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梁挂钱”说节俭

2020-10-29 05:44韩巍巍
共产党员·上 2020年10期
关键词:汉文帝赵匡胤家庭

韩巍巍

据史料记载,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苏轼,既做过高官,也多次被贬。但不管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他都过着比较俭朴的生活。元丰三年(1080),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一家人的吃用只靠他微薄的收入来维持。为此,他绞尽脑汁,精打细算:根据自己的俸禄收入,把全年需要的所有开支计算出来,平均分成12份,每月只用其中的一份;然后又把每月的一份平均分成30小份,每天只用一小份。钱全部分好后,按份数挂在房梁上,每天清晨取下一包,作为全天的生活开支。取下钱袋以后,苏轼要仔细权衡一天的开销,只准剩余,不准超支。积攒下来的钱,存放在一个竹筒里,以备不时之需。后来,虽然苏轼官至高位、俸禄丰厚,但他依然保持着这种计划开支、节俭生活的习惯。

从古至今,勤俭节约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直被人们广为推崇。正所谓“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不管是对于个人、家庭,还是对于社会、民族、国家,节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节俭是个人品行修养的体现

春秋时期鲁国的重臣季文子,在担任国相时,除了朝服以外没有几件像样的衣服,每次外出,所乘坐的车马也极其简单。见他如此节俭,鲁国上卿仲孙它劝季文子说:“你身为鲁国的上卿,做了两代君王的国相,德高望重,但你自己不注重衣着服饰,这样不是显得太寒酸了吗?也会让其他国家的人笑话您啊!这样做实在有损于我们国家的颜面。”季文子听后淡然一笑,对仲孙它严肃地说:“一个人的能力与品德,不能根据他的服饰穿着来判断;一个国家的强弱与荣辱,不能靠臣子们是否衣着光鲜、车马亮丽来体现,而是通过臣民们高洁的品行体现出来。”仲孙它听后,满脸羞愧,同时内心也对季文子更多了一份敬重。

古往今来,对于个人而言,节俭是一种优秀的品德,是个人素质和良好生活习惯的体现。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节俭是锤炼个人修养和品格的良好途径。不管你身份多么尊贵,抑或只是平民百姓,对每个人而言,节俭并不是什么羞耻的事,反而应该感到光荣。节俭也不是作秀给别人看,而应该把节俭放在灵魂中,去学习,去思考,去实践,努力成为一个高尚的人,把优良的传统继承下去,传播开来。

汉文帝刘恒作为一朝天子,从不骄奢淫逸,他以秦朝奢靡致亡为鉴,深知百姓生活的苦乐对政权安定的重要意义,故而在位时身体力行,凡事以节俭为先,成为全国百姓的表率。

古代皇帝居住的宫殿,大都修有漂亮的露台,大臣们建议汉文帝也修建一个露台。于是,汉文帝便召集工匠,计算一下建造露台的费用。工匠们回答说,费用不算多,一百斤金子就足够了。汉文帝听后吃了一惊,忙问道:“一百斤金子,是多少户中等人家的财产呢?”工匠们回答说:“大概十户左右。”汉文帝听了,连忙摆摆手说:“现在国库的钱不多,还是把这些钱省下来吧!”因为心中记挂着百姓生活的艰辛,汉文帝在位的二十三年时间里,没有盖过宫殿,也没有修过园林,甚至连供皇室娱乐的动物、设施和车马仪仗都没有增添。省下来的钱,用来供养8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发给他们米、肉和酒,对90岁以上的老人,再增发一些麻布、绸缎和丝绵,给他们做衣服。

即便是到了晚年,汉文帝在处理身后事的时候,仍时刻不忘节俭。临终前,他颁下遗诏,要求为自己簡办丧事。他说:“为我建造的陵墓只可以用砖瓦,不要使用金银铜锡等贵重金属装饰;不要建造高大的坟墓,陵墓周围的山川要保持原貌,不能有所改变;丧事要从简,尽量节省人力和资金。”汉文帝节俭的美德令臣民称赞,天下百姓纷纷效仿,因此社会风气日善,国家也慢慢富裕起来。正是因为汉文帝的节俭爱民和励精图治,才造就了“文景之治”的盛世。

节俭是家庭生活和美的保障

宋代著名词人刘克庄在《贫居自警三首》中说:“力穑勿忘家世俭,堆金能使子孙愚。”可见,节俭是家庭生活和谐的保障。俗话说:“勤俭持家。”从家庭角度来说,节俭不仅可以很好地减少家庭开支、合理规划生活,更可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形成优良家风。

在浩如烟海的古代节俭家训中,最著名的当数明代朱柏庐的《朱子治家格言》,其中的“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至今仍广为流传。朱柏庐在教育子女及家人时,要求他们严格奉行节俭的原则。对于家庭生活,他提倡以实用为标准。他认为,器具只要是质朴而干净,那么即使是普通的器皿也比金玉好很多;饮食如果简约而精致,那么即使是乡间的蔬菜也胜过丰盛的山珍海味。朱柏庐要求家庭和提醒世人的节俭理念,很值得后人借鉴。

如果说普通的百姓之家将节俭的美德作为家风尚属平常,那帝王将相的富贵之家能把节俭作为整个家庭成员共同遵循的生活习惯,则实属不易。俗话说:“天上神仙府,人间帝王家。”帝王之家可以说是他们那个时代物质生活最富足的家庭,然而,作为一国之君的宋朝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不但自己过着俭朴的生活,也要求兄弟姐妹和子女们遵循节俭的原则,培养节俭的品德。

自登基以后,赵匡胤很少穿新衣服,就连皇冠上的珠宝也都尽数去掉。弟弟见他作为一国之君穿得如此寒酸,就劝他换一身华丽的衣服,结果被赵匡胤严词拒绝,还质问弟弟是否记得当年两人在洛阳夹马营生活的情景。原来,洛阳夹马营是赵匡胤兄弟随父亲生活了20余年的军营,当时他们的父亲不过是一个中下层军官,常年在外征战,家中生活拮据。当时的赵匡胤兄弟能有衣穿、有饭吃,就已经很满足了。虽然后来赵匡胤做了皇帝,弟弟也做了亲王,但赵匡胤时常以他们当年的那段艰苦生活来教育弟弟居安思危,注意节俭。

不仅如此,赵匡胤对子女的要求也非常严格。一次,他的女儿永庆公主穿了一身带翠鸟羽毛和绣着花样的裙袍向他请安,被他当场斥责,告诫以后不许再穿如此华贵的服饰。赵匡胤整个皇室家庭的节俭之风,对当时的社会风气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宋代逐渐由五代末期的穷奢极侈转向勤劳节俭之风盛行。也正是因为这位将节俭之风始于家庭、盛于朝廷、倡导至全国的贤德君主,宋朝才开创了鼎盛局面,因此,世人将赵匡胤及其皇室家庭的节俭家风称颂为“为国守财”。

节俭是社会前进发展的动力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一个家庭的美德不仅仅是社会文明的缩影,更是影响和改善社会风气、营造社会新风尚的关键环节。以节俭为美德的良好家风,可以构建和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氛围。而这种以爱惜公共财产、节省生活资源、减少舌尖浪费等为主要表现的节俭的社会氛围,能够在促进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文明传承的过程中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从社会、国家、民族的角度来看,节俭是社会持续发展的动力,是国家和民族永葆青春的秘方。在任何一个朝代,或许都会有人富可敌国,但是也有人食不果腹。魏晋玄学的创始人之一王弼,在解读《老子》时这样说道:“节俭爱费,天下不匮,故能广也。”意思是说,只有实行节俭,才能使天下的财物充足而不至于匮乏。

节俭不仅是普通百姓家庭生活中的基本遵循,更是全社会范围内维持基本生存必不可少的基础和根本。即使在没有生存危机、物质生活条件不断进步的年代,节俭作为一种社会责任,也是集中社会资源、促进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本栏编辑/牛泽群

猜你喜欢
汉文帝赵匡胤家庭
丞相的职责
家庭“煮”夫
不当皇帝就听话
不开“宝马”上班的汉文帝
恋练有词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宝宝国学堂
一赏一罚的用意
曹彬打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