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味十足的竹“系”紫砂壶
——浅谈紫砂作品“玉竹壶”的创作感悟

2020-10-31 09:26蒋金坤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0年9期
关键词:玉竹紫砂壶紫砂

蒋金坤

自古君子爱竹,这似乎是一种习惯,又似乎是在尊崇传统。竹子外直内虚,有枝有节,它的外形有别于其他的植物,无论如何都透露着独特,并且难得的四季常青,这在古时候都是君子为人的风格写照。竹子的造型一节一节,带有很强的规律性和重复性,这让很多人容易产生一种单调的审美认知,但事实上,竹子虽然都是一节一节,但细微处却具有很大分别,不同的竹子生长的态势,枝节叶貌那都是不同的,只不过人们习惯性地将竹子归纳成那几个显著的特点,这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方便,在紫砂壶造型塑造中,竹子造型的演绎就变得相当简洁,只需要紧扣几点就能制作出一把充满“竹味”的紫砂壶。

正因为在紫砂壶上呈现竹子的韵味是如此简单,所以古往今来,同类的紫砂壶艺创作可谓数不胜数,后来者不再满足于将竹子的外形简单地提炼,而是融入更多人的情感,将竹子的外形用塑造人物性格的方式来加以呈现,这显然非常契合古代文人的胃口,此类型的紫砂壶作品一度大受欢迎,做得多了就形成了定式,如何处理竹节更加好看,如何制作装饰显得更有君子的风度,就成为了一种标准的制作流程,而随着时代变换,整个竹“系”题材的紫砂壶作品都开始透露出一股“老”味,本文就通过紫砂作品“玉竹壶”的创作来谈一谈这种题材作品风格气质的形成。

《玉竹壶》造型一改平时以竹段原型,下大上小,更体现竹子的岁月感,并且更富稳重大度,中间内敛,更显得竹子的旺盛的生机。嘴、把、钮、身用经历风雨的充满很强生命力的老竹根、段为题材和壶身相得益彰、完美结合作品利用宜兴紫砂中特有的本山段泥,烧成后透明清秀的神韵,砂感丰富,玉质感很明显的特点,与竹子完美结合,更进一步把君子们心中的竹子精神,提高到更圣洁、更高雅的层面。

这把壶竹的气息要能展现出来,并且老味要重,形是首先要注意的方面,除了壶流、壶钮、壶把的竹节造型需要注重一些细节之外,壶身的盖、身、底的塑造其实更为重要,层叠的圈线构成了壶体的轮廓,这种嵌套式的结构让茶壶的层次一下变得复杂,从视觉欣赏的角度来看,人眼对于整齐的线条是敏感的,且这种线条形成规律以后,整个形体就会自然地产生一股韵味,这股韵味就是作品“竹味”的源头,壶流、壶把、壶钮的竹节造型只是明确“这里有竹子”,工艺上虽然偏向于细节的塑造,但却不是竹子的主要气质来源,相反没有任何额外的装饰,甚至没竹子外形特点的壶身、壶盖、壶底却凝聚着最为浓郁的“竹味”,因为当紫砂壶点出“竹”这个主题的时候,竹子的存在已经毋庸置疑,绝大多数人早已经默认接受这一结果,那么接下来如何讲好“竹”的故事,将工艺和紫砂壶结合得更好,显得更“美”才是整件作品最为优先处理的问题,而通过圆形的圈线,一层层叠加嵌套,再加上一些转折的手法,无疑更有魅力。

除此之外,这把壶另一重显“老”的部分就在于泥料的选择,本山绿泥烧制后所带来的透明清秀的神韵同层层的圈线结合起来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化学反应,让原本就简洁的形体增添了一种明亮的色彩。明亮的色系能让人感受阳光,尤其是在塑造植物的时候,深色调较为暗沉,不易显露活力,而本山绿泥的亮色调则包含着竹子的生命力,虽然不是原始的绿色,但清透之中依旧保留了竹子的韧劲,这样的色感同造型结合就会带来弹性,整体的表达也就显得更有深度。

总结:紫砂艺术创作本身需要具有极高的文化内涵和工艺品质,创作时需要在两者之间寻求一种微妙的平衡,以当代紫砂壶艺创作来说,继承紫砂艺术传统仍是主流,在有限的传统空间中开拓创新,能够让紫砂壶在原有的古朴雅致的基础上,内容更加丰富,从不同的角度来演绎传统艺术创作主题。就如同白居易在《养竹记》中总结的“本固”、“性直”、“心空”、“节贞”,无论是对于竹的创作,亦或者是对紫砂壶的创作都是如此。

猜你喜欢
玉竹紫砂壶紫砂
养护紫砂壶,坚持最重要
养护紫砂壶,坚持最重要
无相
刘少白
滋补佳品说玉竹
编竹篓
顾景舟洋桶紫砂提梁壶
玉竹(短篇小说)
玉竹(短篇小说)
购买紫砂壶4忌