现出时代风尚与审美趣好的嬗变,其艺术性要远超其实用性功能,如改琦的《绿珠像》《李清照像》,翁方纲、法式善的《李东阳像》,濮森的《苏东坡像》和朱鹤年的《摹郑康成画像轴》等均是如此。

清 改琦 绿珠像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清 无款 李鸿章事迹图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四、学者像传

清代学者和历代文士像传是我馆藏肖像画的重要特色。《清代学者像传》曾经出版过单色影印本,历代文士像传则极少露面。两种像传是由文史学者和书画鉴藏家叶恭绰(1881——1968)家族捐赠。《清代学者像传》一集和历代文士像传是由叶恭绰祖父叶衍兰(1823——1897)摹绘,《清代学者像传》第二集则为杨鹏秋摹绘。两种像传卷帙浩繁,来源清晰,正如叶恭绰所言,像传“取诸家传神像暨行乐图绘,或遗集附刊及流传摄影,皆确然有所据”,是了解历代(尤其是清代)学者肖像的重要图像文献。

清 叶衍兰 清代学者像传·汤贻汾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清 叶衍兰 清代学者像传·黄宗羲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清 叶衍兰 清代学者像传·孙尔准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清 叶衍兰 清代学者像传·徐乾学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叶衍兰,字南雪,号兰台,别署秋梦主人,广东番禺人,清咸丰六年(1856)进士,擅诗词书画,著有《海云阁诗钞》《秋梦盦词钞》等。《清代学者像传》是其平生重要的成就,所摹绘的第一集凡169人共171幅图像(有四个人各有四幅图,另有两人合一幅者有两图)。在图像之外,叶衍兰还撰写小传,以小楷抄录其侧。该集有部分图像乃顺天大兴人(今属北京)黄小泉摹绘。本集所收人物自清初傅山开始,到同治以前。同治、光绪及宣统时期学者未及收入,且缺少方外、闺秀及边疆人士。此集最早于民国十七年(1928)由叶衍兰孙叶恭绰交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单色梓行。此集共装裱为八册,每册均有叶恭绰题签:“南雪公书辑绘清代学者像传”,自署“第二孙恭绰敬题”。《清代学者像传》第二集由叶恭绰编,延请江西籍画师杨鹏秋摹绘。叶恭绰字玉甫、誉虎,号遐庵,别署矩园,广东番禺人,叶衍兰孙,学者、书画家和文物鉴藏家,曾任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代馆长、北京画院院长等,著有《遐庵谈艺录》《矩园余墨》《历代藏经考略》等。此集共200幅(每人一幅),仅署像主姓名,并无小传。叶恭绰曾于1953年自费影印二百部,但流播不广。198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曾将一、二集合并出版,2001年,上海书店再将二集合并重版。两集重复者一人(侯方域),合共368人,是搜罗清代需知像传最为完备者。《清代学者像传》付之梨枣后,传播甚广,在学界风行一时。

明 无款 西园雅集图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肖像画在明清两代有不同的发展轨迹,反映出不同时期的审美时尚与受众需求。明代肖像画侧重写实,大多工笔重彩,是“影像”式的绘画风格;清代肖像画则侧重写意,兼具写实,是文人宴赏自娱式和写实性并存的绘画风格。但无论哪种风格,在明清肖像画中,“形似”的艺术理念都被发挥到极致,这是其基本特色。在实用性的社会功能大行其道的明清肖像画中,他们侧重的是“以形写形”,是“形似”。这种写实、重形的创作理念是明清时期绝大多数职业画家的价值取向,也是他们适应受众需求的必然选择。另一方面,在肖像画中,我们不仅能看到画风与审美趋向的嬗变,更能看到政治、服饰、礼制、官制、审美以及社会生活的变迁与特色。透过这个展览,可以清晰地了解明清肖像画的艺术特征与文化背景的递变,从而对明清时期以人物肖像为主导的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洞悉与解读。

猜你喜欢
雅集肖像画国家博物馆
古代肖像画为何千人一面
肖像画
《漫话国宝·中国国家博物馆》第六站(上)
《漫画王国·中国国家博物馆》第四站(下)
威尔士国家博物馆运营模式及治理结构观察
糟糕的肖像画
芬兰国家博物馆扩建项目
小丑的肖像画
《清溪雅集》
“雅集京华·诗会百家”全国第二届百家诗会征稿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