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科技赋能

2020-10-29 04:09本刊编辑部
华东科技 2020年10期
关键词:孵化器上海科技

在漫漫的岁月变迁中,我们一直用不同的视角观望着科技变化的各个面貌,涵盖科技政策、区域、产业、科技盘点、人物、孵化器、企业、服务机构等等,同时,我们也将挖掘更多新的视角,进而传达科技创新浪潮中更真实的声音。

政策

科技“小巨人” 折射政策需求 2005年10期

科技“小巨人”是上海举全市之力倾力扶持打造的自主创新、科技创业工程,几年下来,颇有收获,然而、一味地去宣传、炫耀这些收获和成果显然没有更多的意义,对我们而言,自主创新、科技创业,科学地发展,其使命才刚刚开始履行,后面还有太多太多的路要走。

值得我们关注的,应该是科技“小巨人工程”折射出来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对政策的需求,以及现行政策在应对企业这些需求时所有的一些不足和缺失,为今后一个阶段的政策调整、制定和执行提供具有参考意义的蓝本。

本期特别策划《科技“小巨人”折射政策需求》显然无法完成这一个巨大命题的解剖、分析和解读。但我们将不遗余力地调查、评论、解读下去,让我们的各级政府、相关机构、部门领导、工作人员都从中获得资讯、意见和建议。

“36条”配套政策,鼓励创新,让政策及时对接企业 2006年06期

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企业,各级政府承担着重大的职责。政府主体也有职责通过职能的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创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社会经济大环境、政策大环境、法律大环境和文化大环境。5月25日,精心酝酿了4个月的《实施<上海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若干配套政策》正式发布,“引进”社会创新动力、构建城市创新体系的全新思路和大胆突破让人耳目一新。

在越来越好的政策环境下,企业更要勇于推出有力的创新行动。自主创新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许多企业之所以未能坚持自主创新,非不能也,乃不为也。本期“特别关注”聚焦“配套政策”,看政府如何“放水养鱼”,听企业高检研究所所感所言。

解困“生产力 ”—浦东创新政策 2009年04期

在经济危机中,中国抓住了危机带来的难得机遇,以自己的方式改变着世界。中国经济的发展势头也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言:“莫道今年春将尽,明年春色倍还人。”

为改善企业的生存坏境,解困“生产力”,一场以支持企业搞活和发展,推进政府管理创新等为内容的改革正在祖国大地展开。各地政府在响应中央号召的同时,也根据自身情况与发展需要,作出了一系列规划。本期封面故事将为大家介绍华东六省一市政府就如何出台政策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做出的一系列探索,虽然这些探索之中有些仅仅只是开始,有些还不够完善,但这些“解困”行动,在一定程度上,确确实实为企业平散了寒意。

创新券—研发平台的新实践 2013年12期

今年,国内首例跨区域间“科技创新券”在上海市研发公共服务平台与长兴县的合作下付诸实施。“创新券”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其是否能够有效推动企业创新,解决中小微企业普遍存在的创新资源缺乏、经济实力有限、创新需求不足等问题,还需要时间的检验。

在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的推动下,“创新券”将在某种程度上增进长三角地区的科技资源共享一体化。本期封面故事,我们将为大家带来关于科技创新券的试点与使用,以及国外创新券的实践。

新创新引擎:“科创22条” 2015年07期

2015年伊始,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下,上海开始研究“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一号课题”。2015年行至年中,“一号课题”也从前期研究稳步走过了专题研究阶段。5月上海市委十届八次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这一政策在科技系统内被唤作“科创22条”。“科创22条”明确将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金融、知识产权、人才等领城出台具体操作细则和办法,提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两步走”规划:2020年前形成科创中心基本框架体系;到2030年形成科创中心城市的核心功能。

那么,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这“22条”解法从何说起,又具体落在何处,最终真正能带动多大的创新力度?这正是本期封面故事关注的话题。

又见创新券 2015年12期

在这一年里,“科技创新券”成为我们的主题,就像前年的尾声,科技创新券头一次进入我们的视野。好事多磨,真正有用的事物与产品是需要不断打磨与反复验证的—科技创新券即是如此。

我们曾于2013年12月刊封面故事中报道过科技创新券的试点与使用过程,而今两年过去,我们又见创新券,它又能给企业与创业者带来哪些真正有益的帮助?本期封面故事我们将为您解答。

科创政策四十年 2018年12期

上海改革开放的40年,是突破、引领、创新、求变的40年,也是科技创新政策供给支撑探索前行的40年。在创新引领发展的新时代,上海科技创新政策已到了“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关键阶段,为此,“改革开放 40年上海科技创新政策演变与启示”课题组开展了上海科技创新政策40年专访,走访调研了上海市科技创新政策40年重要的亲历者和参与者,倾听科技创新政策故事,分析上海科技创新政策演变,总结经验得失,谋求达成政策共识。

本期封面故将阐述1978—2018年上海科技创新政策经历的五个主要阶段,从科技创新工作机制机构重建到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开发,再到科教兴市、自主创新战略落实、建设创新型城市,至如今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成为科技创新政策工作主旋律。

科改进行时 2019年05期

为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做好2019年科技创新工作,为之开好局、起好步,上海对落实好科改“25条”做了全面动员和系统部署。随着上海科改“25条”的出台,由“科创22条”“人才20条”“人才30条”等构成的科技政策体系,为上海市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注入了全新动力。

科改“25条”,文字不长,“干货”却不少,其中提出了“两步走”的总体目标以及6个方面、25项重要改革任务。本期封面故事我们将一起了解,科改“25条”到底如何通过拥抱市场的力量,尤其是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创新活动,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两种力量的作用。

成果转化

众说纷纭“产学研一体化” 2004年03期

上海,这座中国最富生机和活力的城市,在促进“产学研”一体化方面,无疑是走在全国最前列的。谈到上海的“产学研”一体化,就不能不谈《上海市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18条”)。在上海,没有一项政策修订如“18条”之繁,5年3版,18个条款累计改动40处,增删近2000字。每一次修改,都是与时俱进的思想突破;每一次思想突破,都适应和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引动了上海科技成果转化步伐的新跨越。

北京、广州、沈阳、成都都是科技成果和专利技术较多的城市,由于种种原因,相对而言这些城市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都还存在着比较大的上升空间。科技成果如何转化?教学、科研工作如何与产业化发展相适应?本期,我们将从报告以及转化成果对这些问题做出解答。

科技成果转化:路将越走越宽 2004年10期

作为全国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先行者,1998年5月,上海在全国率先推出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首部地方性政策文件《上海市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十八条”政策)。1996年6月和2000年11月上海市政府又对“十八条”政策作了两次重大修订,2004年又组织了再次修订。

科技成果转化要走,更要看。“知耻而后勇”,看到自己的不足才能走得更顺利;走得越宽,才能看得越远!宏观到中央的“宏观调控政策”,微观到“鸟巢”计划的多次论证、调整;远到“振兴东北”,近到“十八条”的三次调整,我们的决策者们始终都是在审时度势,该出手时就出手。产学研发展的结合度有待探索,科技成果转化的能力有待扩展、成果转化的源头有待拓宽、创业创新的环境有待优化、科技中介的发展机制有待完善。这就是本期杂志所看到的科技成果转化。

“孩子”,你为什么不能长大? 2007年01期

一年前,上海市科委针对上海产学研合作中企业力量薄弱,应用研究能力不强的现状,设立了“产学研技术创新”专项计划。如今,包括现代物流、汽车产业、医药产业、信息产业等在内的7个关键领域的大攻关项目己取得了技术上的突破,产学研联盟的新形式为上海抢占技术制高点、形成和壮大新兴产业、提高传统产业能级带来了新的契机。

新年首期“特别关注”,我们选择了一个实在但也严肃的话题:成果转化不良瓶颈何在?通过对“成果转化不成功”案例的分析,试图探寻究竟是“体质”“营养”“抚育”,抑或其他环节影响了“孩子”不能健康“长大” 。

科技成果转化跃上新起点 2008年07期

科技成果转化,不仅是一个困扰中国科技产业的“老大难”问题,也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今年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颁布实施12周年,也是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中心成立10周年。科技成果转化一头连着资本方,一头连着项目方,项目与资本的联通会为各方都带来巨大的回报,这样的回报不仅仅是金钱上的。因此,今天,在资金与技术双双密集的上海站在交叉点上,为科技成果转化搭建的平台将更加有一番广阔的天地。

“速配”?“拼盘”?寻找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平衡点 2011年09期

在上海,作为“国家技术创新工程”重要内容之一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已经初见成效:在联盟构建过程中,依托单位或理事长单位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部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企业需求为导向,致力于解决联盟内企业面临的产业共性问题;部分联盟建立了具有特色的知识产权管理机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动了自主知识产权在产业中的发展与应用;联盟规模呈现扩大趋势,部分产业联盟有望发展为国家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本期封面故事围绕上海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发展实际,通过记者的现场走访、与当事人的对话,为您揭示当前联盟发展中的问题和答案。

技术“破茧”,转化“成蝶” 2018年01期

本期封面故事我们将回顾“落实《成果转化条例》,推进创新驱动发展”主题宣讲活动上演讲嘉宾的精彩内容,围绕制度建设、组织框架、生态体系建设、转化路径探索、团队成长等角度,对科技成果转化所作的主题宣讲,展现各高校、科研院所和社会组织在成果转化方面取得的新进展,分享展示成果转化工作中所思所想所言所行。未来,我们要继续做好成果转化的宣讲者,让更多的人了解成果转化政策,要继续做好成果转化的践行者,勇于探索、塑造典范,要努力当好成果转化制度完善的建设者,为成果转化的法律和制度完善贡献智慧。

国际

国家创新 芬兰为镜 2008年10期

芬兰的国家创新能力和科技竞争力多年来位于世界前列,就连科技一向发达的美国、俄罗斯也只能望其项背。笔者在对芬兰国家创新体系的了解过程中,始终带着一个问题:芬兰作为一个北欧小国,在自然资源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何以能诞生Nokia、WWD、芬兰纸业(M-real)等企业?

在芬兰遍布全国的八大产业集群中,每个集群一般都会重点培育一两家龙头企业,其他企业则与龙头企业形成配套,共享技术与信息,在国际市场中以集群的形式参与竞争。对照芬兰,中国是否可以取其精华,构建具有本国特色的举国创新体系?本期封面故事,我们将和大家一起来了解芬兰的国家创新体系。

遗传性因素和环境因素都对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的发生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相关研究也发现2型糖尿病与炎症反应有着密切的联系。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是一种在神经系统中有着重要作用的神经营养因子,除与血糖血脂等代谢等相关,许多文献报道了血清BDNF与全身性或局限性炎症反应的相关性。现对BDNF的抗糖尿病作用及其与炎症反应的相关性予以综述。

寻访英国创新因子 2009年11期

英国在人类近代文明中一直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科技的不断创新使得英国的经济发展一直处在世界的最前端。自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日不落帝国”就在世界工业中一马当先。1851年英国伦敦举办了历史上首届世博览,更是将人类的科技带入了飞速发展的轨道,使人类生活发展了巨大的变化。如今,经过数百年的历史发展沉淀,英国从政府、企业以及大环境上都已营造出了一系列适合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的措施。本期封面故事将走进大不列颠的国度,深入探索这个科技强国的发展以及政府的作为。对照英国悠久的科技发展,中国能否取其精华,并融入到中国特色的创新体制中去,是一个值得长期探讨的话题。

印象·法国创新 2010年06期

世博来了。伴随着世博来到我们面前的,不仅仅是各个国家和地区最前沿的科技成果、最新最炫的技术手段,更是成果背后所蕴含的理念、观念。在这个多元文化与理念借助物质手段云集一堂的盛会上,思想和理念的碰撞与交流,无疑是我们清新眼界、启迪心智的一次绝佳机会。

本期封面故事,我们将借着享有“欧洲四大发动机”之一美誉的法国罗阿大区参加“城市最佳实践区”展示之机,一起感受法国在推进创新的过程中所有的独具体系、别具胆识的理念,了解他们是如何能够做到这些创新的。

奥地利瑞典创新行纪 2011年08期

奥地利、瑞典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国度,但不算太大的国土面积,使其发展受到了制约;科技创新,成为它们谋求生存发展,参与国际竞争的新战略。交流、互动和协作,永远是成长与进步不可替代的方式。今年6月,上海市科委“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价值实现”考察小组远赴奥地利和瑞典,展开了一场“谈产学研、话价值实现”的创新之旅。

科技园区以不同的定位来实现共同的目标,使产业发展尽在掌握之中。这些所见所闻和所感,被考察小组一一捕捉并记录,成为一份宝贵的《创新行纪》。本期,我们邀请了上海市现代管理研究中心“欧盟国家科技创业服务体系研究”课题组相关成员,撰写“欧盟经验对上海的启示”,供大家参酌。

近年来,以色列坚持走科技强国之路,重视教育和人才的培养,经济得以快速发展。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更是举世瞩目,尤其在电子、通信、计算机软件、医疗器械、生物科技工程、农业以及航空等产业上都取得了卓越的成果。另一方面,以色列的孵化器体系也独具特色,为了对接以色列先进技术,将“中以”科技创新合作成效最大化,上海市普陀区作为中以(上海)创新园的主要承载者,正集聚全区乃至全市优质创新创业资源深化与以色列创新合作关系,全力建设中以(上海)创新园。

本期,我们将带领带大家一起“参观”中国和以色列创新研发项目和成果转化基地,了解普陀如何将中以(上海)创新园所在的“桃浦智创城”打造成重要的科技创新节点,进而推动普陀的科技产业“破旧立新”。

德国创新模式 2020年05期

在以数字化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创新能力的定义得到了新的诠释,创新的商业实现能力得到了更多的重视。卓越的创新能力驱动德国制造业不断升级,使其成为“全球具有吸引力的研究与创新区位之一” ,高端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始终保持国际竞争力。德国已成为“新工业”的领跑者。

德国正在努力和尝试的方向,与中国正在推进的“中国制造2025”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异曲同工。本期封面故事,我们将带领大家了解,在德国典型的“官产学研”一体化模式中,政府如何在幕后采取积极主动的措施,使得德国制造业不仅能够延续传统的内部创新活力,更能得到来自外界的创新资源和源源不断的人才,从而保持其在国际创新竞争中的强势地位,并在工业自动化的创新上再次站在全球的第一梯队。

区域

回眸:苏南模式20年 2002年09期

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神州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地总结出的经济发展模式大约不下10种之多,如“苏南模式”“温州模式”和“珠江模式”,是全国瞩目的三大区域经济模式,其中之一的“苏南模式”争论最多、影响最大。三大模式区域拓展的同时,其含义也在不断丰富和演进,所涵盖的区域均已大大超出当初的命名地。

我们最近赴苏南特别是常熟市考察,体会到苏南模式对我国各地经济包括其两个发动机科技和资本领域的带动更有实际的借鉴意义,因此我们更多地把目光倾注在“苏南模式”上。

科创一体化的长三角“答卷” 2018年05期

长三角,一直是我国科技创新合作活力最强、频度最高、交流最为密切的区域之一。如今,“一带一路”桥头堡、长江经济带、全球科创中心自贸区等国家战略在长三角区域叠加,众多国家战略项目不断实施,这将成为长三角一体化深入发展的新路径。

本期封面故事,我们可以看到,首届长三角国际创新挑战赛“揭榜比拼”的探索方式,以及25家“双创”基地的首次结盟,对区域激发的“双创”热情。

孵化器“安徽模式” 2018年10期

安徽省的科技孵化器建设早期是以综合型孵化器为主,但是近年来,随着综合型孵化器的大踏步发展,一批各具特色的专业孵化器也破土而出,茁壮成长,出现两者共同推动孵化器产业进步的新气象。在孵化器数量剧增的同时,一批极具规模和实力的综合型孵化器正在实现从综合型向专业型的历史转型,进而出现“综合+专业”的过渡型或复合型孵化器。

本期里,我们将会通过对芜湖、合肥、蚌埠三地代表性孵化器的走访,一探安徽孵化器转型的奥秘和创新的特色。

“解锁”长三角 2019年01期

长三角地区是一块丰饶的大地。它占据着全国1/26的地城面积,创造了全国近1/4的经济总量。长三角聚集了我国近四分之一的科研仪器设施,拥有上海光源、托卡马克等众多大科学装置和一大批国家级科技创新基地。

放眼全球,区城一体化是大势所趋,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宣布:将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城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标志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已站上了新起点。本期封面故事我们将就上海优质创新资源的区城辐射效应,以及上海和长三角区域其他省市多年的实践经验,带大家“解锁”长三角。

香港科技“大跨步” 2019年10期

或许真的无法细数香港特别行政区身上的光环。它是一座高度繁荣的自由港和国际大都市,同时也是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重要的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国际创新科技中心。香港在世界享有很高的声誉,曾被GaWC评为世界一线城市第三位。

那么,香港科技创新在近几年来有何变化?未来如何更好地发展?香港与大湾区的其他城市应如何联动?本期封面故事我们将一起解码香港科技的发展和变化。

长三角“技术升级潮” 2020年07期

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创新能力较强的区域之一,长三角科技创新资源种类丰富,区域创新网络初步形成,科技向产业转化经验丰富,在科技创新领域推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已具备了良好基础。近期,长三角三省一市签署了《共同创建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框架协议》,意味着长三角正形成新一轮的“技术升级潮”,各区域通过强化创新优势与合作基础,搭建起大协作、网络化的创新联合平台,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能量。

科技金融

科技企业融资有“道” 2011年05期

经济的发展依靠科技推动,而科技产业的发展需要金融的强力助推,科技与金融的有机结合是促进科技进步、成果转换,提升产业创新活力的必要条件。近年来,上海在科技产业与金融产业的融合方面建立了多项创新举措,加强对科技型企业的培育,扶持中小型科技企业的发展。

资金就是能量! 科技金融合力才能助推科技成果转化 2010年07期

在2010年上海促进成果转化周科技成果转化论坛上,国家科技部火炬中心副主任修小平在讲话中强调:“资金就是能量!科技金融合力才能助推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两者的有机结合将极大地提高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速度与效率。对此认识越来越清晰的我国政府,近年来不断地探索着科技和金融相结合的方式。

与央视一起聚焦钱流 2011年06期

本期,针对种种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的问题,本刊进行了深度挖掘,通过走访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中小企业业务经营中心、上海银行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上海农商银行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中心、招商银行小企业信贷中心等数家银行中专门从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机构,与央视一道“关注‘钱流’”,追踪2011年钱的流向,探讨科技金融市场的结构性问题。

众所周知,中早期科技企业融资的风险高、收益低是阻碍我国银行推进科技金融的主要障碍。3月,上海农商银行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中心总经理朱心坤陪同上海市金融服务办公室方星海主任赴美考察,访问了美国硅谷银行金融集团总部,听取了专家介绍美国硅谷银行的运作模式,对硅谷银行的科技金融体系和高科技企业融资现状进行了考察,并做札记投于本刊。

发展科技金融,杨浦区构建专业功能区 2014年01期

2013年以来,杨浦区政府就紧紧围绕打造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科技金融功能区,全面服务中小企业的目标,充分发挥科技金融创新对于城区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催化剂”和“加速器”作用,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思路,不断丰富和完善多元化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为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提供了有针对性的融资支持。

事实上,建设杨浦科技功能区,在2013年初杨浦区就确定要从六个方面着手:明确战略目标、发挥资源优势、建设服务体系、优化政策环境、集聚相关企业、创新金融产品。本篇文章将具体论述杨浦区在这六个方面的做法以及成果。

服务机构

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调查 2005年12期

近来,有关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的话题频频见诸报纸、网络等各种媒体,被上海市民尤其是科技领域的人士不断提及。简而言之,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是上海市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平台之一,此平台自2003年规划组建以来,得到了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欢迎,获得了很好的成效。

究竟什么是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它涵盖哪些内容?哪些机构是它的直接受益者?自它提出至今,发展到何种程度?……一系列问题需要深入系统的解答。为此,本刊对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进程进行较全面、较彻底的调查,希望借此能推进研发公共服务平台走向前台,吸引更多关注的眼球,了解它、知晓它、使用它,最终共同推进它的建设进程。

立意高远 虚实结合 打造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 2006年04期

今年的4月26日是继2001年后的第6个世界知识产权日。世界知识产权日的诞生充分说明世界各国对知识产权的高度重视。而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党中央明确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要把自主创新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要培育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和自己的知识品牌。从某种意义上说,不掌握自主知识产权,不占有自主品牌,就谈不上真正的自主创新,离开了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自主创新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在知识产权越来越成为国际竞争焦点的时代,在倡导自主创新的今天,我们绝不能忽略自主知识产权这一重要环节。2004年4月19日,国内首个知识产权园—上海知识产权园带着历史使命诞生在杨浦区。时间飞快,转眼间两年过去了,在上海知识产权园成立两周年之际,带着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期盼,本刊特意筹划了上海知识产权园建园二周年专题。

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 2011年11期

由国际竞争力中心亚太分中心、中国都市圈发展与管理研究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联合发布的《2011亚太知识竞争力指数报告》本月新鲜出炉,这是继2010APKCI公布之后,2011年再度对亚太先进地区知识经济综合衡量结果进行公开发布。2011年版的APKCI沿用了2010年版的研究地区,共对亚太33个地区用19个知识经济指标进行了评估。

虽然经历了严重的金融危机,但亚太知识竞争力的总体格局没有剧烈变化,本年年度冠军是哪个地区?又有哪些地区表现不俗?中国位于哪个位置?其中华东地区发展如何?且看本期热点栏目为您具体解读。

孵化

“引进来”与“走出去” 2007年06期

上海同法国蒙彼利埃大区利用原有孵化器资源的对口合作,正是上海企业孵化器国际化工作“引进来、走出去”的最好诠释。英格兰东北经济发展署等其他国家和地区,也纷纷效法,中法模式使得中国在孵化器领域的话语权日益强大。

远飞者当换其新羽,善筑者先清其旧基—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党委书记朱正红的2010记忆 2010年12期

“远飞者当换其新羽,善筑者先清其旧基”这两句诗出自何处已无从考量,但它十分贴切地形容了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如今的状况。朱正红认为,两年来,创业中心在承担上海市科委所布置的重大科技工作的同时,将自身功能的开拓也融入了其中。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上海市创对于自身远飞的方向有了越来越清晰的认识:在这水乳交融的过程中,基础设施、服务系统和人才队伍的建设不断得以强化,使“新羽”日益丰满,“旧基”得以翻新,为迈向“十二五”的目标铺好了前进的道路。

崛起的上海科技企业孵化器群像 2012年01期

23年前,上海漕河泾开发区一栋简易办公楼里,一块并不引人注目的牌子被挂了出来,上海第一家科技企业孵化器—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诞生了。见证这一刻的,除了十几位工作人员,还有几位拿着入驻合同,却仍有些懵懵懂懂的企业负责人。上海这边静悄悄挂上的小牌子,在太平洋另一边的美国却产生了不小反响:“中国最繁华的商业城市,有了与国际接轨的孵化器!”有识之士预言,假以时日,上海乃至中国的科技创业必将风生水起!

23年后的今天,预言已成现实。2011年上海孵化器已有73家,面积达到124万平方米,孵化3915家企业。已验收创新基(资)金项目实现累计销售收入达60.2亿元,上缴税收5.6亿元。回首最初,那一刻平静,已永远载入上海科技创业发展史册。

孵化器,国企里的创新乐土 2012年05期

“创翼天地”,是中国电信集团开辟出的一片新天地。在庞大国企的内部,很多陈旧的机制或习气阻碍了创新的生长:而这块纯净的土地,专用来培育创新的种子。

区域发展的“灵魂”—漕河泾开发区创业中心的品牌建设路径2013年06期

曾有学者这样定义“品牌孵化器”的意义所在:孵化器的品牌建设既是我们的发展趋势,也会成为我们的成长门槛,更兆示了孵化器建设的发展方向。或许正如这位学者所言,漕河泾开发区科技创业中心(以下简称“漕河泾创业中心”)的品牌建设之路不仅引领着中国孵化器发展,也在成就辉煌之余,探索着新的出路。但也许,唯一一条永不改变—培育企业,拉动区域经济发展,建设国际一流孵化器。当然,只有回过头把荣誉放下,转过身才能继续前行。而终究漕河泾创业中心的未来如何发展,依旧值得关注和期待。

“饮水思源”的交大慧谷 2013年10期

当人们穿梭于虹桥路宜山路路口时,可能会发现一幢醒目的楼宇,它的醒目不在于气势磅礴、高耸入云,而是四个低调的蓝字—交大慧谷,以及与其相衬的火炬标志。没错,在这幢甚至可以说不起眼的九层普通楼房里,坐落着—家在业内闻名遐迩的孵化器,它曾培育过许多知名企业:PPS、东方财富网、证券之星……同时,它也是上海交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总部所在地。

上海慧谷高科技创业中心(以下简称“交大慧谷”)成立于1999年,由上海市科委、徐汇区政府和上海交大共同创办。作为上海交大国家大学科技园旗下的第一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它的成立初衷便是要解决高校成果转化的难题,同时也为产学研合作探索出一种高校与社会资本、市场相结合的新模式。

斥资近7亿元的上海西虹桥 想要孵化世界级“北斗硅谷”2016年01期

提及位于上海西隅的青浦,人们的第一反应大多是绿色、自然与恬静。然而,随着中央将“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这一任务交给上海后,青浦在助力上海建设成为科创中心的道路上将目光聚焦在了“四新经济”的建设上。对青浦而言,这有利于其将来的转型发展之路。在未来,更多关于科技方面的创新与研发将为这片绿色水乡激荡起不一样的涟漪。

上海青浦舍弃卖土地就能获得的10亿元收入,反而掏出7亿元来建设中国北斗产业技术创新西虹桥基地。这笔只出不进的账,局外之人不禁猜想青浦区政府这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经过了两年的发展,答案已经越来越明朗,位列“四新经济”之一的北斗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也逐步显现出了一股新的经济增长能级。

在孔雀机构孵化器里,我们曾经创业15个月 2016年06期

深圳有一个老牌孵化器,早在2013年,他们就已经在深圳的蛇口、科技园、福田等多处繁华地段,陆续开办了为小型初创企业准备的“联合办公空间”。那个时候,“WeWork”模式都还没有广为人知,“创客空间”“众创空间”这些被热炒的概念也都还没有出现。可是已经有这么一家孵化器,提供“小型办公隔间+公共洽谈空间+公用会议室+创业活动空间+公用前台+基础创业服务”。

孵化器新布局:“纽带模式” 2018年06期

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我国迎来了推进创新创业的新浪潮。其中,孵化器作为“双创”工作的重要抓手也随之蓬勃发展。

编辑寄语:恰逢孵化器发展30周年之际,我国正在推动孵化器围绕构建创新创业生态实现“六个提升”,我们也期待孵化器将创新串成链条,让创新从此不再孤立。

中国孵化的华东风采 2018年增刊

2018年,是华东科技企业孵化器网络成立的第17个年头。多年来,该网络为加强华东科技孵化器和众创空间的创新实践交流,促进区域协同发展,推进华东科技企业孵化器健康发展提供了有效渠道,也为长三角一体化建设提供了新的视野和窗口。

2018年,也是上海孵化器建设30周年。1988年,上海第一家孵化器—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诞生,宣告上海科技企业孵化事业的开启,到现在已进入而立之年。30年,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弱到强,从创业苗圃到孵化器再到加速器,整个孵化链将孵化服务向前延、向后伸,打造了一条覆盖各个阶段的孵化服务链,上海孵化器一步一个脚印走出了成熟的科技创业孵化“上海模式”。

人物

压力 动力 耐力 合力 活力—全国政协常委、上海市人大副主任、著名经济学家厉无畏畅言科技创新呼唤“五力齐发” 2001年12期

新世纪之初,中国经济将有一轮新的增长周期,“十五”计划制定的目标是年均增长7%,长远规划到2010年,中国的经济增长还要在2000年基础上翻一番,十年年均增长率要达7.2%以上。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可能性如何?有何机遇呢?我们要看到21世纪经济时代来临,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全世界科技创新速度加快,由此对我们提出了严峻挑战—不仅对提高竞争力,而且对经营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也提出了挑战。

火红的中国芯—中国集成电路设计业首家海外上市公司的创办人施雷 2002年02期

作为一代知识分子创业和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的精神象征,施雷与同年龄创业者相比,他的“海派风格”运作模式被国内外科技界、投资界广泛认同,施雷凭着振兴中国微电子工业的满腔热血,以“让所有的国产电子产品都拥有一颗中国芯”为己任,三年来,团结了一批杰出的集成电路人才,把全部精力投身于微电子行业中。他勇于创新,敢于开拓,使上海复旦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的发展突飞猛进,成为我国在此专业设计能力、产品能力和市场拓展能力方面优秀的集成电路公司,并且是中国集成电路设计业第一家在海外上市的股份公司。这一切对于一个具有理想主义色彩和英雄情结的人来说,无疑是一首响亮的前进进行曲。施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将在创新的征途中带着他的全部勇气、自信和梦想朝前走、朝前走、直到永远……

胡润—领跑中国财富的冒险家 2003年06期

胡润(Rupert Hoogewerf): 英国人。1970年出生在卢森堡。1988 年在日本留学。1989—1993年就读于英国杜伦大学,专业是中文。1990 年,胡润来到北京,在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深造。1993—2000年,他受聘于世界“五大”之一的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其间通过了16门课程,成为英国的注册会计师。

在安达信上海公司工作的几年中,胡润对中国有了新的认识。“我在英国的很多朋友根本不知中国已经发展到了怎样的地步。”喜欢过夜生活的胡润,开始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和假期。跑了中国虹灯的闪烁与私家车的穿梭中,渐渐感到了中国富人阶层的存在,萌生了编制出中国内地富豪排行榜的想法。

刘昌胜:人是要有点精神的 2013年05期

4月底的华东理工校园,树木青葱,恬静淡然,来往的学生不多,有着大学校园里特有的轻松与缓慢,这样的氛围恰到好处又令人心生向往。对华东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刘昌胜先生来说,这样的日子与往常并无不同。记者拜访时,正值学生们拍毕业照,刘昌胜让记者稍等片刻,作为院长,他的事务非常繁忙。尽管与往日并无不同,但刘昌胜的履历里又多了一个身份。在2012年度的上海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刘昌胜作为9名获得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的其中一位,获得了此项殊荣。

张忠铧:做科研贵在坚持 2013年05期

宝钢股份首席研究员张忠铧是首届“上海市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获奖者之一,而他作为一个在科研一线已经奋斗了15个年头的青年,可以说这既是对他的付出的肯定,也是对所有科研人员的一个鼓励。那么,他在工作中有哪些感悟呢?对人才培养有着怎样的理解呢?为此,本刊记者对张忠铧进行了深入采访。

李劲松︰逆转生命的程序 2013年05期

时间荏苒绵延到了2012年,这个生物学中最激动人心的研究领域又一次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这一年的诺贝尔医学奖,授予了约翰·戈登和山中伸弥。他们获奖是因为在细胞重构方面的工作,将成年细胞变回胚胎状态。值得一提的是,获奖者之一约翰·戈登教授撰写的一篇最新综述文章中对一篇来自中国的创新成果进行了大篇幅的描述,这篇论文的作者,就是在刚刚颁发的2012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中获得了以青年群体为对象的上海最高科技奖项—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的李劲松。

作为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的研究组长,李劲松的求学和研究历程,自始至终都和细胞息息相关。2002年从中国科学院获得理学博士学位毕业后,他马不停蹄地远赴大洋彼岸,在美国洛克菲勒大学继续从事相关的博士后研究,2007年7月,在又一次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他选择了回到祖国,在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继续他探究细胞与生命奥秘的职业生涯。

科技功臣金亚秋:“做其他人做不到的创新之事” 2016年05期

担任复旦大学电磁波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的金亚秋院士获科技功臣奖可谓实至名归,他在“极化散射与SAR遥感信息”研究方面,作为中国在该领域的主要研究者之一,总结性专著被IEEEGRSNewsletters列举为极化测量信息理论与算法20年来新进展5部重要著作之一:在“遥感应用的电磁散射建模”研究方面,担任IEEEFellow评选委员会主席,从嫦娥—号微波辐射“遥感应用的电磁散射建模”研究方面,担任IEEEFellow评选委员会主席,从嫦娥—号微波辐射研究方面,揭示出海杂波环境中目标监测的规律性认识,为工程技术应用提供了数值成果。

陈亚珠:读懂医工交叉的科技“先行者” 2020年06期

“人有我也有,研发我国自主创新的医疗器械”—陈亚珠把这看作是新世纪的新目标,由此开创科技研究新领域,大胆探索新型医疗仪器的研发。当高电压技术遇上无创医疗时,会擦出怎样的火花?近期,在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作为高电压技术专家和无创医疗技术的先驱,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名誉院长陈亚珠被授予上海功臣奖。

田禾:与诺奖得主并肩创新 2020年06期

“科技功臣”田禾带领研究团队长期从事有机功能分子材料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在分子机器与智能材料、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振动诱导发光及其分子诊疗探针等领域均做出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从国际上最早开展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研究,到国际首次利用荧光信号表征分子机器运动状态,从原创性提出振动诱导发光(VIE)新概念和新机制,再到开创动态共价键、非共价键及光响应基团构建智能超分子聚合物新策略……

产业

起底新能源 2013年03期

各地新能源车补贴政策陆续落地。不过,即使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价格这道坎迈过了,但核心技术的研发能否获得突破性进展以及后续服务、配套设施的完善程度等,都是影响新能源汽车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我们清楚,消费者往往是最会算账的,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化时代何时会真正来临?市场会用行动告诉我们。

繁荣的生物医药 2013年07期

近年来,随着生物医药产业逐渐成为发展热点,以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为代表的现代生物技术发展迅猛,许多国家都把发展生物医药产业作为提高本国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纷纷制定发展计划和支持技术创新的法律法规,加大对生物医药产业的政策扶持与资金投入,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转基因已经来了! 2013年08期

中国农业部批准进口三种转基因大豆。消息一出,网络上有关转基因的新闻如火山喷发,且观点各异,各执一词。客观地讲,公众对转基因技术与其产品的认知一知半解。本期封面故事,将从科普的角度出发,理性地阐述转基因。

编辑寄语:本期封面故事,将从科普的角度出发,理性地阐述转基因。至于未来究竟会怎样,也请静观其变,慎而再慎。

国内太阳能无人机迎革命 2014年01期

太阳能无人机其实是在太阳能飞机的基础上实现高空连续飞行的无人驾驶飞行器。白天,太阳能无人机依靠机体表面铺设的太阳能电池将吸收的太阳光辐射能转换为电能,维持动力系统、航空电子系统和有效载荷的运行,同时对机载二次电源进行充电;夜间,太阳能无人机释放二次电源中存储的电能,维持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如果白天存储的能量能够满足夜间飞行的需要,则太阳能无人机理论上可以实现“永久”飞行。

大数据时代 2015年11期

今天,大数据这个词正越来越多地被提及,它被用来描述和定义信息爆炸时代产生的海量数据。同时,大数据可能带来的深刻影响和巨大价值也日益被认知,它通过数据的全面感知、收集、分析、共享,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看待世界的方法,其带来的信息风暴正全方位地改变着我们的社会、产业、生活、工作,以及每一个人的思维方式。

每两年翻一番,全球大数据正快速增长,这意味着人类在最近两年产生的数据量相当于之前产生的全部数据量。预计到2020年,全球将总共拥有35Z的数据量,相较于2010年,数据量将增长近30倍。人们已经深刻意识到,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

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发布的《大数据:创新、竞争和生产力的下一个前沿领域》报告指出:“大数据已经渗透到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逐渐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而人们对于海量数据的运用将预示新—波生产率增长和消费者盈余浪潮的到来。”在上海围绕“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主线,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历程中,大数据必将发挥其价值变革的重要作用,占得先机,取得主动权。

VR下的虚虚实实 2016年06期

想知道VR有多炫酷,首先需要对它有个基本的概念。何为VR?VR即Virtual Reality,中文就是“虚拟现实”抑或“灵境技术”。它是20世纪80年代由美国VPL公司创建人拉尼尔(Jaron Lanier)提出的。VR利用计算机技术模拟出可交互的三维环境称为虚拟环境,然后再通过外接设备和虚拟环境交互,使用户身临其境般地沉浸至其中,从而实现了“身未动,心已远”的愿景,让人在虚拟环境中,犹如借助了哆啦A梦的任意门那样可以去到任何地方。最近,位于风暴中心的VR被看作是继移动互联网热潮之后人们开始聚焦的又—新兴领域。

解码区块链 2016年10期

本期封面故事期待通过解码区块链技术的源起今生,关注这些技术发展的大咖,正在潜心布局的企业,展示一个逐渐向人们走近的新型信用社会。区块链技术既不遥远,将来更不会陌生。

人工智能 VS 人脑智慧 2017年07期

“世界上真的有上帝吗?”科学家用颤抖的声音问道。

“现在有了。”世界上最聪明的人工智能电脑回答。语毕,一道电光闪过它的电源插头。从此,人类再也关不掉它了。

芯片产业加速记 2019年04期

近年来,集成电路产业已成为我国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数字再一次警醒我们,我国集成电路发展依然存在相关问题。

编辑寄语:在各项科创服务、功能型平台日益完善的当下,要进一步提升“硬科技”实力,不妨在提升基础研究原创力和生产力的过程中寻找答案。

企业

振华港机从 “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 2008年02期

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中国经济的逐渐复苏,中国与全球的贸易联系日益频繁。外贸的兴旺发达意味着与之相关的港口以及港口带动的相关产业的崛起。集装箱起重机市场归根到底是和外贸相联系的。全球贸易的快速增长、集装箱化水平不断提高以及集装箱港口建设加速等三大因素,为集装箱起重机市场带来了良好的市场环境。

淘米网络:打造中国版迪士尼—记上海淘米网络科技有限公司2011年04期

“从图书、玩具到动画片、服装,淘米要探索建立一个与迪士尼一样的中国本土的儿童娱乐品牌。”淘米公司创始人及CEO汪海兵表示。面对美日卡通片的强势压迫,中国本土的动漫产业如何突围一直引人关注。所不同的是,淘米面对的是网络时代,互联网或许将成为本土动漫产业突出重围的一条捷径。从三年前创办至今,淘米公司先后开发了摩尔庄园、赛尔号、功夫派等专门针对6—14岁儿童的虚拟社区,打造了一个个深得孩子们喜爱的卡通形象,在全国拥有1.8亿网络注册用户。2009年4月起,淘米公司开始延伸和挖掘其虚拟社区中卡通形象的产业链价值,先后涉足图书出版、玩具、舞台演出、游乐园、饮料等领域。据悉,淘米已经着手将摩尔庄园和赛尔号的卡通故事拍成动画片和电影,将于2011年上市。

天诚通信创始人雍竣华:倾心宽带的“最后一公里”2015年12期

国产品牌该如何一步步发展壮大乃至迈出国门,从不同的企业身上或许能得到不一样的答案。上海市科技小巨人企业作为上海市倾力打造的答卷,上海天诚通信技术有限公司便是上海市科技小巨人企业中的典型。

这家企业如何打破国外垄断? 以不变的“创新”应万变2016年03期

18年的时间里,先后两度迈进中国国家科学技术奖的荣誉大殿并占据榜眼位置,于任何一家企业而言,都是对其身处这个变幻莫测的市场化浪潮中所取得成绩的最大肯定与褒奖。这家成长在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内,专注于医疗器械领域的上海微创医疗器械(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微创”)究竟是如何在众多的竞争者之中脱颖而出,完成了自我的革新与成长?答案很明显—创新。

澜起科技:掀起内存接口芯片的“巨澜”2019年09期

作为致力于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集成电路设计公司之一,澜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澜起科技”)坚持自主创新,为云计算和人工智能领域提供高性能芯片解决方案。公司在内存接口芯片市场深耕十余年,先后推出了DDR2、DDR3、DDR4系列高速、大容量内存缓冲解决方案,以满足云计算数据中心对数据速率和容量日益增长的需求。

澜起科技发明的DDR4全缓冲“1+9”架构被JEDEC采纳为国际标准,其相关产品已成功进入全球主流内存、服务器和云计算领域,占据国际市场的主要份额,并快速追赶国际集成电路龙头企业,助力中国集成电路领域创新开辟—片蓝海。

科技盘点

2015科技盘点 2016年01期

2016年勿忘初心:新的一年,科技创新气象万千。也让我们多了一份期待, 《华东科技》将不忘初心,重新起航。

2016科技盘点 2017年01期

2017年,围绕科创中心建设,上海市会进一步强化目标导向,着力抓推进、抓落实;这样的创新之境,绝尘而奔。

2017科技盘点 2018年02期

荣誉属于过去的时光,逝者如斯夫,在春光里,创新孕育科技苞蕾,又将开遍祖国的大江南北。

2018科技盘点 2019年02期

风起云涌的2018年,哪些科技进步为我国勾画了新的发展蓝图,科技工作者耕耘一年又为社会进步带来哪些助益?

2019科技盘点 2020年01期

2019年,在上海这片土地上,诞生了许多科创“奇迹”。从克隆猴到首张黑洞照片发布,从体制创新的科改“25条”到上海光源开放10周年,从浦江创新论坛到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首批25家公司正式上市交易,从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到第二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一份份重量级年度榜单,记录着过去一年全球科学界最值得铭记的高光时刻;一幕幕科技创新的精彩片段,讲述着创新背后的辛勤和汗水。

亚太知识竞争力

2015亚太知识竞争力指数报告 2015年11期

虽然上海的排名今年有所波动,但自2010年亚太知识竞争力排行榜发布以来,上海是所有地区持续上升最稳定的地区。本报告始终都贯穿了这样的思想,即经济竞争力应该从知识的储备和投资角度来研究,特别是焦点应放在地区上。通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信息能够即时传递,而不用考虑处于什么位置。

2016亚太知识竞争力指数报告 2016年11期

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期望,也是一项重大国家战略,更是上海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和创新发展先行者的突破口,相信上海可以借助知识竞争力做出她全面而独特的贡献。

2017亚太知识竞争力指数报告 2017年11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2018亚太知识竞争力指数报告 2018年11期

过去四十年来,中国坚定的知识投入和技术积累正在促成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未来四十年,中国必将在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知识竞争力版图上占据越来越显著的位置!

2019亚太知识报告 2019年11期

今年,新加坡仍然保持亚太知识竞争力的第1名,韩国首尔和日本东京紧随其后。中国有5个地区位于前10名。

烙印,科技瞬间

蓦然回首,自创刊以来,《华东科技》一直关注着科技界的各类大事件。未来,我们也将继续把前沿的重大事件报道呈现给读者。

华东七省市“十五”科技发展蓝图绘就 2001年03期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迅猛,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科技创新能力已成为国际竞争的主导因素,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已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世界各国都在积极调整发展战略,加速科技发展,力争在新的国际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

中国入世对科技工作的影响及对策 2002年03期

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成为WTO成员这是我国乃至世界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大事。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加入WTO有利有弊。中国加入WTO,对于科技工作特别是江西省科技工作也是机遇与挑战共存,利益与风险相伴。从长远来讲,也是利大于弊。

“非典”危机促发商机—医药行业成投资新宠 2003年05期

笔者分析了我国医药行业的现状,并采用聚类分析方法,针对我国的医药行业的特点,依据医药行业上市公司的业绩对影响生物医药行业投资机会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进而展望我国医药行业的发展前景,并指出风险投资可能存在的切入点。笔者发现产品的特性及其市场定位在医药行业公司经营的成败方面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只要产品性能好、市场定位合理,投资于化学制药、生物制药和中药业都可能获得成功。

千里之行迈开历史性一步—深圳中小企业板正式启动2004年11期

2004年5月27日下午,深圳五洲宾馆高朋满座,喜气洋洋,深圳证券交易所在这里隆重举行中小企业板块启动仪式,在各方嘉宾共同见证下,中国证券市场的制度创新和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翻开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新篇章。

上海科技“十八条”助推科技企业成果转化 2005年10期

科技“十八条”对任何企业都是一视同仁的,只要符合“十八条”政策支持的条件都可以享受其政策。因此,企业应当关心政策,用心去享受政策,才能在政策阳光的照耀下实现企业的快速发展。

规划纲要引领企业未来发展—《上海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大家谈 2006年05期

《上海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颁布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它的出台引发了社会多方面的极大关注。为了让《纲要》为更多人理解、了解,真正推动上海市科技兴市主战略的各项工作,《华东科技》本期举办了“科技沙龙”,分别从有代表意义的大型国企、外资合资企业、科技民营企业、科技中介等邀请代表,立于企业角度、基层层面,着眼于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生存发展,畅谈《纲要》为企业、对企业生存成长环境等的作用、意义。

信息化提升服务能级—上海市“成果转化政策落实情况动态跟踪分析信息系统”开通 2007年02期

2007年2月8日,上海市“成果转化政策落实情况动态跟踪分析信息系统”在长宁区信息园正式开通。“成果转化政策落实情况动态跟踪分析信息系统”是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服务中心在2006年推行成果转化项目网上申报认定工作的基础上,采用互联网技术动态实时地收集项目单位的经营状况信息和服务需求信息,实施对转化项目进行全方位跟踪管理服务而提供的技术支持平台。

救灾,科技在行动 2008年06期

汶川大地震过后,顷刻间,数以百万计的房屋倒塌,数以万计的群众被埋在废墟之中。我们无法控制地震这一自然现象的发生,但可以使用高效的救援设备,挽救更多的生命。黄金72小时是指地震发生后的黄金救援期,中国已具备了一套成熟的救援设施来面对突然来临的灾难。

变化中的科技六十年 2009年10期

60年实践,60年发展,中国的科技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今天,我国科技资源总量雄厚,科技人力资源从1949年不足5万人,壮大到2008年4200多万人,居世界第一位。今天,我国科技投入持续增长,全国财政科技拨款从1953年0.56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2540亿元;全社会的R&D投入2008年达到4400亿元,居世界第四位。

世博,不仅是一次展览—后世博时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2010年05期

当普通市民面对世博会上琳琅满目的创意惊叹不已时,当人们对形形色色的异国风情品头论足时,当媒体们纷纷把聚光灯照耀在这一繁华盛世的热闹非凡上,会有一些人,思考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

上海科技“十二五”之变 2011年07期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速发展转型的关键阶段,今年又是“十二五”开局之年。此际坊间最为关心的话题莫过于:未来五年期间,发展的规划方向在哪里?路线怎么走?相比过去,尤其是面对当下形势,“十二五”会有哪些具体变化?

炽热焦点,创新源泉—上海“创新热点”计划织网布局正当时2012年06期

区县竞争力的提高,要依靠产业的持续发展;而产业的持续发展,需要在吸引和保持成功型企业的同时,在维持或提高该区域居民的生活水准和能力的前提下,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增强产业竞争力和公共财力。热点就是“炽热焦点”。社会有许多热点,“创新热点”是关注“创新源泉的炽热焦点”。

转基因已经来了! 2013年8期

中国农业部批准进口三种转基因大豆。消息一出,网络上有关转基因的新闻如火山喷发,且观点各异,各执一词。客观地讲,公众对转基因技术与其产品的认知一知半解。

牵好创新牛鼻子,走好转型这盘棋 2014年09期

今年5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席上海亚信峰会期间要求上海始终立足国内、放眼全球,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并指出:“当今世界,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支撑,成为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变革进步的强大引领,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

新创新引擎:“科创22条” 2015年02期

建设全球具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已被上海市委列为今年的“一号课题”。而如何建设科技创新中心,从哪些方面入手则是当下政府、企业、机构关注的焦点。

我们期待自己能作为创新的见证者,见证这些人的成功,记录他们的经历,讲述他们的故事。我们祝福他们。我们也希望自己能成为创新的守护者,守护那些急需关注的创业者们,守护那些在将来可能颠覆一个行业的创新点子。

科技创新 发力“十三五” 2016年09期

8月,随着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市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发布,未来五年里上海的科技创新得到了一个系统规划和前瞻布局。

迈向世界级创新重镇 2017年03期

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础平台,是上海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关键举措和核心任务。

唯有如此,从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开始,上海将一步一个脚印,迈向世界级创新重镇。

40年大变迁:《华东科技》视角的改革开放 2018年09期

深化改革—遍阅昨昔,即刻启程,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如果用一个词概括神州大地从1978年到现今的岁月,改革开放必是首选。《华东科技》自1985年创刊,正是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科技刊物,本期封面故事我们将遍阅往昔岁月,出现在本刊上的那些时代印记将逐一再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

科技资源共享,“解锁”长三角 2019年01期

长三角地区是一块丰饶的大地。它占据着全国1/26的地域面积,创造了全国近1/4的经济总量。同时,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创新需求最旺盛的区域之一,也是我国科技资源最为富集的区域之一。

科技“战”疫 2020年03期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

战胜疫情需要科技支撑,科研攻关必须争分夺秒。

我们将从科研机构、重点产业、科技企业以及政策扶持四个方面展开,重点论述在这场科技与疫情的“较量”中,上海乃至整个华东地区都采取了哪些措施。

猜你喜欢
孵化器上海科技
上海电力大学
上海之巅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倾力打造资本市场孵化器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上海──思い出の匂い
硅谷孵化器500 Startups听课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