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紫砂陶塑的造型探索
——浅谈作品“济公(乐在其中)”的创作感悟

2020-10-31 09:26姚玲英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0年9期
关键词:济公紫砂陶佛像

姚玲英

近些年来,紫砂艺术领域的大发展有目共睹,紫砂器早已经摆脱了过去粗笨的外在印象,成为了古朴,高雅的传统文化符号,紫砂艺术的崛起适应了现代人崇古尚古的思想意识,艺术化的题材加工让紫砂能够服务于人,在提供形体美的同时还传递出精神文化方面的感悟,将紫砂艺术真正做到了从生活中来,又高于生活。紫砂陶塑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逐渐来到艺术舞台的中央,用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展现出了强大的艺术创作潜力,在这里就通过作品“济公(乐在其中)”的创作来说一说关于陶塑造型的创作。

在很久以前,甘肃牛河梁女神庙遗址中出土了陶塑女像,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在这片土地上,用陶土来制作人像已经有着相当悠久的历史。很多人一说到人物塑像就会提到古希腊的完美比例的人体塑像,在现代雕塑兴起的两千多年间,塑造“人”始终是处在最为显著的位置。著名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就堪称陶塑史上的奇迹,紫砂陶塑中的人像塑造尚未有确切的考证,我们只能通过传承下来的陶塑作品来分析紫砂陶塑在历史中的脉络。

紫砂陶塑并不仅仅包含紫砂雕塑,在众多的紫砂器上都有普遍的应用,很多花货紫砂壶的塑造就离不开陶塑的技法,由于紫砂器本就是脱胎于日常实用器,即便是以装饰为主要目的的紫砂陶塑都会带有一点“实用”的味道,就比如作品“济公(乐在其中)”从实用的角度来说,其可以归类于文房雅玩的范畴,在书桌上偶尔还能客串一下镇纸,这样的塑造理念源自于紫砂器诞生之初的实际需求,久而久之这就形成了一种风格,为紫砂陶塑本身增添了一股独特的韵味。

在紫砂陶塑当中,佛像雕塑是一个比较大的门类,当代就涌现了一大批制作紫砂佛像雕塑的能手,可以说宗教传说类题材在陶塑制品中较为常见。中国古代曾经有一段时间十分推崇佛教,佛教题材的雕塑作品在民间一度广泛流传,从东汉时佛教传入开始,到近代工业革命以后,佛像的造型获得了极大的发展衍变,较为严肃的佛像题材充分引入了人体比例的概念,在视觉上美轮美奂,当下制作精美的紫砂佛像往往令人赞叹。不过作品“济公(乐在其中)”却选择了一个不那么严肃的题材来进行创作,由于大量影视作品的改编,中国很多人都非常喜爱“济公”这一形象,他虽然是和尚,却不戒酒肉,破衣拉撒,玩世不恭,状似疯癫却是得道高僧,行走于俗世,济困扶危,惩恶扬善;所以在塑造的时候,造型不宜太正,无需对称和公正,需要的是洒脱和随意,从情感上更要看起来亲切友善,表情具有讨喜的亲和力,人物的姿势也绝非端庄的正坐,而是欢快的横卧,让人仿佛能从“济公”的动作中感受到那股超脱俗世的自由自在。

静态的人物形象会让人更加在意身体的比例,优美与否往往在毫厘之间的变化,而动态的人物塑造则在于造型是否合理,在作品“济公(乐在其中)”人物无论是面部表情还是肢体动作都属于刹那的凝结,“济公”的脸部特征处在整件作品最显眼的位置,通过镂、削等手法,塑造出人物的五官,面部的线条,这些线条根据人物的表情而变化,充满着肉体的弹性,尤其是眉毛和胡子的制作,充分利用紫砂泥本身的特性,形成一种恰到好处的点缀,成为了五官之外很好的补充。换开的表情同时还配合相应的肢体动作,通过衣物的完整性巧妙地将人物的整个腹部掩藏起来,利用人物肢体之间的相互遮挡完成整体造型横向的转折,出人意料地塑造出一个活泼完整的“济公”形象。

除此之外,用不同泥料贴塑形成的衣物补丁,人物的指甲轮廓,扇子的缺损等等细节也都有具体的表现,在保持人物完整性的同时还在细节处下功夫,让整件作品重点突出一个“乐”字,形成欢快向上的氛围,这样的造型只要制作出来,就必然是讨人欢喜的。

总结:紫砂陶塑的创作不仅仅体现在更大、更端正的人物创作;更小、更细腻,亦是将来的发展方向,陶塑细节处的打磨更能体现出紫砂可塑性强的特点,而题材的自由发挥更能够调动创作者的空间感,在动作的合理构建中把握紫砂陶塑人物形象的真谛。

猜你喜欢
济公紫砂陶佛像
紫砂陶刻与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结合
当代紫砂陶刻大环境下的个人艺术道路分析
论紫砂陶刻的连续性
佛像面前的 菩萨
济公传
济公传
紫砂陶的艺术之我见
尼玛泽仁佛像画欣赏
济公传
佛像面前的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