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问题与启示

2020-10-29 02:11倪艺萌路玺瑶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41期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启示问题

倪艺萌 路玺瑶

摘  要:“了”一直是留学生学习汉语的重难点,也是对外汉语研究的热点。本文首先总结了留学生在习得“了”的过程中出现的常见偏误,并归纳了前人“时间支点”概念的提出,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给你买回来羽绒服了”及其变换句型中“了”的相关用法。最后,针对以上问题探讨关于“了”的教学启示。

关键词:“了”;对外汉语教学;问题;启示

一、“了”的习得偏误

“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一直是困扰学习者的难题。一方面,“了”的使用频率非常高,留学生无法避免;另一方面,“了”的用法复杂多变,在不同的情境下,“了”的用法也是不同的。因此,留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很难判断是否要用“了”,或者对于“了”所在的位置不能明确。赵立江(1997)对母语为英语的零起点成人留学生进行了为期两年的追踪调查,把其学习时间分为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分别对其进行有关“了”的测试,了解其掌握“了”的情况,最后得出结论:习得者随着长时间的中文学习,知识层面及用法上都有了一定的进步,但是对“了”的掌握相比于其他语法还是有很大的出错率,其中因为语际影响和语内影响,习得者很容易把英语的一般过去时和完成态与“了”相对应,凡是过去发生的动作、事件都用上“了”,并且在语篇中产生过度泛化的特点。高蕊(2006)通过对欧美学生“了”的习得情况,总结出如下偏误点:“了”过度使用(“了”多余);“了”的位置错误;“了/过”混淆(“过”用作“了”);“了/着”混淆(“着”用作“了”);该用而未用(缺少“了”);“了/的”混淆(“的”用作“了”)。

二、“了”使用的条件与“时间支点”的提出

首先,“了”在大方面主要分为“了1”和“了2”,“了1”表示句子的完成,有成句作用,或者作句尾语气词,“了2”表示事物的变化。对于“了1”的语法意义问题,竟成(1993)提出以下问题:1.“了1”不能与否定副词“没”同时出现(“没有了”除外),“没”表示否定动作或状态已经发生,而“了”是作为其反面出现,是一种实有的状态,因此两者同时出现会产生矛盾;2.實现的事实可用“了1”,未实现的事实则不能用“了1”。他举出了“明天他要来了”和“明天他不来了”两个句子,一个表示将要实现,另一个表示未实现,这都是“了2”的用法。

“了1”不能表示未实现的事则要通过与“过”辨析得到结论:1.动态助词“过”表示结束义;2.通过例子,“他的腿断了”和“他的腿断过”这样的比较,“断了”言下之意是还没治好,“断过”则是以前断过现在治好了。基于此,他提出,这种“言外之意”无法用动词的语义特征来表达,它是由“过”与“了”的对立造成的。这种对立的涵义是“延续”与“非延续”。“他看了看手表”和“他看过看手表”比较,可以得出,“了”可以是两个动作的连接和延续,而“过”则是动作的终止,因此在句子中语法意义不合格。

由此,他提出了“时间支点”,“时间支点”指向的动词则是要强调的动作,并且在联动句中,“了”起到了连接两个动作的作用,由此细分可以分为:1.在动词作补语的动补结构中,时间支点指向两个动词之间(的时间量);2.在含有数量补语的动补结构中,时间支点指向该数量词语所蕴含的时间量,某些关联词语可以暗指行为动作的时间片段,此时时间支点就指向这一片段;3.句中有些数量词语暗含行为动作进程的时间量时,也为时间支点提供了范围。

“了2”的时间支点更加简单:起点也是动词所示动作的“实现”时刻,终点即是说话时的“现在”。句末的“了2”有成句功能。副词“已经”修饰动词时,常与“过”、“了”合用,有点像非连续成分,如“早就知道了”。形容词作补语时(尤其动词前无状语),常常与“了”配合使用,如“走快了”。单音的动词、副词作补语表程度时,也常常要求与“了”配合使用,如,“坏透了”。他由“了2”的成句现象又提出了“动态句”与“静态句”的对立(带“了2”的叫作“动态词”,不带“了2”的叫作“静态句”):“泛时”的事实或客观真理是静态句,无需强调时间支点,而在特定时间内一个特定事件中,时间支点必须明确,因此需要“了2”出现。

三、对“我给你买回来羽绒服了”的思考

像“我给你买回来羽绒服了”这样的句子,在人们口语中经常出现,具体示例如下:

(1)羽绒服,我给你买回来了。

(2)我给你买羽绒服回来了。

(3)我给你买回来羽绒服了。

(4)*我给你买回羽绒服来了。

(5)*我给你买回羽绒服来

句(1)中“了”的用法是成句作用,表示动作的实现;句(2)、(3)中,“了”暗含着时间支点,从承诺或是决定“给你买羽绒服”开始到“买回来”动作的完成,是在这样的时间段完成的事情,句(4)和句(5)都是语法不通顺的句子,但是其区别在于,句(5)不可以单独使用,但是在具体的语境中可以作为成分一同使用,如“等我给你买回羽绒服来,你就该知道我对你是真心的了。”“人家辛辛苦苦给你买回羽绒服来,你不感激就算了,还这样挑剔,真是太过分了。”由此可见,句(5)“买回……来”是一个动作的完成,但是语义未尽,还要作为语境的中的一个前提使用,而“了”表示一种“完成体”,存在着语义的中止作用,阻碍了语义的延续,因此在这里的语法不通顺。

句(1)在语义上,将宾语前置,起到强调的作用。关于区分句(2)句(3)则可以从具体语境中的问题入手:

(6)A:你买什么回来了?

B:我给你买羽绒服回来了。

(7)A:我是没出息,我就想要那一件圣诞礼物,哪比得上你那鸿鹄之志啊。

B:我给你买回来羽绒服了,你就别生气了。

(8)A:你知道我想要什么吗?

B:我给你买回来羽绒服了。

四、启示

“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常规教法是通过单句开始,先教“了1”再教“了2”,以期学习者对“了”有大致了解以后再逐步深入,符合学习者的认知心理。在教学策略中,由单句到复句,由语段到语篇,即由浅入深,有简单到复杂;使用语块教学,如“要……了”、“就要……了”、“快要……了”、“快……了”将这些作为语块整体进行教学;注重语用交际内容,不能全然偏重于形式语法教学。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有关于“了”的教学,强调“完成体”是很重要的内容,学者提出的“中支点”以及“时间支点”、“动作延续”都对“了”的教学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但是在语段和较长语篇中,语境的把控和对上下文语义的理解对“了”的用法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这需要习得者在语言环境中经过长时间的语感培养才能逐渐形成。如果仅仅是短时间速成的学习目的,则不用过多强调语段、语篇的理解与应用,毕竟语言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金立鑫.词尾“了”的时体意义及其句法条件[J].世界汉语教学,2002(01):34-43+115.

[2]  吴凌非.论“了_1”和“了_2”[J].语言研究,2002(01):23-27.

[3]  赵立江.留学生“了”的习得过程考察与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7(02):113-125.

[4]  竟成.关于动态助词“了”的语法意义问题[J].语文研究,1993(01):52-57.

[5]  孙德坤.外国学生现代汉语“了·le”的习得过程初步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3(02):65-75.

[6]  房玉清.动态助词“了”“着”“过”的语义特征及其用法比较[J].汉语学习,1992(01):14-20.

[7]  高蕊. 欧美学生汉语体标记“了”“着”“过”的习得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6.

猜你喜欢
对外汉语教学启示问题
浅谈组织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对外汉语课堂游戏教学设计
对外汉语听力教学初探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