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创新探讨

2020-10-30 10:01林为湘
广西教育·C版 2020年7期
关键词:话语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时代

【摘 要】本文针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课话语体系所面临的教材转换力度不够、传播影响力度不深、表达吸引力度不强等困境,提出要坚持政治思想与人文情怀结合、课堂内容与学生需求平衡、教学任务和育人目标一致等原则,通过推动实现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同向同行、课程设置与学生需求无缝对接、话语表达与学生情感同频共振等路径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

【关键词】新时代 思想政治理论课 话语体系 创新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27-0004-02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着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渠道,要不断创新话语体系,努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满足广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当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已经初步形成自己的风格,然而在教材话语转换、话语传播、话语表达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坚持“四个自信”,厚植爱国情感,增强民族情怀,提升奉献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一、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创新面临的困境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话语转换力度不够。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非常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改革,以中宣部、教育部牵头进行了两轮的教材修订,特别是在党的十九大后,出版了现在使用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统编教材。经过修订后的教材能够反映时代的需求和学生的需要,充分体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果,为进一步坚定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牢了理论基础,为高校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明了方向。然而由于教材内容理论要求较高,未体现学生主体性,读起来比较枯燥乏味,需要教师把单调的教材内容转换成学生听得进、听得懂、愿意听、乐意听的话语。但是目前仍有部分老师未能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难以将教材话语转换成学生感兴趣的话语,这就很难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传播影响力受到冲击。进入新时代,各种民族文化和社会思潮之间的碰撞愈加激烈,大学校园中出现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加之西方意识形态的隐形渗透,各种不同声音在这里汇聚碰撞,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判断,给大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带来了干扰。这导致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高校校园中的领导地位受到影响,主流思想的传播影响力受到冲击,进而导致部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感兴趣,甚至出现“不信”“不听”“不理”的现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陷入教材“失踪”、讲台“失语”、论坛“失声”境地的风险。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表达吸引力不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要通过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对学生展开解释,帮助学生答疑解惑,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善于用学生听得懂的日常语言还原事情的真相。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学生喜欢老师用喜闻乐见的故事和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表达,不喜欢枯燥无味的授课风格甚至是照本宣科的讲授模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有讲好中国故事,才能获得学生的喜爱,课堂实效性才能提高。但是,目前很多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表达出现了空话、官话、套话,没有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未了解学生关注的话题,也就不能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帮助学生解决思想上的各种问题,更不可能把学生吸引到课堂来进行思想的引导。

二、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创新的基本原则

(一)政治思想和人文情怀相结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首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正确认识自己的前途和国家的命运,正确认识时代的需要和历史的使命,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同时,要加强学生的人文情怀教育,引导学生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自己的人民,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报效社会;引导学生弘扬传统文化,与时俱进,学习和借鉴先进的外国文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提高职业技能水平;引导大学生懂得生活,常怀感恩之心,感谢党和国家的培育之情,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情,感谢亲戚朋友的关爱之情;引导学生培育健全的人格,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勇于面对各种困难和挫折,常怀乐观之心。

(二)课堂内容和学生需求平衡。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紧紧围绕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牢牢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动权,在课堂内容教学中紧紧围绕党和国家赋予的课程使命,宣传好中国共产党的理论方针,推进党的理论成果入耳入脑入心;宣传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让学生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中有效解决“最先一公里”的转换问题;宣传好中国好故事和社会正能量,提炼可推广可复制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模式。同时,要根据学生的需求突出教学的问题导向,解决学生现实生活中关切的问题,让课堂内容紧扣新时代主题,激发学生家国情怀,以道理赢得认同。还要注重课堂设计的创新和语言表达的转换,提高对学生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以案例穿插为主,加强理论的引导,融合课堂的互动,引导学生的讨论,通过线上教学、线下辅导的模式巧妙地将课堂内容的精髓传授给学生,有效地帮助学生获取知识、得到提高、收获成长。

(三)教学任务和育人目标一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任务就是要实现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统一,实现在课堂中传播知识、提升能力与引领思想。在教学目标上,要紧密结合大纲目标来开展,传播好马克思主义信仰,讲好中国故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教学方法上,用案例教学法、理论教学法、分组讨论法等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慢慢引导学生,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同频共振;在教学手段上,注重线上和线下混合式课堂的把握,提出问题、引导交流、及时反馈,引发学生共鸣,展现出曲径通幽、柳暗花明的教学魅力。同时要通过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现育人目标,通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道德情操、行为修养、价值追求,让新时代的大学生就业有本领、创业有干劲。由此,引导学生扎根基层、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以实现服务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三、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课话语体系创新建议

(一)推动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同向同行,增强教材话语转换力度。经过修订后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内容翔实,理论丰富,但是形式单一,枯燥乏味,学生在学习中容易失去兴趣。对此,教师要加强引导,注意推动教材话语的转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推动教材话语转换中,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学生用身边故事、社会热点、生活日常来理解教材中的理论内容,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事物来分析教材中的重点难点,通过联系实际的思维模式来把握事物的本质特点。同时在课堂中展开理论观点的讨论,增强交流频率,让学生的思想火花得到激烈的碰撞,有利于学生弄懂、弄通、记牢、会用教材内容。另一方面要结合教材的内容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教学,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向社会,感受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感受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伟大成绩,感受新时代以来祖国展现出的强大活力。学生只有“零距离”地与社会接触,才能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提升阅历,才能更深刻地体会教材内容中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从而在实践中做到理解理论、认识理论、验证理论、推动理论,使理论知识真正入脑入心,推动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同向同行。

(二)推动课程设置与学生需求无缝对接,增强话语传播影响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只有深入学生、了解学生,才能打动学生、影响学生,所以要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话语传播影响力,必须推动课程设置与学生需求无缝对接。一方面,要根据学生的问题需求,通过喜闻乐见的方式和贴近生活的方式引导学生,特别是针对学生感兴趣的热点焦点,要及时融入教学内容展开讲解,帮助学生解开难题、化解疑惑、获得真知,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教师也只有坚持“以生为本”,与学生坦诚交流,共同探讨,才能帮助学生解决困难,获得信任,成为他们成长成才的引路人。另一方面,要根据学生的成长需求帮助他们提高综合能力和就业能力,通过课程设置提升他们的思想品德,提高他们的人文修养,提炼他们的道德情操,使学生能够以正确的“三观”和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创造生活。特别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帮助他们弘扬中华优秀经典,借鉴先进文明,提升文化修养;帮助他们获得科学思维、领悟创新精神,掌握正确看待事物的方法;帮助他们积极进取,勇于开拓,懂得面对生活和困难的态度。

(三)推动话语表达与学生情感同频共振,增强话语表达吸引力。要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表达与学生情感的深度融合,就必须坚持“立德树人”这个中心环节,让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够聚集学生、代表学生、引导学生、感化学生。一方面,通过社会热点事件与学生开展情感互动。现在的大学生多数喜欢关注社会热点,喜欢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但是他们缺乏社会经验和社会阅历,对问题的看法不够全面客观,甚至容易受到他人思想的影响,所以教师在授课时要尊重他们的观点,通过讲事实、举例子帮助他们解开问题的疑点,获取正确的观点,实现思想的共鸣。另一方面,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与学生实现情感的共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贴切学生、接近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必须了解学生、关心学生,通过学生身边的点滴来与学生互动、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教会学生为人处世的道理、克服困难的方法、获取知识的技巧和面对生活情感的态度。

综上所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面临教材转换力度不够、传播影响力度不深、表达吸引力度不强的困境,需要进一步创新,最终实现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同向同行,课程设置与学生需求无缝对接,话语表达与学生情感同频共振,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

【参考文献】

[1]李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4).

[2]周雪雪.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创新与传播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6).

[3]王红云.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创新的困境及对策[J].广西社会科学,2018(11).

【作者简介】林为湘(1986— ),男,广西博白人,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健康与传媒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 苏 洋)

猜你喜欢
话语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时代
核心素养如何在中小学校落地生根
在修辞与实践之间:环境权概念的贫困及其义务转向
讲好中国故事的几个路径创新
中国故事中国认知国际表达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艺术探究
基于综合能力测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卷考试改革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