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州:三省交界村的“瑶”身一变

2020-10-29 02:37龙丽萍
农家之友 2020年6期
关键词:沙田贺州市特色旅游

从崎岖不平、尘土飞扬的“泥水路”到平坦宽阔的水泥路;

从低矮破旧的木瓦房、茅草房,到一栋栋洋气的水泥楼;

从挣扎在贫困线下靠天吃饭到如今的衣食无忧……

贺州市平桂区沙田镇金竹村的盘冬花怎么也想不到,曾经一穷二白的“大山土瑶村”变成了现在的“产业扶贫村”。

金竹村是广西贺州市6个土瑶聚居深度贫困村之一。这些年,盘冬花家住上了易地搬迁的新房,孩子在城区的小学读书,白天空闲时回村里酿酒、打零工,在茶园里套种中药,夫妻两人辛勤劳作,把生活过得越来越红火,这是我市深度贫困土瑶聚居区华丽蜕变的一个缩影。

在湘、桂、粤三省区交界的大桂山脉中,生活着我国唯一的土瑶——瑶族的一个独特支系。700多年前,土瑶群众祖先迁居贺州,目前只分布在当地平桂区鹅塘镇、沙田镇的6个行政村,共有8500多人。

长居深山,交通不便,语言不通,土瑶脱贫成为贺州乃至广西脱贫攻坚中最难啃的“硬骨头”。2015年底,6个土瑶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262户7075人,贫困发生率高达61.42%。

2019年底,平桂区沙田镇金竹村、鹅塘镇槽碓村、明梅村顺利实现脱贫摘帽。目前6个土瑶村剩余未脱贫贫困户91户456人、3个土瑶深度贫困村未脱贫摘帽。

土瑶村的变化得益于基础设施建设这块脱贫致富的“垫脚石”。土瑶聚居深度贫困村山高路远,交通不便,贫穷闭塞,要不是国家扶贫政策的进驻,这些瑶族同胞可能一辈子都是靠山吃饭。

崭新的村部楼,标准化建设的篮球场、硬化好的村级主干道路……近年来,随着政策、项目、产业的落地,6个土瑶村在基础设施、住房、医疗、教育等方面得到有效改善,加快了土瑶聚居深度贫困村脱贫攻坚的进度。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土瑶村产业不断壮大,特色旅游开辟土瑶脱贫路,土瑶群众的“钱袋子”日益鼓起来了。

航拍瑶山上的公路犹如巨龙盘踞在此,形成一道美丽的风景线。2019年8月,平桂区鹅塘镇大明村通往外村的通鹅塘镇街区水泥路修通,实现了几代人盼望已久的目标,解决了土瑶群众出行难问题。村民赵土保笑容满面地说:“路通了,可以不外出务工了,杉树也能运输到城区卖个好价钱。”原来封闭的土瑶村,如今不仅车来车往,村民还能手机上网做电商。

尝到了“基础设施建设”给土瑶村带来的甜头,贺州市决定再加把劲。把平桂区计划三年完成的基础设施项目周期缩短为两年完成,并充分利用脱贫攻坚项目库信息完善工作契机,督促项目加快推进,全面打好土瑶基础设施建设硬仗,确保土瑶村“一年初见成效、两年大见成效、三年脱贫摘帽”目标实现。

从2018年起,贺州市本级对土瑶村的扶贫资金投入3790万元,其中2020年市本级继续加大对6个土瑶村的扶贫资金投入力度,第一批拨付资金用于倾斜支持3个未脱贫土瑶聚居深度贫困村,每个村支持50万元,共计150万元;对3个市级挂牌督战的土瑶村,每个村支持100万元,共计300万元。摘帽“硬件”设施进一步配强。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土瑶村产业不断壮大,特色旅游开辟土瑶脱贫路,土瑶群众的“钱袋子”日益鼓起来了。

走进明梅村,明梅顶土瑶特色旅游项目正在加紧建设,“民俗文化”与“观光旅游”结合,开辟了一条产业扶贫的新路子;走进新民村,550多亩茭白种植基地里,茭白抽出了嫩苗,2000平方米的集产品采购、初加工、对外打包、产品存储于一体的产业发展中心即将建设;在金竹村和新民村,一年一度的土瑶文化艺术节人如潮涌,民族文艺节目、“长桌宴”,还有瑶绣扶贫车间、瑶绣手工艺品和服饰展示,让人领略到丰富多彩的土瑶文化艺术;狮东村大冲寨打造土瑶风情旅游和民俗博物馆……“山窝窝”变成了“金窝窝”。

便利的交通、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优美的生态环境,让贺州市天洲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周华锋看中了土瑶村的发展潜力。他在平桂区沙田镇狮东村构建起茶叶种植、采摘、加工、培训、包装、养茶、竹编加工于一体的茶叶全产业链,为当地土瑶村集体经济发展与农民增收创造条件。仅竹编就业扶贫车间一项,去年就为村民增收27万元、村集体收入1.8万元,直接受益贫困户82户。槽碓村种植草珊瑚300亩,到2020年末预计全年产值达120万元,发展草珊瑚种植农户人均增收500元。

发展茶叶种植超8200亩,建成投产竹编加工、茶叶加工等“扶贫车间”超7家,开展技能培训105期,解决土瑶群众就近就业超1500人,平桂区6个土瑶村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蜕变,土瑶村“两年大见成效”目标已提前实现。

猜你喜欢
沙田贺州市特色旅游
从盐田到沙田
墨韵书香
长征
沙田镇:“三大纪律、六项注意”颁布地
瑞鼠丰年
贺州市全方位打造石材产业链
地域文化下的特色旅游商品设计研究
创意农业和特色旅游融合发展的路径研究——以磐安县维新乡溪下路村为例
特色旅游产品培育与旅游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
广西贺州被认证为世界长寿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