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某高校大学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知信行及心理反应调查

2020-10-30 06:27王宇洋杨梦焘孙倩茹刘乐纪望全侯建毛振兴王重建
河南医学研究 2020年28期
关键词:总体程度问卷

王宇洋,杨梦焘,孙倩茹,刘乐,纪望全,侯建,毛振兴,王重建

(郑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河南 郑州 450001)

2019年12月以来,湖北省武汉市报告多例有华南海鲜市场暴露史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由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冠状病毒2(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 virus 2,SARS-CoV-2)引发的疫情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1]。2020年2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公布其正式名称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2]。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统计显示,截至2020年4月23日24时,据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COVID-19累计治愈出院病例77 257例,累计死亡病例4 632例,累计报告确诊病例82 804例[3]。我国于2020年1月20日将COVID-19纳入乙类传染病并按甲类传染病进行管理[4]。报告显示,截至2月11日,对44 672例确诊患者的特征进行分析后发现,年龄为20~29岁的确诊患者占全国确诊病例总数的8.1%[5]。这表明青年人群尤其大学生群体具有较高的感染风险。为了解大学生对COVID-19知信行情况及COVID-19流行期间的心理反应,本课题组于2020年2月14—16日通过网络对1 538名大学生进行COVID-19防治知识、行为态度和心理反应的问卷调查,以期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精准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采取滚雪球抽样的方法对河南省某高校不同学历、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收回问卷1 538份,有效问卷1 513份,有效问卷率为98.37%。

1.2 调查内容

1.2.1基本情况 性别、年龄、地区、年级、学历、专业等。

1.2.2COVID-19重点知识 内容包括病原体、传染源、传播途径、潜伏期、症状、易感人群等,相关重点知识为选择题,回答正确得1分,回答错误得0分,满分为11分。经专家讨论,将总体认知程度分为高、中、低3个等级:总体知识得分<7分视作认知程度低,总体知识得分为7~9分视作认知程度中等,总体知识得分>9分视作认知程度高。

1.2.3个人行为与态度 内容包括选择口罩的类型、佩戴环境、是否重复使用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暴发初期是否重视疫情、现在是否重视疫情、理想的疫情控制时间、是否有信心打赢疫情防控战等。

1.2.4COVID-19心理应激反应问卷 参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心理问卷》[6]制作COVID-19心理应激反应问卷。需强调的是,此量表设定的前提是对COVID-19可能存在的心理反应,以符合本次调查的实际情况[7]。问卷共设有27个问题、25个项目,包括抑郁、神经衰弱、恐惧、强迫-焦虑和疑病5个维度,按照答卷人情绪反应发生的程度(没有、轻度、中度、重度),依次评0、1、2、3分。理论最高分为3分,最低分为0。某一评分越高,说明情绪反应越严重。5个维度的重测相关系数为0.401~0.920,总分的重测相关系数为0.631。整个问卷的Cronbach’sα系数为0.692,5个维度的Cronbach’sα系数为0.755~0.804[8]。

1.3 调查方法将本问卷录入问卷星(https://www.wjc.cn),通过预调查对问卷进行调整,使得语言简洁易懂。采取滚雪球抽样法邀请调查对象,通过微信和QQ在线完成问卷调查。将问卷填写时间设定为2020年2月14—16日。

1.4 质量控制相同IP地址只能作答一次,由后台系统监控作答时间。问卷提交后,对明显填写错误的或作答时间短于100 s的问卷视作废卷,进行删除处理,从而确保数据的真实可靠性。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4.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P25,P75)表示,采用Mann-WhitneyU检验及Kruskal-Wallis检验比较组间指标的差异;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使用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同特征人群COVID-19认知程度的影响因素。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本次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1 513份。1 513名大学生包括男生555名(36.7%),女958名(63.3%);理工类526名(34.8%),文学类497名(32.8%),医学类490名(32.4%);专科64名(4.2%),本科1 388名(91.7%),硕士及以上61名(4.0%)。

2.2 COVID-19知识知晓情况

2.2.1重点知识知晓情况 大学生对COVID-19的病原体是SARS-CoV-2的知晓率为70.2%,对COVID-19传染源是感染SARS-CoV-2的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的知晓率为39.0%,有79.8%的大学生知道COVID-19的潜伏期为1~14 d。见图1。

图1 大学生对COVID-19重点知识的知晓情况

2.2.2总体认知程度情况 大学生对COVID-19的总体知晓率为71.2%。不同年龄、专业、地区、受教育程度的大学生对COVID-19总体知识的认知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COVID-19流行期间个人行为与态度分析调查结果显示,41.2%的学生重复使用口罩,其中72.8%的学生重复使用的原因是口罩购买紧张。99.0%的学生在商场等人群密集场所选择佩戴口罩。大学生获取疫情信息的途径为微博(20.7%)、电视媒体报道(19.1%)、微信(18.7%)、网页(15.2%)、QQ(10.5%)、广播(4.9%)、社区宣传册(4.8%)、其他(6.1%)。在疫情关注方面,大学生最关注的是最新疫情动态(87.3%)、最新医疗进展(84.8%)、疫苗研发进展(82.4%)、政府防控措施(75.8%)。医学专业大学生疫情初期重视程度、现今疫情重视程度、居家隔离的配合态度分别与非医学专业大学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医学专业大学生对预防和治疗的态度与非医学专业大学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不同类型学生对COVID-19的总体知识认知情况(n)

表2 医学专业与非医学专业大学生对COVID-19的个人行为与态度比较(n)

2.4 心理反应(1)不同性别大学生恐惧得分和强迫-焦虑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大学生抑郁得分、神经衰弱得分、疑病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2)不同专业的大学生抑郁得分、恐惧得分和疑病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专业的大学生神经衰弱得分、强迫-焦虑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3)不同地区的大学生抑郁得分、神经衰弱得分、恐惧得分、强迫-焦虑得分、疑病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3 不同性别大学生在COVID-19流行期间的心理反应比较[M(P25,P75),分]

表4 不同专业大学生在COVID-19流行期间的心理反应比较[M(P25,P75),分]

表5 不同地区大学生在COVID-19流行期间的心理反应比较[M(P25,P75),分]

2.5 认知程度的影响因素将大学生对COVID-19认知程度的3个等级由低到高依次赋值为0、1、2,作为回归方程的反应变量。将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年龄、专业、地区、受教育程度4个因素作为解释变量并赋值。采用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后显示,专业、所在地区和受教育程度是影响大学生对COVID-19认知程度的独立因素(P<0.05)。见表6。

表6 大学生对COVID-19认知程度的影响因素的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在COVID-19暴发初期对大学生群体迅速进行调查,及时获得大学生对COVID-19的认知、态度、行为和心理反应等方面的有效信息,能够为疫情防控干预提供依据和参考。

本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COVID-19知识的总体认知程度较高。这可能与大学生接受和学习新鲜事物的能力较强以及善于利用网络获取信息有关,但仍有部分大学生对COVID-19重点知识的认知程度低。不同年龄、专业、地区、受教育程度的大学生对COVID-19的认知程度存在差异。大学生对COVID-19防治知识的掌握水平仍有待提高。

微博、电视、微信是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这表明包括新媒体在内的大众媒体在快速传播COVID-19防控知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9]。在COVID-19流行期间,大学生总体心理状态良好,但是仍有部分大学生存在抑郁、神经衰弱、恐惧等不良情绪,这与蔡欢乐等[10]研究结果一致。非医学专业和处于农村地区的大学生可能是因为缺乏COVID-19相关的科学防控知识,加上农村基层医疗资源相对不足,疫情信息获取不及时,较容易产生抑郁、神经衰弱、恐惧等不良情绪。应该加强农村地区防控知识宣传工作,保障农村基层的基本医疗条件,及时有效地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应激反应[11]。

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大学生COVID-19认知程度的主要因素是专业、地区和受教育程度。医学专业大学生对COVID-19的认知程度高于非医学专业大学生,这与匡征凌等[12]研究结果相吻合。原因可能是医学专业学生掌握了比较丰富的医学专业知识,对COVID-19的相关专业知识较为了解。城市大学生对COVID-19的认知程度较高,这与齐晔等[9]研究结果一致。可能是因为城市地区大学生获取防控知识较及时,农村地区基层宣传不到位,健康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大学生的受教育程度也会影响其对COVID-19的认知程度,主要表现为专科生和本科生对COVID-19的认知程度均低于硕士及以上者,可能是由于硕士及以上的学生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健康知识水平较高。

本研究是在河南省一所综合性大学中开展的,涉及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受教育程度的大学生,调查数量大、覆盖面广,但调查对象主要来自河南,来自疫情重灾区湖北省的调查对象相对较少,结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河南省大学生对COVID-19防控知识的总体认知程度较高,防疫态度积极向上,多数大学生能够采取正确有效的防护行为,但细节需加强。大学生总体心理反应较正常,部分大学生仍存在心理应激反应。建议继续保持防控和宣传力度,指导大学生采取防护措施,提高防控知识水平。开设专业心理疏导热线,使心理应激反应较重的学生及时调整心理状态。设置常见灾害的健康教育课程,增强大学生抵御灾害的正常应激能力[13]。

猜你喜欢
总体程度问卷
精致和严谨程度让人惊叹 Sonus Faber(意大利势霸)PALLADIO(帕拉迪奥)PW-562/PC-562
用样本估计总体复习点拨
男女身高受欢迎程度表
2020年秋粮收购总体进度快于上年
外汇市场运行有望延续总体平稳发展趋势
直击高考中的用样本估计总体
问卷大调查
问卷你做主
将内燃机摩擦减小到最低程度
幸福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