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笠”紫砂壶的艺术美感与气质探讨

2020-10-31 09:26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0年9期
关键词:壶嘴泥料美感

马 栩

陶瓷是中国传统手工艺术形式中的一类,也是人们较为了解的一种。在现代生活中,陶瓷作品的应用极广,不过值得注意的一点是,陶瓷是由陶器与瓷器两种作品共同构成的艺术门类,人们了解较多的是瓷器,对陶器是知之甚少的,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陶器就更显得出类拔萃了,这就不得不提到诞生于“陶都”宜兴的紫砂壶了,它融陶器所拥有的古朴自然与瓷器所拥有的精致华丽于一体,加上所用原料的独特性质与性能,使紫砂壶在整个中国乃至世界的陶瓷艺术品当中“艳压群芳”,成为宜兴及中国最具发展与创新活力的陶瓷艺术形式。

这件“黛笠”就是一件十分传统的紫砂壶作品,较为素雅简洁的设计能够更为清晰地展现出紫砂壶结构、线条等的特点。从作品的命名上看,此件作品着意于意境美的营造,在摒弃了各种复杂装饰后呈现出返璞归真的品质,以“精简”彰显个性化美感与气质,注重对紫砂壶内在艺术品质的揭示。

“黛”在中国指一种青而黑的颜料,古代女子常用来画眉。古代诗文中常出现“远山黛”,或是诗人白居易笔下的“六宫粉黛”,归结起来,“黛”一可以指青山;二可以代表美女,两种含义均代表朦胧、雅致的中国古典美。“黛”在壶中主要体现在泥料上,首先是浓而不艳的色彩。全壶为棕红色,泥料的饱和度较好但明度较低,棕色调较多,使壶在色彩鲜明匀厚之中不会过于突出,构成低调沉稳的气韵,与“黛”所强调的那种介于青色与黑色之间的调和感是一致的。其次,朦胧感是体现“黛”的第二个方面。北宋词人曹组曾写下“远山微黛接横波”形容重峦叠嶂,若隐若现的群山,“黛”代表的是朦胧美感。此壶泥料细腻柔和,有光泽但并不突出,表面如同笼罩水雾,朦胧之中柔态毕现,初步构建起作品的意境空间与淡远脱俗的气质。

筒身是作品的主体部分,要遵循平稳、均衡的特点,大部分紫砂壶还很讲究对称,这是典型的中国古代审美格局。此壶属于圆器,为上窄下宽的梨形,筒身大部分较为圆润饱满,凸显了紫砂圆器珠圆玉润的丰满美感。壶颈部与下部筒身之间形成明显但不突兀的转折变化,丰富了壶身的结构美感,尤其是在外部轮廓线条上能够体现紫砂壶的灵活生动,不至于使壶过于饱满而显憨厚,在调和之中实现精巧灵活美的表达。筒身底部镶嵌上圆形底座,托起圆圆的壶身,有利于塑造作品的端庄感。

关于“笠”我们最熟悉的便是斗笠,壶盖与壶颈部融为一体,边缘形成一定的弧度,使壶盖看起来就像是一顶大斗笠。壶盖中央的壶钮像一朵小蘑菇,又可看作是一顶小斗笠,可爱小巧的身型可体现作品做工的细致。结合黛色壶身与“笠”之表现,便可构成充满意境美的画面:头戴斗笠穿梭在湿润朦胧的黛色群山之中。这是极为宁静淡远的境界,远离了五光十色的花花世界,只留黛色在眼眸。“黛笠”一壶引领我们进入茶香四溢的空间,亦将我们带到广阔的大自然之中,壶之所以无多余的装饰,一来是为了呈现紫砂泥的纯粹之美,二来是留给人足够的想象空间,由心而发体会作品的艺术美感与那种独立洒脱的气质。

在与泥料、壶身的配合中,壶嘴与把手也实现了自身的艺术性超越。从造型上看,壶嘴与把手十分传统,包括把手上端所带的“飞”都是紫砂壶中常见的结构性装饰。从壶嘴最前端经壶身到把手上端的“飞”形成一条隐形的起伏节奏均匀的线,嵌入到壶身结构当中,壶嘴与把手就如同萦绕于群山周围的丝丝云雾,烘托出环境感,增强了作品的意境效果,自然气息充盈于作品之中,恰好暗合了紫砂壶艺术纯朴美的一面。

越是简单的作品在表现个性时越有难度。紫砂壶是由点、线、面构造的立体几何,再加上经过了几百年的发展,造型装饰及经典款式已相当丰富,仅仅想要依靠外在表现突出个性是较难实现的,也难以经受得住时代考验。“黛笠”从气质表现上下功夫,以简单、精致与典型的意境美、丰富的想象空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不管岁月如何变迁,这种自然淡远与脱俗内敛都是紫砂壶不变的艺术追求。

结语:本文从泥料、造型结构及意境空间的构成探讨了“黛笠”这件作品艺术美感与气质,在整体轮廓的赏析与具体细节的分析上均有阐述,较为全面地说明了此壶艺术个性的形成。“黛笠”融自然、中国古典美学与紫砂壶工艺为一体,说明了紫砂壶艺术有着多样化的欣赏角度与丰富的内涵,这样紫砂壶艺术才能够历久弥新,在新时代中登上更广阔的舞台。

猜你喜欢
壶嘴泥料美感
浅谈紫砂壶手工成型中泥性的应用
Reading and Blank-filling语法填空
几何映射
美感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
倒水防分叉及防回溢的双层电热水壶的结构探讨
兼具力度与美感 Bowers & Wilkins 702 S2/707 S2/HTM71 S2/ASW10CM S2
历 练
让语文充满生机充满美感
壶嘴的曲直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