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韵悠悠名邺意

2020-10-30 01:49黄河清
闽南风 2020年7期
关键词:北溪蓬莱讲学

黄河清

弄一叶小舟,荡漾于北溪之尾,去寻觅黄道周邺山讲堂几百年的悠悠意韵。

六百里九龙江北溪一路蜿蜒而下,江面最宽处就在龙文区的蓬莱峡口,蓬莱峡是古人对包括蓬莱峡、芙蓉峡、邺山等地在内的统称。在蓬莱峡,北溪流淌在茂林翠谷之间,从峡口到江东虎渡桥,三五里水路形如一弯明月,融人文、自然风光于一炉的“蓬莱十八景”就深藏其中。

午后,小船从江宽水稳的龙头村出发,顺江而下。初春的暖阳洒在江面上,浮光耀金。在水仙花盛开的季节,郊外的空气中也弥漫着水仙淡淡的清香。南国的春天来得特别早,两岸林青叶茂,山花竞开。有了江水的甘露滋养,山涧里的花,怒放得如活泼水灵的少女,一朵望着一朵欢笑。

拐进峡口,西岸有一个叫石龟的小渡口,那里有前后相连的两座小山,后山如龟背,微微上扬,前山似龟首,伸入江中,这惟妙惟肖的一景叫“石龟饮涧”。至峡中,东岸的竹林间,有一峰昂耸,土分五色,色彩斑斓。此峰踞江岸而峙,拱腰耸背,形如蟹身。此“蟹”横峙江面,龙行虎步,俨然有王者气象,这一景就是 “一蟹横江”。它的侧畔有“凤仪山”,对岸有“龙窟”和“大、小石镜”等景观,衬托了帝王家声。“凤仪山”在进峡口处,山势如一凤飞入,取“有凤来仪”之典,“大、小石镜”是两块平滑如镜的石壁,当太阳照在江面上时,从石壁上能看到倒映的光影,于是人们称它为“东、西宫娘娘”的宫闱之镜;“龙窑”在东西双镜之间,几条小山脊起伏围抱,形成一个山坳,状若潜龙隐现,民间称此地为龙子诞生之地,据说南宋有个皇帝闻听此事,命一方士破了龙脉,把龙气导入九龙江,也许九龙江就是由此得名的吧。

不知不觉间,船到了邺山下,停船江心,眺望邺山,这山这水相依相偎,有点悱恻缠绵,有点含情脉脉的缱绻。山色似画,有富春山居图的韵味;水流如歌,近于诗经国风的意境。黄道周在《邺侯山记》中记述:“邺侯者,即漳艮岳之阴。北溪迸流,将汇于江东,长桥束之。步皋蜿蜒谽谺多奇,盖蛟龙出没,风涛崩激,沙土己汰,石骨总出,若或为之,莫知其然,旧称蓬莱峡,里人名之曰石仙。石仙者,指其蜕峙林立,飘然若登者也。”在小序中黄道周还说:“邺侯山,亦名焦桐山,诸子谓其骨似邺侯也,故复邺侯之,并以名园。”文中所说的邺侯名李泌,乃唐朝大臣,历任肃宗、代宗、德宗官职,位至宰相,受封邺县(今河北临漳县北)侯,简称李邺侯,由于政治上的诸多建树,使他成为南岳衡山的一位传奇人物,为儒家、佛家、道家和政治家所共同赞颂,黄道周改焦桐山为邺侯山,称其讲堂为邺山讲堂,可见受其影响至深,邺侯情结昭诺世人。

船靠岸边,前面的山谷就是邺山讲堂的遗址所在。怀着朝圣的虔诚,踏上了向往以久的圣迹。坡地及沿岸的林地种着龙眼、枇杷、榕树和小叶榄仁等树木,四下杂长着藤蔓、绿草和大片大片的水芋,还有一种不知名的植物,开出的花朵上红下白,状如燃烧的蜡烛,我称它为“书院花”。阳光透过枝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鸟鸣的啾啾声,逾发增添了峡谷的清幽,一时有几分的怅然。虽是初春,蜜蜂已在花朵上辛勤地劳作,一只蝴蝶在流连,它们似乎忘记了季节,忘记了生命的周期。我也有些恍惚了,那只蝴蝶是从庄周梦里飞来,还是一直停泊在这里,是它们滞留在时间深处,还是我穿越时空,溯洄到了前朝?时空似乎有点扭曲,我恍然如梦。

在齐膝的杂草里倒伏着一块断开的“邺山讲堂严禁砍伐树木告示”碑,碑上“……清流激湍,劲竹苍松,交萦左右,实藏修之胜地……”等字样仍清晰可辨,碑的年代文字已不知去处。这片区域据记载,有二十多处的摩崖石刻:黄道周书“蓬莱峡”“芙蓉峡”“鸟道不绝风云涌”“墨池”和“游磬”等;三位清代进士也各镌题刻,黄宽题“黄岩洞”“静如太古”;黄可润题“得珠”“冠峰”“蕉叶”;单德谟题“吾道南来”等等。我们从匿于疯长的棘林杂草间,只寻得“芙蓉峡”“蓬莱峡”“黄岩洞”“静如太古”“得珠”“墨池”等六处,其余尚不得所踪,而“游磬”则刻于江中巨石,水涨则隐,水退则现。邺山的山石多为石质疏松的砂砾岩,易于风化,看着题刻萧瑟沧桑的模样,我担心也许不久的将来会消失殆尽。至于讲堂各处具体的遗址位置,带路人也有些茫然,说不上来。绕邺山而过的北溪当然知道,立于其中的古老的風水树也可能知道,但它们都选择了沉默,历史,在这里隐藏了寻找的线索。

据说,黄道周选择邺山建讲堂跟徐霞客两次畅游九龙江北溪,并与之畅谈北溪的地理山水有关。明崇祯元年(1628),徐霞客第三次入闽,探望在漳州任职的族叔徐日升,并拜访丁艰在家的好友黄道周。明崇祯六年(1633),徐霞客又专程南来漳浦,探慰黄道周。黄道周观阅了《徐霞客游记》,动情地写下了“读游记知名山,幽胜无奇不有,不觉手舞足蹈,欣赏不已。”并写下《赋得孤云独往还赠徐霞客》诗,表达了两人情意醇厚难以割舍之交。其夫人蔡玉卿更是诗兴骤发,挥毫写下《读霞客游记》诗,从诗文中,可以看出同样酷爱山水的黄道周及夫人对徐霞客畅游大江南北的敬慕和赞赏。特别是徐霞客描述的北溪蓬莱峡的僻静风光,引起了黄道周对邺山的关注。一是邺山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它处于一个群峰连绵起伏,山峦叠峰,悬崖峭壁的偏僻、幽静场所,与黄道周专心致志、淡泊明志的治学思想有关,他主张“古人读书,入山必深,入林必密。”认为只有安静的地方才能“意静心诚”,达到求学修身治学善性目的。二是邺山自然环境符合办学的标准。除了偏僻幽静特点外,邺山“近山、近水、近月”,三者兼备,十分独特,优异的自然条件,非常切合黄道周创办讲堂的标准——“知山、乐水、好石”之性情。三是邺山与黄道周忠孝的人格信仰有关。附近的云洞岩山脚下的蔡坂村就是夫人蔡玉卿的娘家,此时蔡玉卿父亲还健在,所以黄道周选择邺山出于孝心、孝义、孝道,便于夫人探视照顾父亲。同时也便于在此会友、收授弟子,因为黄道周志同道合、忠贞不渝的好友林釬、陈天定等就住在离蔡坂村约三四里地之遥,对虎渡桥、万松关及云洞岩周边情况非常了解。

邺山讲堂是黄道周倾注了大量心血创办的,也是他一生中创办的最后一所规模最大、人数最多、规格最高的书院,特别是他“十年磨一剑”之意志更令人叹服。

黄道周(1585-1646),字幼玄、幼平,号石斋,自幼家贫,但聪颖好学。五岁进入铜山崇文书院学习,十一岁便能文善墨,写就一手好文章,十四岁开始外出游学,由于他的才华横溢,被许多有学之士誉为“闽海才子”。二十三岁时黄道周开始致力于讲学著作,之后迁居漳浦县城专心攻学,明天启二年(1622)中进士,入仕为官。先后任天启朝翰林编修,经筵展书官;崇祯朝翰林侍讲学士,经筵展书官;南明弘光朝吏部侍郎、礼部尚书;隆武朝武英殿大学士、吏部和兵部尚书等职。

明崇祯五年(1632)正月,黄道周被崇祯帝以“滥举逞臆”之罪削籍为民。回乡后便在漳州府紫阳书院聚徒讲学。此时,他萌发了在蓬莱峡建讲堂的意愿。

筹建进行之时,明崇祯九年(1636)黄道周被朝廷召回京城复了官职,两年后,由于连向朝廷上了三本奏疏,再次惹怒崇祯帝,被连贬六级,到江西按察司任小官之职。此番遭贬,使黄道周声名愈重,“天下称直谏者,必曰黄石斋。”黄道周为官以国事为重,不计个人得失,刚正不阿,敢言直谏,表现了为国为民、光明磊落的情怀。

明崇祯十五年(1642),黄道周告病辞官,翌年回到漳州府。昔日的朋友和学生前来看望,黄道周再次提及十年前在蓬莱峡建讲堂之愿,于是大家纷纷解囊,筹资建堂,作为黄道周驻漳讲学之所。

明崇祯十六年(1643)五月上旬,至崇祯十七年(1644)八月中旬,黄道周在峡中建“三近堂”,在峡北筑“与善堂”,在峡南盖“乐性堂”。此三堂为登门学子“雅集课艺,因文证圣”的首要场所。因黄道周将焦桐山改为邺山,故而称之为“邺山讲堂”。

黄道周非常重视道德教育,在建筑“三堂”时,与善堂是最先落成的,堂内安放着黄道周所追慕的八圣九贤,故又称为“邺山神堂”。黄道周在《与善堂记》中记载:“诸生于邺山构三堂,而神堂先成”,可见他对与善堂的重视程度。《邺山讲仪记》中记载,黄道周每次开讲,门人及宾客必须先到神堂拜谒先贤后,方能进入讲堂。开讲前,鸣鼓升坛,率众宣誓一番“忠信礼义”“涤心立志”之类誓言后就位,又在乐声中互相献酬歌诗,礼毕才正式开讲。讲课后,再鸣鼓奏金,把宾客门人送走。可见,黄道周对登门学子的道德品质和行为礼仪要求甚高。

三近堂是黄道周讲学的地方,取意于孔子的“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三近堂内建有轩阁庭院,庭院中种植着许多梧桐树和桂花树。庭院靠近江边,临近钓台,约有二丈,前为砚山,砚山前又建有左翼室,称为“檀院”。据清光绪版《漳州府志》记载:“在邺侯山,明詹事黄道周讲学于此,中建讲堂,撰讲仪具,琴瑟钟鼓。四方之士从游者数百人。”

乐性堂又称课堂,位于三近堂南侧,是登门学子考论的地方。黄道周在邺山讲堂亲撰《邺山讲仪记》《邺山书院记》和《三堂记》等一大批诗文作品和笔墨碑刻,主张君子应“翱翔德林,容于山水泉石之下”,注重学、知、行的统一。邺山讲堂不愧为古代书院“天人合一”“学用一体”的典范。

自从黄道周开设讲堂于邺山后,官道车马、南北舟楫慕名而至聆其讲学论道。清代《龙溪县志》记载了当年讲学之盛况:“黄道周讲学江东……四方学者环江门来听者千艘。江东之盛,比之汾河,亦一时盛事云。”

然而黄道周生不逢时,邺山讲堂也生不逢时。明崇祯十七年(1644)五月,黄道周来到邺山避暑,同时也督巡讲堂建筑情况,漳州府众多学子闻迅,纷纷赶到邺山来,希望能得到黄道周的指导。由于主讲堂乐性堂尚未落成,而学子云集,只好以刚建成的三近堂让一千多名学子挤在一起住宿,讲学大会则在用于祀先儒神位的与善堂举行,讲学大会开得轰轰烈烈。

十数日后,“燕都三月十九日之变至”——崇祯皇帝三月十九日自缢煤山的消息才传到漳州。这一天,对于黄道周来说无异于天塌地陷。对于一个忠臣来说,有什么比国破君亡更让他悲痛的?黄道周率诸弟子在邺山讲堂“袒发而哭者三日”,并留下一篇吊文《邺山讲堂哭烈皇帝文》。

随后,黄道周为了抗清,離开了家乡,辗转南京、福州、江西等地,最后抗清失败,于清顺治三年(1646)在南京就义。就义之前,黄道周慨然曰:“为我致意邺山,吾亦欲归,未知何日!”“诸弟子乃留子之魂于邺山……”掷地有声的话语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黄道周对邺山讲堂的魂牵梦萦。

随着黄道周的离去,邺山讲堂亦日趋荒芜。正如黄道周的学生洪思在诗歌《邺山》中所说的:“讲堂孤冷似渔家,月满茅门闭水崖。礼乐既衰人不见,一声清磬在芦花。”然而,从黄道周创办的讲堂中,走出了数百位学问、气节堪佳的人才,其学问在这方水土薪火相传。而更多的弟子则追随他北上抗清,慷慨赴义。好友徐霞客给予他极高的评价“至人惟一石斋。其字画为馆阁第一,文章为国朝第一,人品为海宇第一,其学问直接周孔,为古今第一。”清乾隆皇帝也感念黄道周的忠节,改谥“忠端”。清道光皇帝旨准黄道周从祀孔庙。而邺山讲堂亦被后世称为“文明书院”,邺山被称作“讲堂山”。

尽管邺山讲堂只剩下青苔累累的断壁残垣,当年种下的树也枯槁皲裂,然而站在它的遗址上,依旧思绪萦绕,感慨万千。回望这一段文脉悠悠、书声琅琅的遥远岁月,抚摸脚下这片曾经青烟缕缕、余温袅袅的故土,我仿佛听到讲堂的读书声穿过丛林、越过石壁,向我飘来。真的好想让时光溯洄到那个岁月,听一回讲堂的钟声,听一段学子的吟唱。

看到漳州东部景观区总体规划中对邺山讲堂的恢复建设方案,甚是欣喜,将根据相关史料,整治提升讲堂入口通道及周边环境景观,设计建造论坛广场、仿古书院建筑,向游人展示朱熹文化、黄道周文化、北溪文化……是啊,让渗透着先贤襟怀与风骨的邺山讲堂,继续拨动起圣洁的琴瑟钟鼓,高山流水,一脉相承……

猜你喜欢
北溪蓬莱讲学
蓬莱小面有性格
银龄讲学
过大梅沙
美又要制裁“北溪-2”
2019银铃讲学计划印发湖南拟招260人
老妻
构造图形法解一类代数题
你不知道的蓬莱书法那些事儿
北溪书画
浅谈讲学案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