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贫困生的自我符号化建构与纾解

2020-10-30 09:19张磊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贫困生小学生

张磊

摘要:贫困现象侵扰小学生的身体、心理、精神等多个层面的正常发展。通过分析小学贫困生在贫困环境中的个人变化,可以有效了解小学生群体在贫困状态中的价值观,帮助儿童规避拜金主义对其思想价值观念的侵袭。为了纾解小学贫困生的自我符号化建构,引导他们价值观的正向发展,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对校园内部环境做出净化,严格保护学生的个人隐私;建立班级内部正向良性的班级秩序和班级文化等硬性措施;向学生提供物质.上的必要帮扶;等等。

关键词:小学生;贫困生;自我符号化

伴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很多地区已经逐渐消除了贫困,学生的身体素质、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比较明显的提高,但是由于地区发展的差异、资源分配的不均衡,部分地区仍然有一部分群众生活在贫困保障线上,同一班级内的小学生所获得的物质、享受的精神娛乐经常会有比较大的差。许多家境贫困的小学生因此出现了自我符号化建构的问题。顾名思义,自我符号化建构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对自我认知的不完全和不充分。目前来看,许多小学贫困生的“自我符号化”建构更多是负面的,他们往往认为自己“穷”“土”,并且在长时间物质欲望无法满足的条件下,表现出一种高度精神化的不合群、自负、自卑等状态。这种情况多发生在小学生进人高年级时,当学生进入初中甚至是高中,这种负面的自我建构则会更加隐蔽。因此本文主要针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做出阐释和分析。

一、小学贫困生自我符号化建构的常见形式

1.过于强烈的自尊心和过于不实际的自我评价

许多小学贫困生的自尊心都比较强烈,不能够接外界的批评,也不能够消化外界的建议与影响。在相关的研究中,许多学者都认为过度的自尊(即自负)本质上可能来自于对自我能力的不确定。小学贫困生缺少合理的途径实现外界对自己合理的认可与鼓励,因此在进行部分涉及到关于个人能力的评价时经常会'出现过度反应。笔者在调研过程中发现,一些贫困生:在学习美术课、体育课等不涉及分数评价的课程时存在着盲目自大的现象,而涉及到学生对自己目前的困境(人际关系、家庭状况学习成绩)的描述时,他们经:常会用“没有努力“懒得学,想(学)就能学上去”等理由解释自己的表现,而不愿意承认自己在某门课程上存在具体的问题(如上课不听讲、认知理解模式与课程'要求不匹配)等等。部分学生则对竞争表现出强烈的排斥或恐惧,对自我能力的认知严重不足,对于考试成;绩不理想等挫折感到严重的打击,常常会因为一次测:验成绩的不理想就表现出严重的厌学情绪。

2.金钱财富的多寡在该类学生的评价体系中权重过大

除了自尊心过于强烈外,一部分自我符号化建构的学生表现出强烈的低自尊现象,对外界的评价既不敏感,也没有兴趣,反而更加关注自己是否能获得心理上的“认同”。例如一部分学生经常“主动请缨”帮助另一部分学生跑腿,而“跑腿”本身并不能给他们带来直接的“好处”,经常是除了一句“谢了”之外毫无所得,他们之所以愿意这样是因为“这样才能跟别人搞好关系”。还有一部分较为贫困的学生对同学的评价也因为金钱产生了偏差,他们对一些家庭条件比较宽裕的学生保持着比较好的印象,甚至会认为“(他们)做的事都很对”。

3.对外界的态度过分敏感,过分自我保护

越来越多的学生对外界过分敏感,这既表现在抗挫折能力的衰落上,又体现在对外界施加的评价过度重视上。例如一部分自我负面符号建构的学生经常会认为其他学生看不起自己,有时会认为自己“不配”使用比较好的学用品;还有一类学生对考试不能取得优秀的成绩有挫折感,甚至会流露出厌学、轻生的念头。小学贫困生是出现此类问题的高发群体。

二、小学贫困生自我符号化的困境分析

1.自我认同的困境

自我认同困境的表现形式非常丰富,多种多样,以至于许多教师只是简单地将这种现象归结于“自卑”“不自信”等等。学生自我身份认同比较常见的就是不愿意被人注意,害怕上课被老师叫起来回答问题,也比较排斥参与小组团体活动。研究者发现,自我身份认同困境中的学生很难在原有的身份中获得认同获得安慰,甚至无法获得在社群中的位置,于是只能够依托虚构的身份、虚构的环境、虚构的自我生活。

2.人群社交的困境

部分貧困学生存在过强的“自尊”,这种“自尊”与般人格正常向上的自尊不同,他们过度注重自我的权利,常常在人际交往中认为自己是弱者,是需要被照顾和政策应倾斜的一方,以至于在社会生活中感到举步维艰。

3.学业压力的困境

精神上的阻力和社交上的阻力经常是导致自我符号化的贫困学生感到压力大、感到迷茫的主要动因,而学业压力则经常造成贫困生放弃学业、放弃自我。和一般的学生相比,贫困生获得的物质条件比较差,没有机会在学校之外寻找补习机会,而相对于一些富裕家庭的学生而言,贫困生的家长对其学业的指导能力也比较差,很多贫困生长期处于一种孤立无援的状态。这种状态常常导致一些贫困学生对学业感到失望,他们不愿意面对教师的帮助,也不愿意接受同学审视和询问的目光。因此,从发展状况看,很多学生处于一种自我否定的状态,这种状态又进一步导致学生学业压力增强。

4.实际生活的经济困境

目前大部分贫困生不断自我负面建构的主要原因是贫困的经济条件,他们所拥有的物质条件远远低于其他学生,所占有的社会资源也远远少于其他学E。这种物质条件强烈对比的环境经常导致学生产生虚无感和无力感,这也是导致贫困生产生负面的自我符号化建构的主要原因。

三小学贫困生自我符号化的纾解

1.严格保护学生的隐私,不制造学生攀比的环境

引发小学贫困生负面自我建构的根源是过度的贫富差异对比,特别是青春期的学生,因为身体二次发育导致的心理变化常常会迫使他们不自觉地关注班级内其他同学的穿着打扮,迫使他们不断地在铜学的对比中获得自我的身份地位认知。因此从这一方面考虑,教师首先应当做的就是保护学生的隐私,避免在班级中故意暴露学生家庭条件的差异,如不强调哪几位学生是“赞助生”,是随迁子女;不批评某些学生衣帽清洁不及时,不讽刺学生使用的文具、课外书破旧。除了日常教学秩序中注意维护学生的尊严之外,也应该注意营造环境保护学生的自尊,如要求学生在校期间穿着统一的校服,禁止学生在校使用昂贵的电子产品等,禁止学生因为生日考试等原因过度宴请同学、铺张浪费。从这些细节处改变学生生活的环境,可以创造一个相对“去金钱化”的环境,尽可能地让学生单纯地成长。

2.有针对性地塑造班级内的正面价值观念和倾向

面对一些班级内部已经形成的比较强的攀比风气,教师应该出面做出引导。对年龄较小的学生可以用讲故事、举例子、摆事实等说理的方式,让他们改换原来偏狭的观念,而对一些年龄比较大的、已经形我一定的人生观的学生则主要依靠行为纠正的方式改变他们的错误价值观。在面对现实中主动为同学跑腿,认为“有钱”就正确、有本事的学生时,可以利用辩论时的“诘问术”,追根究底这种错误观念的根源,如:

师:“体育课下课后,大家都很累,为什么你要主动为其他同学跑腿呢?”

生:“因为我们是朋友。”

师:“那他为你买过饮料吗?”

生:“没有。”

师:“友谊是相互付出、相互奉献的,为什么只有你为他跑腿,而他不为你跑腿呢?”

生:“……因为不这样他就不愿意跟我做朋友了。”

师:“为什么仅仅因为你不跑腿,他就不与你做朋友了?”

生:“因为我对他没有用。”

师:“有用才是朋友的价值吗?”

生:“不是。”

师:“你有‘没用的朋友吗?”

生:“有。”

师:“那你与哪一种朋友相处更愉快呢?

生:“没用的。

师:“为什么?”

生:“我跟他比较平等。”

师(总结):“人和人之间的健康关系都是平等的,没有人会因为多拥有了什么就高人一等,也不会有人因为少了什么就低人一等。”

通过这种对观念的反复诘问和学生的应答,追究观念产生的根源,学生很快就能意识到自己某些观念的不合理性,从而改变原有的价值观,进而实现人格的健全。

3.向有需要的學生提供物质上的帮扶

班主任应该尽可能地向学生提供帮助,如及时地告知有需要的学生本校的助学政策,及时地向学校为确实有经济困难的学生申请补助和福利,从生活和学习上提供能为学生更好发展起到帮助的服务,进而降低学生可能因为经济压力和身份压力形成的非理性和非健康的心理模式,从而积极推动班级内部的学生的全面正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尧.社会转型期贫困县青少年价值观问题的调查与研究[D].银川:北方民族大学,2017.

[2]陈姗.个案社会工作介入农村低保家庭青少年自我认同感提升的研究[D].大庆:东北石油大学,2017.

[3]华晓菲.抗逆力视角下城市贫困家庭青少年干预研究[D].上海:华东理工大学,2018.

[4]刘思雨.个案工作改善农村贫困家庭青少年自我效能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16.

[责任编辑:白文军]

猜你喜欢
贫困生小学生
贫困生的隐私与尊严亦当细心呵护
小学生迷惑行为鉴赏
如何成为泳池里最抢镜的小学生
高校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对策
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小学生
大学生因穿耐克鞋被取消助学金
大学用话费查“装穷”贫困生月超150元取消资格
我是小学生
莫与贫困生“抢饭吃”
非常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